仁穆王后

仁穆王后

仁穆王后(韓文:인목왕후),本貫延安金氏,史上多稱為仁穆大妃,朝鮮宣祖繼妃,光海君繼母,朝鮮仁祖嫡祖母,1602年,奉王命冊為宣祖王妃,1608年,宣祖駕崩,王世子李琿繼位,尊宣祖王后金氏為仁穆王大妃,光海君即位后,逐漸起用李爾瞻、鄭仁弘為首的大北派,屢興疑獄,先後處死了胞兄臨海君、養侄晉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兒綾昌君等王位威脅者,后將仁穆王大妃禁足於德壽宮,1623年,綾陽君李倧發動宮廷政變(仁祖反正),釋放仁穆王大妃,光海君被廢位,流放濟州島,綾陽君繼位,史稱朝鮮仁祖,仁穆王大妃晉為仁穆大王大妃,八年後,仁穆大王大妃崩逝。謚號昭聖貞懿明烈正肅光淑庄定仁穆王后。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庭出身

仁穆王后出身延安金氏,八世祖金濤曾考中明朝制科,高祖父金詮是朝鮮中宗時期的領議政,延安金氏家族的勢力在金詮的侄子金安老當權時達到頂峰,隨著金安老的倒台而有所衰落,仁穆王后的曾祖父金安道、祖父金祦也只能憑蔭敘做到縣令、司正之類的小官。仁穆王后之父金悌男在萬曆十三年(1585年)考中小科進士,壬辰倭亂期間任義禁府都事、工曹佐郎、漣川縣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庭試文科及第,重振家門,作為西人黨的成員歷任各種清要之職,到仁穆王后被揀擇時已官居地位重要的吏曹佐郎(銓郎)。
仁穆王後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史載“幼而聰慧”,接受詩書教育,練就漢字書法,成為朝鮮王朝少有的擅長寫大字的王妃(參見“主要作品”目錄)。

揀擇為妃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六月二十七日,朝鮮宣祖的元配懿仁王后朴氏薨逝,此時宣祖後宮雖有仁嬪金氏(時為貴人)受寵且出身兩班,但在朝鮮中宗揀擇文定王后以後,朝鮮君臣已形成不立後宮為繼妃的不成文默契(後來朝鮮肅宗曾打破這種默契立張禧嬪為妃,賜死張禧嬪后立下嬪御不得升正宮的成文家法),所以宣祖決定在國喪結束后就下達禁婚令,上處女單子,揀擇新王妃。南人重臣西川君鄭昆壽提出異議,連上兩箚,以“諸侯不再娶”和“君子防未然”之義反對揀擇繼妃,稱“王世子(李琿)仁孝聰明,朝野之所屬望,夙膺睿簡,正位儲宮,十年於茲,懿仁子之,無間親誕,此臣民之所仰恃也。今若冊立,而熊羆獻夢,則螽斯之慶,固為至幸。而已樹之國本,懿仁之所子……然他日萬或有一啟窺伺之心,而為可執之言,則事有至難,何以處之?”但宣祖不聽,最終被鄭昆壽不幸言中。
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三日,宣祖決定揀擇金悌男之女為新任王妃。金悌男封延興府院君,但由於之前冊妃的資料在壬辰倭亂時燒失無餘,所以禮曹研究了很久,才在七月行嘉禮。七月十三日,宣祖穿著冕服,親迎仁穆王後於太平館(中國使臣館),將仁穆王後接入貞陵洞行宮(今德壽宮)中,開啟了她三十年的宮廷生活。

