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山苦瓜的結果 展開
- 山苦瓜
- 土瓜根粉
山苦瓜
山苦瓜
山苦瓜為葫蘆科山苦瓜屬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植物,一般南方稱為涼瓜、錦荔枝,北方稱為紅姑娘、癲瓜等。其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 C、維生素 E、氨基酸及礦物質,同時山苦瓜具有抗突變、降血糖、抗腫瘤、降低膽固醇含量等功效。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在我國分佈較廣,福建、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江西、湖南、浙江、江蘇、安徽等地都有發現。
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根肥大,長橢圓形或菱形,有縱紋,黃白色,數條簇生於根莖基部。莖長2—5米,有細淺葉互生,掌狀,邊緣有3—5淺裂和不規則淺齒。夏日,葉腋開單性白色小花,結橢圓形黃紅色瓠果。
分枝繁茂,蔓具有卷鬚和毛茸,可攀緣,全株具有特異的味道,比一般苦瓜矮小。瓜果長卵形,末端呈尖嘴狀,表面有疣狀突起及軟刺,未成熟果皮為濃綠色,成熟果皮為橙黃色。
生於山野肥濕地區,海拔400-500米的山谷或溪邊林中。
山苦瓜不但具有觀賞綠美化功效外,更因其口感別具風味,煮食更具清肝降火功效。苦寒,有小毒。能清熱解毒,利尿。山苦瓜由於瓜小(單瓜重只有 30 g 左右)、外形美觀而受到顧客的喜愛。據測定,山苦瓜的干物質含量達 92.2%,比普通苦瓜高出1%~2%;含可溶性固形物達到 5%,比普通苦瓜高出 20%左右;每 100 g 鮮品含維生素 C 152 mg,含蛋白質 1.3 g,分別比普通苦瓜高出 30%和 32%。山苦瓜可用來燉湯、涼拌,還可用來加工成苦瓜茶。由於山苦瓜本身的特徵特性,決定了其栽培技術上與普通苦瓜有所不同。
漳州地區於春季 2 月中旬至 3 月初於小拱棚育苗。將苦瓜種子在 50~55 ℃的溫水中浸種 15~20 min,自然冷卻後繼續浸種 8~10 h,在 28~32 ℃條件下保濕催芽。待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用營養袋(缽)育苗,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營養土可加 1.0%~1.5%鈣鎂磷肥作基肥,種子播后澆濕並蓋上 1 cm 左右厚的營養土,當苗長至 3~4 片真葉時定植。
選擇周邊無污染源、空氣清新、水源清潔、灌溉水符合農用灌溉質量標準(所含污染物小於 2.5 mg/kg,鉛、銅、硫化物小於 1.0 mg/L,汞及汞化物小於 0.001 mg/L,砷 及 砷 化 物小於 0.05 mg/L),土壤無農藥殘留,最好前作是種植水生作物的田地作為山苦瓜種植地。定植前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的豬糞 22.5 t/hm2、過磷酸鈣 750 kg/hm2、複合肥 375 kg/hm2、含量為 100%的硼砂 15 kg/hm2 作基肥,與土拌勻,將地整成高 25 cm、寬 4.5 cm 的畦面。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定植。為了達到最高效益,山苦瓜應採用平架式栽培,株行距比普通苦瓜寬,為 400 cm×450 cm,定植后應澆足定根水。
定植成活后 15 d 應及時澆提苗肥,一般用 0.3%尿素或複合肥澆灌,以促進根系伸長,同時插好竹竿引蔓,竹竿長度以 2 m 長為宜,入土 20 cm。該品種長勢強,易分枝,以側蔓結瓜為主,採收期長,因此植株 1 m 高時應先將主架搭好,架高 180 cm 左右,要求牢固結實,上覆網格大小為 25 cm×25 cm 的尼龍網。當植株抽蔓后引蔓上架,由於山苦瓜分枝性較強,上架前主蔓 180 cm 以下的側枝摘除,以免浪費養分,同時促進主蔓伸長。主蔓上架后,要進行適當的理蔓,保證各個方向有長度大小、粗 細 一致 的 側 蔓,以利通風和採光。坐果后,應及時去除病果、蟲害果、畸形果,將劣瓜果集中清埋或倒於廢棄水池中。山苦瓜需肥需水量大,若缺水、缺肥,植株生長不良,易引起果實畸形和植株早衰。在 第 1朵雌花開放后結合中耕除草施 1 次肥,施進口 45%三元複合肥 225 kg/hm2,以後根據採收及生長情況及時追肥以使植株不出現褪綠為準,一般 15~20 d 追施 1 次三元複合肥,30 d左右施用速效硼肥 375 g/hm2。
