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

徠康巴亦稱康區或康巴地區,是古衛、藏、康三部之一。自古以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是歷史悠久的優秀民族,酷愛藝術,能歌善舞,勇敢、聰慧,與兄弟民族一道,用勤勞的雙手開拓了美麗富饒的家園。

民族概況


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
康巴亦稱康區或康巴地區,是古衛、藏、康三部之一。這裡人傑 地靈,山川秀麗。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嶺,奔涌騰躍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藍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綠色草原;那剽悍粗獷的康巴漢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無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蕩,神往流連。

服飾


康巴藏區服飾與西藏安多有一定差異,形成了獨具特色而又多姿 多彩的服飾系列。可分為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木雅飾、嘉絨服飾、牧區服飾五類。

服裝

康巴藏區服裝類主要有藏袍、無袖坎肩、圍腰、袍裙、圍裙、長布衫、氈根、僧裝、皮褂、領夾、襯衣等;喜穿傳統藏靴;帽類以金盞帽、禮帽、狐皮帽最為流行;男女裝飾極為豐富,從頭到腳都有不同色彩、形狀以及不同圖案的裝飾,一般由金、銀、瑪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做而成,給人古樸莊重、厚實豪放、貴重之感。

裝束飾品

康巴服飾
康巴服飾
康區各地的裝束飾品又顯出複雜多變的特點。較典型的有德格、白玉等地婦女彌臘珠松耳石頭飾和男子節慶時的裝束,既華美又獨特,傳說是嶺·格薩爾王娶珠牧時的裝束;石渠新龍等地男子的裝束,富貴中透出剽悍,充分展現出康巴漢子的風貌;理塘婦女的銀飾,古樸中透出幾分神秘。還有鄉城稻城、爐霍、丹巴、得榮等地的男女服飾,極賦地域特色。正如一首民歌中所唱:我雖不是拉薩人,拉薩裝飾我知道。銅帶系腰口琴吊,把珍珠冠頭上罩。我雖不是貢覺人,貢覺裝飾我知道項珠三串胸前拋。我雖不是德格人,德格裝飾我知道頭頂明珠金蓮抱。我雖不是霍柯(定日一帶)人,霍柯裝飾我知道紅綠帶兒繞滿腰。我雖不是達多(康定)人,達多裝飾我知道紅繩扎發滿頭繞。我雖不是理塘人,理塘裝飾我知道。大小銀盤頭上套。我雖不是巴塘人,巴塘裝飾我知道。銀絲纏發額前飄。我雖不是鹽井人,鹽井裝飾我知道。頭包鳳帕腰懸刀。

飲食


牧區以牛羊肉、乳製品、糌粑、麵粉為主,兼及“卓馬”(俗稱人蔘果)。
康北農區以青稞、小麥、豌豆等為主食,兼乳製品洋芋、牛、羊、豬肉等。
康市農區以青棵、小麥為主食,兼玉米、養麥、洋芋、牛、羊、豬肉等。
康東農區主食玉米、蕎麥、兼以大豆、芸豆,洋芋等。肉食以豬肉為主兼羊肉,並有較豐富的獵獲的野生動物,如兔、鹿、獐、青羊、野豬及雉等。少有養食雞鴨禽蛋者。大渡河一帶食魚及蔬菜水果。有蕪菁、蘿蔔、蓮花白等,以蕪菁葉制酸菜為主。
牧區以酥油為主要食用油,兼牛羊板油。基本無植物油。農區以豬膘、豬板油為主,兼酥油,並有少量核桃、菜籽、花生等植物油作補充和調劑。四十年代后,食用植物油(菜籽油)漸為普及,如今已成為主要食用油之一。

婚姻


在藏族地區,青年男女多為自由戀愛,父母親友一般不加干涉,求愛方式或袒露、或隱晦,因人因地而異。在稻城,藏族男女雙方訂婚前,一般都得請活佛占卜打卦看是否合屬相,才能決定雙方的婚姻。訂婚後,互贈彩禮和哈達。迎親時,舉行傳統婚禮儀式,場面非常熱鬧。

喪葬


藏族同胞死後有五種葬法,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為了尊重當地的民族習慣,當地的政府已經明文規定,未經允許不得觀看天葬,更不允許私自攝影和拍照。

名字


藏族的名字多是男女共用的,如達瓦、尼瑪、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嚴格區分的,只用於女性,如:旺母、卓瑪、卓嘎、央金、桑母、曲珍、拉珍、拉母、倉(姆)覺等等。只用於男性的如:貢布、帕卓、頓珠、多吉、晉美、旺堆、珠傑、羅追、占堆等。人們多請活佛取名,名字帶有佛教色形,如多吉(金剛)、丹巴(佛教)等。藏族名字一般都有一定含義,如“尼瑪”(太陽)、“達瓦”(月亮)、“扒初”(小豬)“白瑪”(蓮花)、梅朵(花)、次松(初三)、巴桑(金星)、次仁(長壽)、拉則(像仙女一樣)、金珠(解放)、達瑪(紅旗)、德吉梅朵(幸福花)等。

藏曆年


藏族人民按自己的曆法過藏曆年,時間一般在春節前後。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藏曆十二月初就開始,如釀製青稞酒,用白面和酥油炸果子和做各式各樣的點心,藏語叫"卡賽"。各家還要在廳堂里擺上染色的麥穗、青稞苗以及用酥油花塑的羊頭。這標誌著過去一年的好收成,並預祝新的一年又獲豐收。
除夕前一天,各戶人家在太陽快落山時,把一切污水臟物往兩邊倒掉。他們認為,這是人丁興旺、萬物生長的保證。除夕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藏民們喜歡吃的油餅、奶餅、手抓肉、鮮奶子等食品.一應俱全。
按照藏族的傳統習慣,大年初一早上由家庭主婦第一個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先到河邊或井邊"汲新水",誰家能第一個將新水背回,不僅全家吉祥,而且預示新年風調雨順。然後將牲畜餵飽,並叫醒全家人。全家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按輩分依次坐定。大年初一在進食之前,每人必須先在嘴上沾一點糌粑面,以示自己是吃糌粑的於孫。這時,長者端來一個叫做"竹素其瑪"的五穀斗,裡面裝有糌粑、人蔘果、炒蠶豆、炒麥粒等食品,上面還插著青稞穗,每人依次抓一點向空中撒去,表示祭神,接著抓一點自己吃。長者挨個祝願"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則祝福老人"扎西德勒彭松錯"(吉祥如意,功德無量)。在新年儀式之後,全家人再圍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人蔘果等食品,歡度新年。初一這一天,全家人閉門歡聚,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互相拜年,持續三五天。姑娘們和大嫂們常結伴成行,採取各種方式"搶食"男人們的東西,而男人們不得有任何反對的表示。通過這種"搶食"活動,一些青年男女交流了感情,增進了友誼。入夜,年輕的牧民們或者圍著黃火唱起古老的歌謠,或者縱情歡跳鍋莊舞弦子舞
藏曆年期間,各地都要演藏戲,還要舉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和射箭等各種比賽活動。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幡,祈求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經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雲、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經文。樹經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後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於房頂。樹好經幡后,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後邊舞邊歌,祝願一年風調雨順,好運不斷。
在市中心大昭寺前徠,經幡在十多米高的經幡柱上飄揚。轉經的人絡繹不絕,信徒們繞著經幡柱,虔誠地。默默地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