掖庭沉浮

宣祖雖然迎娶了仁穆王后,但仍然最愛金貴人,並在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晉封她為仁嬪。所以仁穆王后入宮后一直得不到自己丈夫太多的關愛。她處於宮中壓抑的環境下,效仿中國唐朝的張公藝,在牆上寫一百個“忍”字。她在中宮六年期間,先後為宣祖生育了貞明公主和永昌大君(另有一女夭折),都是宣祖唯一的嫡出女兒和兒子,為光海君李琿上台後她的悲慘處境埋下伏筆。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上尊號“昭聖”。萬曆三十六年(1607年)末,宣祖病重,巫婆給仁穆王后說是懿仁王后的鬼魂作祟,於是仁穆王後派數十名巫婆到裕陵(懿仁王后陵,后併入宣祖穆陵)作法,並製作懿仁王后假像,寫上懿仁王后的閨名,進行詛咒,為宣祖續命。翌年二月,宣祖去世,世子李琿繼位,即光海君,仁穆王后遂被尊為王大妃,加尊號“貞懿”,故稱“昭聖貞懿王大妃”。仁穆王后建議光海君給宣祖上的廟號稱“祖”,但在群臣反覆商議之後還是稱宣宗(八年後升格為宣祖)。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仁穆王后要出宮親祭永慕殿(宣祖魂殿)。按照禮法,女子只能在宮中舉哀,不得參與這類祭祀場合,因此遭到台諫反對,但被光海君駁回,仁穆王后最終在二月十三日與光海君夫婦及宣祖後宮一起出宮祭祀。九月一日,仁穆王后又提出要參拜宣祖穆陵。此舉更遭群臣一致反對,不僅指出有違禮法,而且強調該年京畿道飢荒,大妃“舉動”(出行)會給百姓增加負擔。光海君告訴仁穆王后此事難辦,仁穆王后怒斥光海君並嚎啕大哭,“哭聲震闕”。但以台諫為首的群臣堅持反對,經過數月僵持,仁穆王後到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二月終於“勉抑至情,俯從公議”。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光海君的世子李祬結婚,仁穆王後下賜大量禮物,比光海君廢妃柳氏賜的還多。之前光海君還是世子時,不敢得罪宣祖,故厲行儉樸,即位后內帑也沒有充實,而仁穆王后則“財浮於國”,因此光海君夫婦的宮人(金介屎等)引以為恥,經常和仁穆王后的宮人明爭暗鬥,並在光海君面前說仁穆王后壞話,光海君也對這種情況很不滿,尤其厭惡仁穆王後宮人的放肆。仁穆王后對永昌大君非常疼愛,“衣服居處、歲時祈禳多過常度”,又讓父親金悌男幫永昌大君廣置財產,導致金悌男在士林中的風評(“士論”)一落千丈。

飛來橫禍

永昌大君一直是光海君的心腹之患,《癸丑日記》稱光海君一聽到永昌大君的聲音就不舒服。李爾瞻等大北派為了迎合光海君,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利用七名兩班庶子劫奪官銀事件,引導其中的朴應犀、徐羊甲嫁禍於金悌男,讓他們供述是為了扶永昌大君上位、仁穆王后垂簾才劫奪官銀,作為造反本錢,是為“癸丑獄事”。於是金悌男在六月初一日被賜死,三個兒子(金琜、金珪、金瑄)和一個女婿(沈挺世)都在獄中被拷打致死,只有一個十歲的孫子金天錫冒充病死並送去當小沙彌才逃過一劫。其時仁穆王后的母親光山府夫人盧氏光著腳跑到仁穆王後宮殿牆外,呼喚著仁穆王后的名字哭訴:“某乎某乎!何以殺汝父而不救乎?”
“癸丑獄事”最重要的矛頭對準的是永昌大君,在大北派接連請求下,光海君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三十日下旨廢永昌大君為庶人,六月二十一日命令永昌大君出宮居於貞陵洞私家。當天光海君派了數十名強健的宮女闖入大妃殿,仁穆王后則緊抱永昌大君,但永昌大君終於從仁穆王后懷中被搶走,仁穆王后光腳追趕出殿,但無法趕上,在宮門嚎啕大哭,隨後昏倒在地,衛兵無不跪地哭泣。七月二十七日,永昌大君被流放江華島,圍籬安置,翌年二月遇害。
與此同時,仁穆王后本人的處境也非常不妙。“遺教七臣”之一的朴東亮(懿仁王后的堂弟、貞安翁主的公公)在受審時供出了仁穆王后曾作巫蠱詛咒懿仁王后之事。此後服侍仁穆王后的宮女幾乎都被逮捕,其中有三十多人死於獄中。於是李爾瞻指使成均館儒生李偉卿等上疏稱:“母后內作巫蠱,外應逆謀,母道已自絕也。”提出了“廢母論”。不過光海君並沒有批准,仍然保留仁穆王后的王大妃待遇,“百官之朝謁如舊”。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月,光海君從慶運宮(即之前的貞陵洞行宮)遷居昌德宮,但仁穆王后與貞明公主仍留在慶運宮,同時光海君移駕昌德宮后在大妃殿牆外四面設立軍堡,安排大量士兵看守,將仁穆王後母女軟禁起來。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八月,金悌男等被追施逆律,戮屍梟首,十月,仁穆王后之母盧氏被發配濟州島。但這些消息等到仁祖反正後才為仁穆王后所知。

