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所著的詩

《除夜詩》是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作品。表現了作者獨守囚牢,孤寂寥落的心情。作者由於兵敗被俘,被元人關押整整三年,敵人對他軟硬兼施,然而,文天祥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詩中流露出作者有志難伸,空懷一腔愛國抱負,在這個寂寥的除夕之夜,詩人唯有接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事實,度過這個不眠之夜。全詩磊落悲壯,十分感人。

作品賞析


這一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元旦的願望,甚至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在丹心如鐵男兒這一柔情的剎那,反襯出勃勃鋼鐵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實性,這種因親情牽扯萌發的“脆弱”,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前兩聯“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面對死亡,人人都不得不面對一種巨大的空虛,然而詩人沒有悔意,沒有一絲的動搖,有的只是對末路風雨的品味和對生活歡樂的留戀,英雄不是不愛生活,但對生活的執愛並不妨害他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追求,不妨害他對生死抉擇的自由。“末路驚風雨”,是為故國風雲突變,一朝覆亡而震驚;下句“窮邊飽雪霜”才是寫自己,國家、個人都已經走到路的盡頭。
后兩聯“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這一個除夜的情味是難於窮究的。中國文學里寫死亡體驗,大率都很草率,意義都很確定,引人深思的東西較少。當然只是就寫死亡體驗而言,這裡絕沒有存在主義那種荒謬感。作者自知舊歲一去,自己的死期也就不遠,所以表示必死之決心,“無復屠蘇夢”,自己決不再考慮合家團聚飲屠蘇酒的一天。“挑燈夜未央”,既表示守歲,又有“長夜漫漫何時旦”的意思,個人的死算不了什麼,但願長夜早日結束,國家、民族的黎明趕快到來。
《除夜》一詩,沒有雕琢之語,沒有瑣碎之句,更無高昂的口號式詠嘆。可是,我們仍舊感到心靈的一種強烈震撼。無論時光怎樣改變,無論民族構成如何增容擴大,無論道德是非觀念幾經嬗變,文天祥,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作為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萬年不朽,顛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後無數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範。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文天祥人生最後一個除夕之夜。當時作者已經被關押整整三年,敵人對他軟硬兼施,然而,高官厚祿不能使他軟服,牢獄苦難不能使他屈服。他衰鬢霜染,意志彌堅。牢房冰冷潮濕,飲食艱澀難咽,妻兒宮中服役,朝廷苟且投降慘痛的現實,令文天祥感受到人生末路窮途的困厄艱難。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筆,蘸著熱血和心淚,寫就了這首悲而不屈的詩。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他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內部失和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與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益王趙昰為帝,因建策不被採納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后再攻江西,終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