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衛
鐵嶺衛
鐵嶺衛(朝鮮語:톄링위)為公元1388年,明朝為取代元朝開元路設置而管轄今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個衛所,鐵嶺衛最初設在鴨綠江以東,后改置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南奉集堡)。后再遷至銀州(今鐵嶺市)。鐵嶺位於圖們江南、鴨綠江東,是朝鮮咸鏡道與江原道之間的交界嶺。
元朝末年高麗疆域(與元以鐵嶺為界)
明朝在鴨綠江東設置鐵嶺衛后,遭到了來自高麗方面的強烈反對。早在高麗接到明朝要求歸還“鐵嶺北東、西之地”的外交咨文後,高麗辛禑王就派密直提學朴宜中出使明朝,上表狡辯說:“切照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鎮,自來系是本國之地。至遼乾統七年,有東女真等作亂,奪據咸州迤北之地。睿王告遼請討,遣兵克複,就築咸州及公嶮鎮等城”(《高麗史》卷137)。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 李成桂取代高麗,建立朝鮮李氏王朝。李成桂對明朝採取兩手方針,在外交上對明朝卑辭有禮,在軍事上則以武力對抗。如李成桂繼位後上表明朝,請求由明朝定其國號。朱元璋諭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美,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明太祖實錄》卷223 ,頁5) 李成桂便根據朱元璋的旨意,將國名改稱朝鮮。
與此同時,李成桂又不斷製造邊界事端,以阻止明朝在鴨綠江東部重設鐵嶺衛。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 六月,朝鮮方面“遣其守邊千戶,招誘女直五百餘人,潛渡鴨綠江,欲寇遼東”(《明太祖實錄》卷228 ,頁2)。朱元璋得到這個情報,立刻指示遼東都指揮使司加強邊防,禁止朝鮮貢使前往明朝。朱元璋還下令左軍都督府派人前往遼東,增置金、復、海、蓋四州關隘,修繕城池, “發騎兵巡邏,至鴨綠江而還”(《明太祖實錄》卷229 ,頁1)。兩年之後,由於遼東明軍缺乏糧食供應,朱元璋擔心朝鮮乘機進攻遼東,因此諭令停止正在建造的遼王宮室工程。朱元璋不久去世,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經過4 年戰爭而取得帝位,是為明成祖。明成祖改變朱元璋經略開拓東北政策,明與朝鮮的關係逐步變為友好,明朝鐵嶺衛的內徙竟成事實。
明朝之前,今遼寧鐵嶺曾先後有富州、銀州、新興等稱謂。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中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的記載;說的是銀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是遼代將原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遷的名字,其詳可見本篇《富州與銀州》一章。遼滅亡後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間經歷金、元二個朝代。金朝廢銀州改為新興縣(《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這三百年間一直用新興這一名字。明朝建立之後的第26年,此地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
鐵嶺衛為公元1388年,明朝設置於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衛所,后改置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南奉集堡),又改置於今鐵嶺。元朝雙城總管府的南界也叫鐵嶺衛(今咸鏡道與江原道交界處)。
明朝初年,明太祖欲在元朝雙城總管府轄地設置鐵嶺衛,“命戶部咨高麗王: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此舉引起高麗強烈不滿,高麗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高麗禑王以進攻中國的遼東地區的行動來對抗,是年四月,辛褕派都統使李成桂北渡鴨綠江進攻中國遼東。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后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1392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明朝顧慮到東北地區殘留元朝勢力而有意拉攏李氏朝鮮,遂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瀋陽東南奉集堡),從此朝鮮半島東北部劃歸朝鮮至今。1393年,鐵嶺衛又從奉集堡移至銀州(今遼寧省鐵嶺市)。
鐵嶺原為"鐵嶺衛"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瀋陽原為瀋陽衛一樣,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明朝的軍事建制比較特殊, 它沒有採用前朝如《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所在的那種"禁軍"制,也沒有採用更早時候的"左、右軍"或"三軍"那種軍制形式。朱元璋創立了一種將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
"衛"和"所"都是軍事單位,其中"所"又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從人數上看,"衛"大約相當於現今的師,千戶所大約相當於團,百戶所大約相當連。按明初的編額定員,大致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千戶所,112人為一百戶所。通常,每衛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百戶所下轄二總旗、十小旗;每總旗50人,每小旗10人。衛所設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