冷宮生活

在大北派接連組織的要求廢仁穆王後為庶人的“廢母庭請”的壓力下,光海君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同意貶損仁穆王后,不再稱“大妃”,只稱“西宮”(慶運宮之別稱),並且不允許使用“廢”字。其後群臣擬定《貶損節目》,包括收繳仁穆王后的玉冊、玉寶等各種相關文書信物,革罷分司,停止問安,停止貢獻,待遇按後宮例,貞明公主也降為翁主待遇,但光海君看了之後很不滿意,不予批准。直到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五月,光海君仍未批准《貶損節目》,直到仁祖反正,亦未見落實。此外,由於仁穆王後跟其他王妃一樣,都經過中國皇帝誥命冊封,因此大北派要求奏聞明廷,廢黜仁穆王后,但亦被光海君拒絕。
關於仁穆王後母女被軟禁西宮時的狀況,一些野史記載仁穆王后饑寒交迫,如大北派韓纘男在仁祖反正後被捕時因口渴求水喝,守卒對韓纘男說:“大妃在西宮,饑渴甚於汝,而汝曾不進一勺水,我何以救汝渴哉?”但從實錄來看,由於光海君始終沒有批准《貶損節目》,所以對仁穆王后的物質供應一如常態。史載“宮中元有衣服器用雖久不乏,自外例供魚肉鹽米不廢”,甚至伺候仁穆王后的宮人還在宮中“自種蔬果,以供朝夕”,並種棉花用於衣料,所以仁穆王后其實衣食無憂。只是她自“癸丑獄事”以後一直穿著素服、吃著素食,侍女也如此,所以將光海君送來的魚肉全部扔出宮牆外,任其腐爛;也不穿光海君送來的衣服,在仁祖反正後將這些衣服都捐給戶曹。光海君聽說紙張和黃蜜長期沒有上供西宮,還專門過問此事,要求調查清楚是誰在作梗。問安也沒有廢除,直到光海君末年,光海君也依然堅持每日派內官問安於西宮,並有專門的“西宮問安馬”(但可能仁穆王后拒絕接受問安)。
另一方面,對仁穆王后的監視則並未放鬆,而大北派不斷羞辱折磨仁穆王后。“癸丑獄事”后,伺候仁穆王后的宮女大部分被抓走,光海君更換了一批新宮人來監視仁穆王后,但這些新宮人在仁穆王后的感化下都“誠心奉事”。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貞明公主得了天花,大北派就展開所有民俗中天花所忌諱的行為,如臘日讓屠夫在寢宮門外殺豬,“聲震殿宇”。仁穆王后命宮人出來禁止,但一個宦官呵斥道:“王命也,無雜言!”十二月十七日,又有人在大妃殿放火,被文尚宮發現並撲滅,貞明公主的天花不久也痊癒了,此後仍不時有人在大妃殿縱火,所幸都無事。在這期間,仁穆王后曾抄寫《金光明最勝王經》,施捨七長寺,為父兄和兒子祈禱冥福;又曾代貞明公主抄寫《觀世音經》,祈禱貞明公主一生平安,施捨金剛山榆岾寺。到仁祖反正時,外界很多人都以為仁穆王后死了。

