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韋伯斯特

美國辭典編纂者

諾亞·韋伯斯特,1758年出生於康乃狄克州西哈特福市的一個北方人家庭。美國辭典編纂者,課本編寫作者,拼寫改革倡導者,政論家和編輯,被譽為“美國學術和教育之父”。代表作品有《論英語》《韋氏大詞典》。

個人經歷


韋伯斯特於1758年出生於定居在康乃狄克州西哈特福市的一個北方人家庭。他有兩個兄弟查爾斯和亞伯拉罕,和兩個姐妹梅西和耶路撒。他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和紡織工,是康乃狄克州州長約翰·韋伯斯特的後人;母親則是普列茅茨領地長官威廉・布雷德福的後代。16歲時他進入康乃狄克州唯一一所大學耶魯大學學習。時逢美國獨立戰爭,由於食品短缺,許多課程轉到康乃狄克州的格拉斯頓伯里,獨立戰爭期間,他加入了康乃狄克州地方軍。1778年畢業之後,由於負擔不起學習法律的費用,他到格拉斯頓伯里,哈特福市和西哈特福的中小學教書。1781年他獲得了法律學位,但畢生都未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而是在中小學教學,並試圖建立一些小規模學校,可是都不是很成功。他的藍皮拼字書教會了五代美國兒童怎樣拼寫,在美國,他的名字等同於“字典”,尤其是首版於1828年的現代《韋氏詞典》。
諾亞·韋伯斯特
諾亞·韋伯斯特
韋伯斯特的妻子
韋伯斯特的妻子

政治觀點


直到1781年,韋伯斯特都主張新民族的擴張,認為美國民族主義高於歐洲,因為美國價值觀更優越。
“美國洞見了這些荒謬——她看到歐洲國家不同教派之間爭論不休,商業,人口等各方面發展受到阻礙和制約,因為人們的意識就像身體一樣過度膨脹,‘被政策和迷信雙重束縛’:她嘲笑他們的愚蠢並規避他們的錯誤,將自己的帝國建立在普遍寬容上:她哺育各種宗教——她保護個人的神聖權力(這讓歐洲人怎樣的大驚失色啊!);她使見解不同的人生活在至高的和諧中……她終將升到偉大和榮耀的頂峰,相比之下,古希臘羅馬以及現代帝國都將黯然失色。”
他以拼寫書和字典為美國民族主義知識界的奠基做貢獻。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韋伯斯特是一個直言無諱的聯邦制擁護者。在政治理論上,他降低了美德的重要性(共和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強調廣泛傳播的物權(自由主義的關鍵元素)。
1837年給女兒的信
1837年給女兒的信
韋伯斯特婚姻美滿,並成為哈特福市的精英,但並不富有。1793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以1500美元的薪金聘請他到紐約編輯一份聯邦制擁護者的報紙。12月他創立了紐約第一份日報《American Minerva》(後來的《商業廣告報》)。他做了四年編輯,寫了相當於20期的文章和社論。他還出版了半周刊《The Herald, A Gazette for the country》(後來的《紐約觀察家》)。作為黨羽,他很快就被擁護傑斐遜的共和黨人公開抨擊為“懦弱的,自以為是的愛國者”,“無可救藥的瘋子”,“虛偽的饒舌者……假裝博學者和庸醫”,即使是聯邦制擁護者科伯特也把他描述為“擁護聯邦制的賣國者”,“偉大的傻瓜和無恥的騙子”。這個文字大師非常苦惱,就算是“民主”,“人民”,“平等”這樣的字眼都會在公眾辯論中使他困擾,因為這些詞都是形而上的抽象,要麼沒有意義,要麼有意義但沒有凡人能理解。
韋伯斯特崇尚法國的極端思想,不像大多數聯邦制擁護者,他支持處決路易十六。他強調中立的對外政策,但當法國大使埃德蒙·吉尼特在美國建立了一個前雅各賓的“民主共和團”干預美國政治和攻擊華盛頓時,韋伯斯特譴責了他們,並讓他擁護聯邦制的編輯同僚們“既不贊成也不反對這些團體,他們是異國的植物:和平之光會毀滅他們”。
幾十年來他都是新美國多產作家,出版課本,為聯邦政黨寫政論,在報紙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現代他的作品書目多達655頁)。
1789年韋伯斯特搬回紐黑文。

主要作品


詞典的手稿
詞典的手稿
作為教師,他不喜歡美國的初等學校。它們常常過於擁擠,70個各種年齡的孩子擠在只有一間房的校舍里。只有很少未經訓練的教師,沒有課桌,從英國來的課本也讓不能讓人滿意。韋伯斯特認為美國人應該學習美國課本。於是他著手寫一部三冊的概略《英語語法》,由一冊拼寫(1783年出版),一冊語法(1784年出版),一冊閱讀(1785年出版)組成。他的目標是以美國的方式訓練兒童。他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是在英語語法和發音“炫學的叫嚷”中“拯救了“我們的民族語言”。他抱怨英國上流社會敗壞了英語,他們建立了自己拼寫和發音的標準。韋伯斯特認為對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學習不應超過對英語語法的學習。他認為美語的標準“和美國文明和教會機構的共和標準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大部分民眾將控制語言;政府中流行的主權必須伴隨著語言的流行使用。“事實是大眾的習語是語言的規則,所有偏離這一標準的都必是錯誤的。”
拼字書的優點在於它易於教授,它的難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其他