由於山苦瓜抗性強,同時採用棚架式栽培,通風好,幾乎沒有病害;蟲害主要有瓜蚜、瓜絹螟、瓜實蠅。瓜蚜防治上,在蟲害剛發生時,可用采物理方法殺除,如利用蚜蟲趨黃習性,使用黏蟲板,或在黃色的塑料薄板上塗上 1 層黏性明膠,也可塗 1 層機油或糖漿加殺蟲劑敵百蟲等進行防治,化學防治可選擇 3%啶蟲脒(莫比朗)乳油、10%一遍凈(吡蟲啉)、20%好年冬乳油 2 000 倍液、20%康福多乳油 8 000~10 000 倍液等藥劑交替輪換使用。瓜絹螟為害時期多為 7—9 月,防治上可選用滅殺斃 8 000 倍液、樂斯本乳油 1 000 倍液、20%氰戊菊酯 3 000 倍液、蘇雲金桿菌可濕性粉劑(Bt 粉劑)、5%銳勁特乳油 2 500 倍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甲維鹽)等藥劑交替輪換使用。瓜實蠅以 6—11 月為害嚴重,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誘殺成蟲與藥劑防治相結合。成蟲誘殺一般利用糖醋藥劑(配方為:糖 3%、陳醋 2%、敵百蟲 1%加適量的爛香蕉和水調成的水溶液)或台灣產的穩粘。藥劑防治可在成蟲盛發期,選 中 午 或 傍 晚 噴 灑 2.5%溴 氰 菊 酯3 000 倍液,或綠色 2.5%功夫 2 000~3 000 倍液,或甲微鹽等,隔 3~5 d 噴 1 次,連續噴 2~3 次。
花后 10~14 d,單果重 30 g 左右,應適時採收。
1、枯萎病
據觀察發現,山苦瓜在種植過程中易受到枯萎病為害。山苦瓜枯萎病是由尖鐮孢菌苦瓜轉化型侵染而引起的土傳病害,是山苦瓜生產中遇到的最嚴重病害之一。病害癥狀主要表現為病株出現發黃和萎蔫,其發病率一般為 15% ~ 25% ,病重時高達60% ~ 80%,嚴重影響山苦瓜的產量和品質。
2、白粉病
白粉病在山苦瓜植株上普遍發生,前期在葉片的正面或背面出現粉狀霉斑,後期葉片布滿白粉,之後變為灰白色,致葉片變黃褐色乾枯。病害最早從中下部葉片開始發生,后侵染至上半部分。其病原菌主要是二孢白粉菌及瓜類單囊殼菌。該菌寄主範圍廣泛,可寄生多種葫蘆科作物,對溫度和濕度的適應範圍較廣,田間發病率可高達100% ,造成植株葉片褪綠、變黃,光合作用降低,影響果實發育,導致減產。
3、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在苗期或生長期均可發生,其病原為古巴假霜黴菌,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淺黃色斑塊,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顏色由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至褐色,嚴重時病斑融合為斑塊。濕度大時,在葉背面長出白色霉狀物。在福建省可周年發生,大棚管理不到位致排水不良、土壤水分含量高的情況下,發病較重。濕度越大,發病越重。
4、猝倒病
猝倒病的病原菌為腐霉和疫黴菌,主要在育苗期發病。幼苗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露出土表的莖基部或胚軸中部初期呈水漬狀,后變為黃褐色,幼苗出現猝倒。苗床濕度大時,在病斑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該病多發生在土壤潮濕和連陰雨時間長的地方,如果在育苗期間栽培管理不當,溫濕度控制不好,低溫高濕的條件下發病嚴重,可導致幼苗全部死亡。
在生產上,對病害的防治主要採取種植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
1、育和推廣抗病品種
與加強栽培管理和化學防治相比,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是防禦病害的最為經濟、有效和環保的措施,對於提高山苦瓜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筆者所在課題組已開展山苦瓜的遺傳育種研究,期望通過多代單株自交提純后,進行人工雜交育種篩選出抗病新品種。
2、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