傳位仁祖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綾陽君李倧聯合西人黨反動政變,推翻光海君,史稱“仁祖反正”。由於李倧的繼位必須由仁穆王后指定,所以他在佔領昌德宮後派金自點、李時昉到慶運宮告訴仁穆王后“反正”之意。仁穆王后開始不知道有政變發生,說:“十年幽閉之中,無人來問。爾是何人,乃於夜半無承旨、內官,而如是直啟乎?公主已死,埋於牆下,且是來人等,書名以入。”仁穆王后擔心光海君又派人來害她母女,於是謊稱貞明公主已死。金自點按仁穆王后要求做了后,繼續啟達,仁穆王后不回答。李倧又命李貴前往,並要求將仁穆王後接到昌德宮,於是李貴帶著儀仗去慶運宮,不料仁穆王后勃然震怒,拒絕去昌德宮,又要求看到光海君父子和李爾瞻的人頭才能出宮,並且派承旨問安於母親盧氏。李貴答以光海君不可殺,李爾瞻正在搜捕中,新主未立故不能派承旨,大妃更加怒不可遏,於是李貴派兒子李時白去昌德宮,告知李倧不可不親自去慶運宮。李倧又派李廷龜去慶運宮,仁穆王后在粉板上寫下“坐好闕自為之,有何不可而必請予乎”一行字。
於是李倧親自去慶運宮,率百官諸將在宮門外伏地痛哭待罪,並將俘獲的光海君父子也帶來。到了晚上,仁穆王后說:“綾陽君,宗子也,入承大統宜矣。克成莫大之功,有何待罪之事?”李倧回答:“搶攘之中,事多未遑,今始來詣,不勝惶恐。”於是仁穆王后命令交出御寶(國璽)和啟字印(國王用於批准公事的印章)。李貴認為直接將御寶交給仁穆王后不妥,仁穆王后表示自己沒有兒子,不用懷疑她。兩人相持之下,李倧命左議政朴弘耉獻上御寶,不久又獻上啟字印。但仁穆王后拿到御寶后,卻遲遲不下令傳位。到了深夜,李倧表示自己打算回家待罪,被群臣勸阻,隨後仁穆王后就召李倧和諸將入室,垂簾接見。仁穆王后祭拜了宣祖,說了一堆感慨之語,並與李倧等人相對涕泣,但就是不傳御寶。
李倧讓都承旨李德泂到簾前,催促仁穆王後傳御寶給李倧,仁穆王后借口天色太晚而不欲傳御寶,在群臣懇請下終於傳授,但她又要求親自砍下李琿父子的頭顱以報殺父之仇,群臣反對,李倧也不同意。李德泂援引中宗反正未殺燕山君故事,請求仁穆王后收回成命,仁穆王后又控訴光海君弒殺宣祖等罪行,大臣不敢苟同弒殺宣祖之罪,仁穆王后說宣祖是被光海君氣死的,也屬於弒殺。面對這些無謂的爭執,李德泂表示光海君的支持者還有很多沒有落網,趕緊讓綾陽君即位才是當務之急。仁穆王后這才命李倧即位於慶運宮別堂,並面諭敬大臣、恤民隱等數條。李倧聽完仁穆王后慈諭,隨即帶著御寶出室即位,是為仁祖。