美國所有詞典編纂家中最著名,而且不知疲倦地支持美國英語的人,就是諾亞·韋伯斯特,他在美國英語故事中的影響,一如喬治·華盛頓在美國革命紀事中的影響。從1789年的《論英語》到1828年的偉大里程碑《美國英語詞典》(今簡稱為《韋氏大詞典》),他的作品一如塞繆爾·約翰遜的作品,也是一座豐碑。
1958年的紀念韋伯斯特的郵票
1958年的紀念韋伯斯特的郵票
1833年的畫像
1833年的畫像
韋伯斯特生於康涅狄格的哈特福德。就像許多美國革命者一樣,他從法律轉向教育,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正是這種職業的改變,使得某些人的一生都為之一變。當時,英國與各殖民地處於交戰狀態,學校的課本傳統上都是從倫敦進口,但倫敦卻出現了短缺。除此之外,根據韋伯斯特的看法,這些課本難以令人滿意。因此,他按照新大陸的精神,開始來填補這一空白。1783年至1785年之間,韋伯斯特還不過二十來歲,就用英文發表了三本啟蒙書——一本單詞拼寫課本、一本語法書和一本讀物——他給它們取了一個很誇大的標題,《英語語法學院》。藍封皮的《美國單詞拼寫課本》結果成了一本決定性的暢銷書,在韋伯斯特的一生共賣出8000萬冊(僅次於《聖經》,韋伯斯特的銷售商常常把它跟《聖經》放在一起銷售)。正如韋伯斯特所說,他的目的是“把統一而準確的發音引入普通學校”。早於1782年,一位對美國言語統一性做出評論的人曾把這歸因於“一種過程,其頻率或通用性想必很自然地得到了北美學校教學的協助”。新英格蘭一家報紙通過回憶,解釋了《美國單詞拼寫課本》如何在學校使用的情況:當時的通常做法,是讓所有這樣的學生(即那些程度夠高,能清楚發出一個音節以上的詞的人)站在一起,形成一個班級,然後齊聲朗讀拼寫表上的一兩排字。教師給一個開始的信號,大家就一起來讀,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讀,單獨地發出每個音節的音,再加上前面的音節,直到念完整個字,如a dad,m imi,admi,r ara,admira,t i o nshun,admiration。這樣一種形式的讀法極為刺激,而且依本人愚見,也極為有用,因為它要求審慎而又清晰地發音並如此去教學生…… 《美國單詞拼寫課本》的稿費是每本1美分,其成功使韋伯斯特獲得了足夠的生活費用,於是他把餘生全部貢獻給了熱情支持美國的語言事業及其拼寫、語法和發音。一位老印刷商回憶學徒時期時講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天,“一個小個子,臉色蒼白的人走進辦公室,交給我一張印了字的單子,說:‘小夥子,你用這些單詞的時候,請按我這兒說的方式拼寫:theater、center等’”。此人就是諾亞·韋伯斯特,他挨家挨戶走遍所有的印刷廠辦公室,勸說人們遵循他的“改進”規則。 1789年,韋伯斯特發表了他的《論英語》,幾乎像福音傳道士一樣火暴地宣布,他將致力於把美國英語與其母語分開:有幾種情況使得將來把美國之舌與英語分開成為必要,而且不可避免……不計其數的地方原因,如一個新國家,新結識的人,藝術和科學思想的新的合成,以及與歐洲完全不知道的部落的某些交流等,都會把新詞引入美國之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原因將在北美產生一種語言,它之有別於英格蘭的未來語言,一如現代荷蘭語、丹麥語和瑞典語之有別於德語或互相有別於對方…… 僅僅任歷史自行發展是不夠的。美國人必須行動起來。“我們的榮譽感,”韋伯斯特寫道,“要求我們不僅在語言方面,也在政府方面擁有我們自己的制度。”1806年,韋伯斯特出版了他的詞典,這是他計劃使美國英語標準化的下一步,並繼續號召人們對英國文學典型保持“超然的態度”:“依我看,沒有什麼比對英國作家表示默認和信任,毫不遲疑地相信他們的意見、他們的決定以及他們的一顰一笑更糟蹋國人的天才和性格的了。”韋伯斯特努力的頂點是他的《美國英語詞典》1828年的出版,該詞典比約翰遜的約長三分之一,含有很多美國用法。也許畢生的努力和在英格蘭度過的一年使他成熟了。他在為這部里程碑撰寫的前言中指出:“本詞典中的語言總體跟英格蘭一樣,延續兩者之間的同一性很有必要。”