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立言的結果 展開

立言

立言

古人提出的“三不朽”之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三立”,現在我們可理解為人生的三個最高標準,或者說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養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偉大的功勛業績,確立獨到的論說言辭。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

詞語釋義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立言:指創立學說,成為名言,永為後人傳誦。

詞語出處


孔穎達疏:“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

詳細解釋


立言
lìyán
[expound one's ideas in writing; achieve glory by writing] 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亦指著書立說
1.指著書立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晉葛洪《抱朴子·行品》:“摛銳藻以立言,辭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魯迅 《吶喊·阿Q正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
2.泛指寫文章。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3.立論;提出某種見解或主張。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關於籌備立憲的諭旨與奏摺》:“臣等再三細繹,立言雖或過激,而究非狂悖之談。” 《同暉學社宗旨》:“為民眾立言”。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拳術與拳匪》:“譬如說某地風氣閉塞,也未必無一二開通的人,但記載批評,總要據大多數立言,這一二人決遮不了大多數。”郭沫若 《盲腸炎·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如在承認我的解釋上立言。則我的證據雖然只有一個,而 河上博士 是連一個也沒有。”

相關詞語


立人
立功
立德
立身
立志
立正

立德立功


——成功人生的“三部曲”
■ 核心提示
古聖先賢曾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論斷:“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經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唐代學者孔穎達對“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簡單地三句話,三十三個字,把人生標準精確到極致。於是,“三立”有了定論,在中國古今成為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歷代名君賢臣、英雄豪傑、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聲調、不同的方法去唱響這人生“三部曲”,共同創造了炎黃子孫的道德文明史。
立德——誠信做人
古聖先賢把“立德”擺在“太上”之位置,因為“德是才之帥,才是德之資”,“素質可以立國亦可以亡國,素質可以興業亦可以廢業”。在古代,立德就是做聖人、創製垂法、博施濟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代而言,立德就是常懷愛心,積德行善,爭做一個從內涵修養到外在風範的典範。古往今來,人以品為重,官以德立身。人常說:“以德服人”。現代,人更講究寬厚誠實,仁義慈祥,言行舉止穩重大方有涵養,做人有道德修養。從武有武德,從藝有藝德,做人有品德,經商有商德。
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礎,明代學者高攀龍曰:“吾立於天地間,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義。”做人的涵義寬如天海、深若淵藪。古今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每個人都在實踐它。
人生的一切成功,歸根結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敗歸根結底都是做人的失敗。我認為,立德做人要努力做到以下四點:
一曰堅守誠信。堅守誠信,就是堅守氣節和操守,也是堅守做人的根本,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人無信不立”,講信譽、守誠信是對自身的一種約束和要求,也是他人對我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它包含著忠誠於自己和誠實地對待別人的雙重內涵。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社會道德,也是做人做事的職業道德。重誠守信,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二曰品行端正。古人云:“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說明從天子到百姓均要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為根本,先修身而後齊家,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平天下。故做事修身為本,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從商才有財氣,交友才有人氣,做官才有正氣。
三曰寬容善良。寬容、善良互為表裡,它是一種美德,對人的寬容善良是對自己人性的一種升華。它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對一個人來講,寬容善良可以換來理解,換來和睦,換來友誼,甚至能將敵變為友。對一個群體來講,寬容善良可以凝聚人心,產生無窮的力量。
四曰仁愛孝道。“仁愛孝道”指做人的氣節,又是一種道德觀,它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崇尚的一種精神。“仁愛孝道”表現在於對事業、對人民、對朋友、對家庭忠不忠誠,對長輩有無孝道。作為一個人,就要忠於家庭,忠於親友;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忠於黨,忠於人民;作為一名幹部,就要忠於事業,忠於職守;作為一個晚輩,就應該孝敬父母及長輩。可謂:“孝心對父母、誠心對朋友、忠心對祖國,公心對職守,信心留自己,仁愛載萬物”……
立功——嚴謹做事
立功,就是嚴謹做事。《說文解字》說:“功義為用辛勞安定國家的功績、功業。從力從功,亦勞作之意。” “立功”不僅限於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業。立功要做到三個方面:
(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馬奮蹄的先行者,不做得過且過的苦行僧。凡成名之人都有遠大的志向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有堅定、剛毅的性格。
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願讀名牌大學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願當李嘉誠式的企業家不是好的企業家……這裡不是說一定要成名成家,一定要當將軍元帥,一定要讀清華、北大,一定要成為腰揣萬貫的企業老闆……而是要有這種精神和志向。為人者,野心不可有,雄心不可無;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一個人如果連雄心、傲骨都沒有,還談什麼事業有成和業績輝煌!
(二)立功需要本領,本領要靠學習得來的。“一個人有了知識才能變得 ‘三頭六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非學非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任何一個有功於人民、有功於社會的功臣,都是憑藉歷史平台施展自己學來的才華而成就的。學習是要靠吃得大苦,耐得艱辛才會有成的。歷史上有許多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百折不撓、終獲成功的典範。漢時路溫舒,山西潞州人,家貧為人牧羊於大澤,將蒲草編成席,借人《尚書》一本,抄而讀之。又有公孫弘,年五十替人放豬,於竹林中將竹子削尖,抄讀《春秋》。二人後來名顯當時,貴為卿相。“頭懸樑、錐刺股”講漢朝的孫敬,讀書夜深,用繩系發,懸於樑上,以免學習瞌睡。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獻,不是索取。立功是無私的付出,是用血汗著書,是用心靈開路。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功無止境。有的人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而有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不逐於力,不恃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想的美麗,清淡的高風,凸平的亮節。
立言——傳承文明
管仲·立德立功立言
管仲·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續,是傳承文明的載體和途徑。立言是把人們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經歷中發生的思想、經驗、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與世,供人欣賞、借鑒,給人以啟迪和鞭策,這是功在當時功在後世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立言,可以抒發志向,傳承文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說白了,就是延續功德,傳承文明。歷代先賢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歷史使命。古今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不凡、敢於立言者,才被後人名揚。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時推演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魯后編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后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國語》的寫作;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囚禁在秦國,寫出了《說難》、《孤憤》等文章;司馬遷宮刑而寫《史記》……立言,雖非易事,但卻是人人宜作之事。古人修身有言,齊家有言,治國有言,平天下有言。君有旨,臣有疏,詞、文、詩、章、簡、約、信、函,儒、釋、道、兵、民、官,無不有言,無不有循之規、行之矩。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生活之言和諧,人間多了愛。科學之言濟世,人間多了美。人人立言,立善言。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義,主觀上離不開“立德立功立言”的願望,客觀上也就是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是物質財富或是精神財富。那麼怎麼去做,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立德立功立言”一說還真如古人所論,“雖久不廢”,始終是左右人們行為的一種思想規範。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評說。且不管主觀上是何願望,客觀上都一定會留下或物質或精神方面的積累。
人生三部曲,三達標,人人應好自為之。“立德,立功,立言”,先賢已經指路,後人各自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