後期風波

仁祖即位后,仁穆王后恢復了王大妃的尊號,並與母親盧氏團聚,年過二十的女兒貞明公主也終於出嫁名門豐山洪氏。與此同時,仁祖還以仁穆王后的名義頒布廢黜光海君,傳位仁祖的教書,並以她的名義上奏明朝,請求冊封仁祖。但這些都是張維等人代筆,並不完全體現仁穆王后的意志,仁穆王后是要將光海君置於死地,她自稱“怨婦”,稱光海君為“廢人”,下令不準稱他為“廢主”,說他“罪浮紂、煬”,又開出光海君三十六罪,要求將這些罪名“上告宗社,下謝生靈”。但仁祖沒有接受。不久,仁穆王后又要求在上明朝奏文中將光海君軟禁她的年份誇大成“十餘年”,加入她父兄被殺的慘狀,並添加殺害琉球世子這類道聽途說之談,最後加上“早加刑章、以謝人民”八字,企圖借明朝之手殺掉光海君父子,領議政李元翼等群臣表示前兩條可以載入,但后兩條不可。最終光海君保住性命,並沒按仁穆王后的要求處死。
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李適之亂爆發,叛軍逼近漢城,仁祖率百官逃到公州,而安排仁穆王后和仁烈王後去江華島,不久后就在禮曹判書李廷龜的建議下接仁穆王后與自己一起去公州。但仁穆王后出城后並沒有去公州,而是朝江華島方向的楊花津方向行進。仁祖聽說后大為恐慌,擔心仁穆王后落入叛軍手中,急忙派李廷龜(貞明公主之夫洪柱元外祖父)和東陽尉申翊聖(貞淑翁主之夫)等去找回仁穆王后,當時仁穆王后正在一處民宅歇腳,只有永安尉洪柱元侍奉仁穆王后,但仁穆王后堅決不跟仁祖走,申翊聖讓洪柱元出來,不顧王室嫡庶之別(根據規定,翁主之夫對公主之夫行禮),高聲痛罵,並威脅不說動仁穆王后就斬了他,年少的洪柱元被罵哭,仁穆王后聽到后厲聲說:“未亡人賴賢君復見天日,意謂太平可致,乃有此變耶!”申翊聖就歸咎於宦官崔彥恂,崔彥恂被迫向仁穆王后請罪,仁穆王后終於同意與仁祖會合。仁祖此時嚇得幾乎氣塞,聽到仁穆王后趕來會合才好轉。
李適之亂平息后,仁穆王后與仁祖一起返回漢城,並於十月晉尊大王大妃,加尊號“明烈”。丁卯胡亂時隨仁祖避入江華島。崇禎元年(1628年)發生仁城君謀逆事件,仁穆王后與仁城君母親靜嬪閔氏關係不錯,而且貞明公主一家也被仁城君供出,所以仁穆王后不得不下旨與仁城君劃清界限,並要求群臣催促仁祖處死仁城君。仁穆王后“性嚴急”,而仁祖則“曲意承顏,靡或有違”。當時仁穆王后堅持素食,在仁祖和仁烈王后的哭泣懇求下,才在崇禎二年(1629年)開始吃肉。
崇禎五年(1632年)夏,仁穆王後生病,到六月二十八日去世於仁慶宮欽明殿,享年四十九歲。她臨終之時,仁祖“晝夜侍疾,衣不解帶,葯必先嘗”。死後謚號仁穆(施仁服義曰仁,布德執義曰穆),追上尊號光淑庄定,加上生前所上尊號全稱昭聖貞懿明烈正肅光淑庄定仁穆王后,終年四十九歲,與宣祖以同陵異岡的形式合葬於穆陵。

家庭成員


•高祖:金詮領議政(1458~1523,謚號忠貞)
•曾祖:金安道縣令贈左贊成
•祖:金祦司正贈領議政(1526~1570)
•外祖:盧(1534~1569)
•父:金悌男延興府院君領敦寧府事(1562~1613,謚號懿愍)
•母:盧氏光山府夫人(1557~1637)
•夫:朝鮮宣祖李昖(1552~1608)
•子:永昌大君李㼁(1606~1614)
•女:貞明公主(1603~1685)

影視形象


《西宮》:1995年KBS電視劇,李寶熙飾。
《醫道》:1999年MBC電視劇,洪恩熙飾。
《王的女子》:2003年SBS電視劇,洪洙賢飾。
龜岩許浚》:2013年MBC電視劇,徐伊安飾。
王的面孔》:2014年KBS電視劇,高媛熙飾。
《華政》:2015年MBC電視劇,申恩廷飾。

歷史資料


《宣祖實錄》152卷,35年(1602年)7月14日2번째기사
《宣祖實錄》162卷,36年(1603年)5月19日5번째기사
(硏經齋全集)硏經齋全集卷之五十五-草榭談獻二
《仁祖實錄》27卷,10年(1632年)9月5日1번째기사

歷史評價


張維(朝鮮王朝大臣):後天性至孝,自癸丑禍變,三年不咽穀粒。服除,只啜糜粥。既複位,猶不御魚肉。上與中宮涕泣懇勸,然後始復常膳,蓋茹素者前後凡十七年矣。安於儉素,生平罕御錦繡、珠翠,恆服綢帛而已。宣廟有一姊,遇之曲盡恩義,敦睦內外宗族,親疏各適其宜。至於任使奚隸,恩威兼至,故雖久處幽辱,而左右無一人敢懷二心者。
金用淑(韓國學者):仁穆大妃相當硬氣,似乎具有男性的性格,與“性柔弱”的乃父金悌男不同。

