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剛

柯小剛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1972年(一說73年)生於湖北大冶靈鄉談橋村。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主任、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同濟中國思想與文化叢書及《儒學與古典學評論》主編、道里書院山長,創辦公益性質的道里書院網路讀書會。

人物履歷


柯小剛在講課
柯小剛在講課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主任、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同濟中國思想與文化叢書及《儒學與古典學評論》主編,道里書院山長,創辦公益性質的道里書院網路讀書會。曾訪學德國、英國、美國。著有《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思想的起興》、《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生》、《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等,譯有《黑格爾:之前和之後》、《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興趣涉及儒學、經學、中國哲學、中國歷史、西方古代經典與解釋、現象學、德法哲學、政治哲學、藝術理論、中醫、傳統文人書畫等領域。
教育背景:
吉林大學哲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曾在德國耶拿大學做DAAD交流博士生。
工作履歷:
曾在英國華威大學美國聖母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論文專著


柯小剛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研究興趣)涉及儒學、經學、中國哲學、中國歷史、西方古代經典與解釋、現象學、德法哲學、政治哲學、藝術理論、中醫、傳統文人書畫等,尤以儒家經典解釋和傳統士人書畫研究為重點。

專著

柯小剛種絲瓜
柯小剛種絲瓜
《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
《思想的起興》,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道學導論(外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主要論文

治氣與教化:《五帝本紀》解讀,《海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王道與人民共和:中國憲政的傳統資源,《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真誠觀念的古今之變與中西之別,《同濟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新華文摘》全文轉摘。
陰平陽秘,文質彬彬:古今中西之變與中醫的未來,《中醫思想者(第一輯)》,中國中醫中藥出版社,2012年。
尼采柏拉圖與戲劇的教育使命,《“中國人問題”與“猶太人問題”》,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論語》“夫子不為衛君”章的政治哲學解讀,《同濟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從《存在與時間》到《哲學論稿》:海德格爾前後期思想關係疏解,《現代哲學》2011年第1期。
禮與陌異性:回應趙汀陽論儒家無能於面對陌生人問題的批評意見,《雲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儒法關係與人民共和的古典淵源,《政治與法律評論》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五四”90年古今中西學術的變遷與今日古典教育的任務,《西學在中國:五四運動90周年的思考》,北京三聯出版社,2010年。
教學與他者的倫理:《論語·學而》首章解讀,《現代哲學》2010年第1期。
“五十而知天命”的時間現象學闡釋,《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判斷力的長處與弱點(德譯中),《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尼各馬可倫理學》道學疏解導論,《政治與哲學的共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從文質史觀來看世俗社會與超越精神問題,《世俗時代與超越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年齡的臨界,《思想的臨界:張志揚教授榮開七秩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海德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解讀,《中國哲學年鑒2008》。
列維納斯《慾望的慾望》讀解:一個跨文化的解釋學嘗試,《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畫道、易象與古今關係,《文藝研究》,2008年第7期。
道路與Ereignis:兼論中文翻譯對於《通往語言之途》的意義,《世界哲學》2008年第4期。
海德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解讀:三個簡論,《現代哲學》2007第3期
藏刀與藏天下:莊子大宗師與養生主的政治現象學關聯,《江海學刊》2007年第4期。
海德格爾對黑格爾時間概念的解讀,《哲學門》第二卷(2001)第一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分析哲學的興趣:在哲學與生活之間,《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
時間問題與存在論、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哲學門》第四卷(2003)第一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海德格爾的黑格爾研究:進入哲學史源初發生的自由境域,《德意志思想評論》第一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動作與中介:從生活世界視角出發對黑格爾‘感性確定性’理論的一個解讀,《現代哲學》2004年第2期。
生態現象學(德譯中),《世界哲學》2004年第4期。
坤德與太空時代的大地概念,《原道》第十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為解構的哲學史研究:海德格爾對黑格爾哲學的解讀,《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春天的心志:對《論語》侍坐章的一個現象學解讀,《原道》第十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在對啟蒙的反思中猜度一個問題:何謂成熟,《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一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判斷力的強與弱(德譯中),《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一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對黑格爾哲學史概念的一個現象學解讀,《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黑爾德“世代生成的時間經驗”與儒家“慎終追遠”的祭禮空間——對中國倫理“井源”的一個政治現象學-解釋學探入,《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七輯“現象學與倫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廢墟、傷痕與倫理家園的重建,《交互文化溝通與文化批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海子的“實體”與“主體”:在諸神之爭中海子史詩的位置,《“古今之爭”背後的“諸神之爭”》,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
A Phenomenological Reading of Hegel’s Concept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 Analysis of “The Gallery of Opinions”, “The Gallery of Knowledge” and “The Gallery of Dresden”, Frontiers of Philosopy in China, Publishe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Verlag GmbH Pages: 51 - 59 ISSN: 1673-3436 (Paper) 1673-355X (Online) DOI: 10.1007/s11466-005-0016-x Issue: Volume 1, Number 1, 2006.
海德格爾的“之間”思想與“仁”的解釋學,《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1期。
睨讀《中庸》:對《中庸》的現象學解讀,台灣《哲學與文化月刊》2006年2月號“現象學專題”。
德勒茲一起閱讀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哲學門》總第十二輯,第六卷(2005)第二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時間、時間-空間,《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5期。
建築的倫理基礎:一個現象學的考察,《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哲學:一個變化中的詞語,《同濟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何謂大學——同濟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的沉思,《同濟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鳶飛魚躍與鬼神的如在,《哲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Heidegger’s Da and Hegel’s Diese, Phenomenology 2005 [ISBN (vol 1) 978-973-88632-2-4 (1) / 978-973-88632-3-1 (2)] Buchares:Zeta Books, 2007.
形上學與形而上學:道學與形而上學的先行預備性考察,《中國現象學哲學評論》第九輯:“現象學與純粹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在慾望的慾望與困難的自由之間——列維納斯《慾望的慾望》讀解,《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三輯,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第一部分疏解,《德意志思想評論》第三緝,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編著

《黑格爾:之前和之後》(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譯著),華夏出版社,2011年。
主編《儒學與古典學評論》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