儘管該詞典如今已在美國英語史上獲得了受人尊敬的地位,第一版《美國英語詞典》僅售出2500冊,他為了出版第二版,迫不得已把自己的家產做了抵押。他的餘生被債務像狗一樣緊緊跟隨,後於1843年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去世,大部分努力都無人認可,也無人讚賞。回過頭來看,韋伯斯特對美國英語拼寫的影響極其巨大。美國人現在要為這些單詞的拼寫而感謝他,如“color”代“colour”,“wagon”代“waggon”,“fiber”代“fibre”,“defense”代“defence”,以及“tire”代“tyre”。他的詞典目的就是要根除英語發音,如把“前額”念成“fore head”而不是“forrid”。美國言語依然要比英語更具分寸感。美國言語與眾不同的模式,其對每個單詞中每一音節適當加以強調的做法,部分可歸因於韋伯斯特拼寫比賽的影響,以及他的這句格言:“所謂發音清晰,就是要按照規定的發音規則,把每個音節中每一字母的音按適當的比例發出來,而且要在組成單詞的音節之間做如此的區別,使得人耳毫無困難地確認其數目。”(這句格言產生了“秘書”一詞的美國發音“sec ret ary”,而不是英國的“secret′ry”。同理,讀過狄更斯作品的人可能還記得,“waist鄄coat”這類詞的英國發音是“weskit”。根據韋伯斯特的發音指南,這個詞的發音沒打半點兒折扣,就是“waist coat”,這特別地方便了那些第一次學習英語的移民。)韋伯斯特對美國言語韻律的影響究竟達到何種程度,將永遠——就像大部分語言史一樣———會引起爭議。不過,關於大多數美國言語,特別是東海岸以外美國言語的統一性,從來都沒人置疑。即使在東部,也沒有任何像英國所知的那種駁雜的地方差異。女演員法妮·肯伯爾在如何傾聽口語方面受過專業訓練,她在美國東部一次行旅中說:“美國南部、西部和東部各州都有各自強烈的發音特色,很容易識別。”大略說來,她的這句話依然有效,正是這些大言語區常被誤認為具有統一性。東北部的言語起源我們已經勾勒過,它的通常特點是喜歡縮略,傾向於不發“r”音。根據記錄,新英格蘭人把“really”發成了“r′ally”,“underneath”發成了“un′neath”,“pretty”發成了“pooty”。據長篇小說家托馬斯·婁·尼科爾斯說,在南方,“當地話由於混雜的黑人話而喜歡縮略、變軟、變寬了”。南方人一般都保留了傳統英語“a do鄄ing”一詞最後的“g”不發音的現象。根據記錄,他們把“once”發成“wunst”,“horse”發成“hoss”,“ask”發成“aks”,這種發音很可能是從黑人那兒搬過來的。朝向密西西比河方向和該河以外地區,美國言語更加豐富、更加強大了。尼科爾斯寫道:“可以肯定,隨著人們西行,他們的嘴巴張得更大,講的話也更粗。”據他描述,西部人“在水上行,喊聲蓋過雷鳴,渴飲密西西比河水,心裡有數,他就是‘genuwinearti鄄cle’(真貨),他要是不喜歡誰,誰就‘ain′tworthshucks’”(“shucks”是牡蠣殼的意思,也就是“連一隻牡蠣殼都不值”,當然相當於漢語的“一文不值”,但我還是覺得牡蠣殼好。——譯者)。正如馬克·吐溫根據他自己生活經歷的報道,邊疆地區的人談話,哪怕是在葬禮中,也是出了名的不著邊際:“一個朋友籌碼兌成了現金(死了),我們要好好給他送行。所以,我現在要乾的事,就是把某個人叫醒,給我們來段下巴音樂(聊個天),跳華爾茲舞送他走人。”在這些廣袤地區,幾乎所有的人從廣義上都能聽懂對方的話,因此,與美國人所認為的英國英語中許多難以理解的地區差別相比,這對美國人來說就比較有利。對於許多搞評論的人來說,兩者的這種對照表明,美國話有著引人注目的“統一性”。1828年,著名的《最後的莫希幹人》作者,長篇小說家詹姆斯·菲尼摩爾·庫柏寫道:“在美國,儘管各省和各州在音調,甚至發音和某些單詞的使用上有其各自的特色,但不存在‘扒土啊’現象。一個美國人可以區分喬治亞州的人和新英格蘭州的人講話的差別,但你(他的英國聽眾)就聽不出來。”接著,庫柏指出了這一口音削平的可能主要原因,即歐洲擁入美國的移民:“二十年前,新英格蘭和紐約或賓夕法尼亞州或任何其他州的言語差異要比現在大得多。僅移民在這一變化中就佔有很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