軼事典故


不祥之兆
仁穆王后在與宣祖舉行嘉禮期間發生過不祥之兆,當時漢城市民修整道路,在太平館后掘土,土崩壓死十餘人。另外根據宮中說法,五行中“金”克“木”,而朝鮮王朝國姓“李”為木子頭,故很少揀選金氏女子為後妃。宣祖不僅有三個金氏嬪御(恭、仁、順三嬪),接著迎娶的仁穆王后又姓金,也被視為不祥之兆。
宮女代死
天啟二年(1622年)十二月三十日夜,大北派白大珩、李偉卿等借口儺戲,率刺客闖入慶運宮,欲弒殺仁穆王后。據說仁穆王后在當晚剛睡時夢見宣祖告訴她有刺客闖入,不避則死,仁穆王后驚醒,將此夢告訴某宮人,宮人認為寧信其有,便自己冒充仁穆王后躺下睡覺,仁穆王后則躲進后苑,於是這名宮人就被刺客殺害了。領議政朴承宗(小北派,光海君的親家)聽說有人闖入西宮,也率下人趕到西宮,迫使白大珩等在沒有進一步搜索的情況下倉皇逃走,仁穆王后得以逃過一劫。仁穆王后先將這名宮人埋在後苑,仁祖反正後予以禮葬。
帛書之謎
仁穆王后死後,在她生前遺物中發現三份帛書,寫的是就廢立之事頒告朝鮮及奏聞明朝的內容。仁祖將此帛書出示給一些戚屬看了以後就燒掉了(一說被仁烈王后燒掉)。有人說這是仁穆王后被幽禁西宮期間所寫的帛書,想廢的是光海君。但由於帛書已被燒掉,故仁穆王后何時寫的這些帛書、想廢的是誰,都成為謎團。
傳家之法
仁穆王后鑒於癸丑獄事禍及全家,曾寫信給娘家,要求世世代代不要同王室聯姻。到了朝鮮高宗時期,閔妃(明成皇后)想給王子李堈挑選仁穆王后的族人金修德為夫人,金修德之父金思濬便將仁穆王后的信呈給閔妃,但閔妃鍾愛金修德的容德,堅持挑選了金修德。

組要作品


親筆詩
癸丑獄事後,仁穆王后出資重建七長寺,為父兄和兒子祈福,在送來自己抄寫的《金光明最勝王經》的同時親筆題寫明人蔣冕七絕一首,內容是:
老牛用力已多年,頸破皮穿只愛眠。
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苦又加鞭。
這幅書法作品至今仍收藏於韓國京畿道安城市七長寺。除了明成皇后之外,朝鮮歷代王妃的漢字大字只有仁穆王后的這幅作品流傳至今,因此具有很高的價值,被指定為大韓民國寶物第1627號。
述懷文
仁穆王后被軟禁期間,有兩篇述懷散文傳世,一篇作於天啟元年(1621年),一篇作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均用漢諺混寫,其一的譯文大意是:
生我者為誰,鞠我者為誰,皆所以為父母也。身在母腹,渴則飲母血,飢則食母之肉,及其生也,乳哺三年,即離母懷,汗血之多,幾以斛計,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雖粉身碎骨而不能回報。嚴父教誨於堂上,慈母愛養於閨中,此深重恩惠,雖天長地久而難以回報;此深厚恩澤,雖天摧地折而難以回報。故昔曾子之孝,雖不可越,而今我之不孝,何以比之、何以形之?雖不能繼繼承承於宗姓,然自幼稚之時,效則曹娥、黃香,勤習女工之事,祭祀獻葅醢,灑掃庭除,由此成人。熟聽嚴訓,則謹守婦道,奉孝舅姑,和睦九族,溫順養育吾子,和平御下治家,無七去之過,如此生活,亦為孝道。
一朝椒房姻緣,一日懷千歲憂,生蘭萌孽,被誣莫測。嚴親弟兄,皆成冤魂,碎骨之願,雖天裂地摧亦難以消雪。絕世忠貞之節與清善之明,黃口小兒所共知;又冤枉之情,皇天證明,後土在傍,國人悉所鑒。一夕罹鐵網之禍,陷糞土之惡名,他[何]日洗之!恨則海枯石爛亦難消,冤則天老地荒亦難解,血淚沾麻衣而已。雖脹絕如襪、以刀割肉,不加於此痛。晝則怨魂皆斷續於十二,夜則驚魂時離時現。怨魂顯子父弟兄之像,似在哭泣,泣血茫然而下,更有殘漏斷續,一萬冤情,一千思憶,又驚情神,不能寢寐,望窗則天尚未曉,張耳傾聽,萬籟俱寂,思戀父兄,痛怨如山,唯有號哭,哭聲震動雲霄,血淚如泉下。
雖父母以壽終,人子之情,哀痛無比,不從於九原,更加摧痛,況我之痛乎?痛入骨髓,為之喪明,憶念復讎,憔唇乾舌而已。枕戈之小情,何日伸之!聲音在耳,形容在目,何日忘之!此哀痛,一日不敢聊生;此不共戴天之讎與不同國之恥,尤為一時不容息於覆載之間。人子只欠一死,大忍小節,思及伍員之奔吳與嘗膽卧薪之心,留此形體,骨髓未涸枯,以消雪某日(刻)骨之怨。
嗚呼!三年後始離父母之懷中,故三年喪無論貴賤,古今通用。雖為女子,孝誠豈異男子?服衰麻,負土作墓,親行祭奠,更加慷慨。不能任意伸罔極之情,唯垂首泉下,此恨豈解?又慈(親)一朝遭鸞鳳失侶之痛、遭卞壼之妻撫子之慘,幸留一塊肉,身在出[幽]閉中,母女雖在咫尺,隔如天地,吾白髮慈親,誰察溫情甘旨?誰侍晨省昏定?嗚呼!日薄西山,何日脫此虛勢,行晨昏之道,效則王祥之卧寒冰、孟宗之泣枯竹、伯愈[俞]之常泣杖、丁蘭之刻木?吾身處梟獍之地,棄於蛇蠍之手,千古所無之禍亂及於六族,得罪先祖,大不孝及於父母,雖非吾之行實與意願之事,然寧謂由於吾之緣故。雖一片丹心求不為九原之孤魂,然終不免不孝,而為不孝之鬼。盪泄之情,罔極之氣,雖混沌之始,開闢之初,亦不足以報此仇;雖地老天荒,難以消雪此遺恨深怨;雖千丈紙牘,不能盡書此冤枉之事,悶哉!
貞明公主的後裔洪敬謨評價這篇文章“言言刺骨,至今讀之,使人掩卷於邑”。
其二的譯文大意是:
古公亶父之三子,長曰太伯,次曰虞仲,少曰季歷,季歷娶聖太任,生昌,有聖德,祖古公立季歷,而欲傳國於孫昌,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之,出奔荊蠻,順從父意,消國人之疑心。
大概傳國於長子之義理而言,廢長立次,甚非禮制,而少子昌,聖人也,理應辭讓逆禮,出奔外地,而既有廢長立次之逆禮,兄若居當地,則其勢甚迫,兄弟不容。
古公之妃曰太姜,季歷之妃曰太任,文王昌之妃曰太姒,皆聖女也。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仁穆王后被幽禁西宮的悲慘經歷被諺文小說《癸丑日記》詳細記述。該書作者一般認為是服侍仁穆王后的內人,也有觀點認為貞明公主參與創作或加工,還有觀點認為就是仁穆王后本人所寫。原稿已亡佚,有樂善齋本《癸丑日記》和洪起元本《西宮日記》兩種版本,現在一般以前者為準,但抄本已在朝鮮戰爭中丟失,只有《朝鮮歷代女流文集》中的影印版傳世。
《癸丑日記》對於了解仁穆王后當時處境與遭遇有較高參考價值,但由於作者立場的緣故,對光海君存在明顯的醜化,部分內容缺乏可信度,故相關史實一般還是以《光海君日記》為準。
影視形象
類型名稱年代飾演者
電影仁穆大妃1962年趙美鈴
仁祖反正1967年朱曾女
電視劇仁穆大妃1974年尹靜姬
女人列傳-西宮娘娘1982年金容先 
朝鮮王朝500年-回天門1986年權載希
西宮1995年李甫姬、樸素羅
醫道1999年洪銀姬
雷聲2000年李賢京
王的女子2003年洪洙賢 
龜岩許浚2013年徐伊安
王的面孔2014年高媛熙
華政2015年申恩廷 
綠豆傳2019年吳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