山苦瓜種子需先經育苗后再定植于田間。因此,對幼苗溫濕度的控制得當,可有效預防苗期病害的發生。定植于田間后,在結瓜前應加強水分管理,適時中耕,提高地溫; 生長後期及時清除田間老、病葉,以利通風透光; 同時,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
3、藥劑防治
在使用農藥防治山苦瓜病害時,要根據其生物學特點,山苦瓜邊開花邊採收,需要做到早預防,一旦發生病害,要早防治,遵循先採收后施藥的原則,並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選擇對口農藥,採用正確的施藥方法以充分發揮藥效,防止藥害發生,並選擇低毒、高效藥劑,目前適宜無公害防治的低毒、高效藥劑可選擇百菌清、代森錳鋅、甲霜靈、粉銹寧、撲海因、甲硫菌靈等。
1、瓜實蠅的發生與防治
瓜實蠅以幼蟲為害為主,實蠅幼蟲在果實內取食,山苦瓜受害后,果實局部變黃,後期整個果實畸形、腐爛,造成落瓜,掰開果實,可見有蛆蟲。
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套袋護果。蟲害發生嚴重時,可進行套袋,在果實剛長出時進行套袋,可防止實蠅在果實上產卵。二是誘殺成蟲。在田間懸掛誘蟲黃板,黃板上的膠可粘住實蠅成蟲,兼治蚜蟲,減少成蟲密度。三是化學防治。蟲害發生嚴重時,選用低毒、高效的農藥如樂斯本、吡蟲啉、阿
銳寶等農藥進行防治。
2、夜蛾類幼蟲的發生與防治
根據田間觀察發現,為害山苦瓜的夜蛾類幼蟲有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在高溫條件下易發生,以幼蟲蛀入苦瓜內為害。夜蛾類幼蟲具有雜食性、暴發性強的特點,繁殖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苦瓜的正常生長,導致減產。
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栽培管理,清潔田園,人工摘除卵塊,於夜間或凌晨捕捉群集幼蟲,帶出田間殺死,以減少蟲源。二是毒餌誘殺。製作毒餌,用黃豆粉炒熟,加入90%敵百蟲,於傍晚時分每隔1 m 放置一小堆,幼蟲取食后即可被毒殺致死。三是藥劑防治。選擇低毒、高效的農藥,如阿維菌素、BT 製劑、抑太保乳油、功夫等,於傍晚進行噴葯防治。
各地收集到的地方品種進行多代單株自交提純后,進行人工雜交育種,再從不同的組合中定向篩選出較為優良的新品種,是目前傳統育種的重要途徑。2013 年,吳水金等選育的‘如玉 45 號’是以BAL-22-31 為母本,以山苦瓜 -45 為父本配製而成的山苦瓜新 1 代雜種。這個品種綜合了父母本的特點,生長勢較強,第 1 雌花節位在第 17 節左右,主側蔓均可結瓜,瓜皮深綠色、尖瘤,商品瓜長 6cm左右,橫徑 3cm 左右,單瓜質量 40g 左右,老熟瓜可達200g 左右;果實兩頭較尖,橄欖形,有縱棱尖瘤,肉質脆嫩,苦味較重,回味甘甜。
2013 年,賴正鋒等從適期育苗、選地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穫等方面較為詳細地總結山苦瓜栽培技術。2012 年,吳水金等研究山苦瓜冬季大棚栽培技術,對延長山苦瓜的上市時間和產品增值有重要的意義。文中報道,根據山苦瓜的果實特點,一般採用平架結構的栽培方式。山苦瓜抗病性較好,長勢較強,每 667m2 種植苗數相對較少,一般在 40 ~ 60 株左右,而生產周期比其他的苦瓜品種長很多,一般在 270d 左右。
關於山苦瓜有效成分的研究,雲南和台灣在這方面開展得較早。1993 年,李祖強等從山苦瓜乾燥塊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離得到 3 個純晶體 A,B,C;從正丁醇提取物總皂甙的水解產物中得到 6 個純晶體D,F,F,G,H,I。經過鑒定,A 為硬脂酸;B 為牛剝出醇咬;D 為齊墩果酸;E 為絲石竹皂貳元;F為常春薛皂貳元。同時,從總皂貳水解產物中鑒定出4 種糖:D -萄萄糖;D -木糖;L -夫糖 ( 岩藻糖 );L -鼠李糖。1997 年,羅蕾 等又從山苦瓜中分得…2 個烏蘇烷類新三萜。1998 年,李祖強等對山苦瓜乾燥塊根中分離得到 20 個化合物及有機酸進行藥理試驗,5 種成分具有抗癌活性。1997 年,周友民等利用山苦瓜的莖、葉、花、果實榨汁殘渣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與果實榨汁的水萃物,研究對發炎反應及其相關指標、蛋白質的表現影響。經 MTT 試驗發現,各山苦瓜萃取物在適當的試驗溫度下,不會顯著影響細胞存活率。另外,短暫轉染試驗發現,山苦瓜果實榨汁殘渣乙酸乙酯萃取物於 100μg/ml 時,具有顯著活化 PPAR-γ 的能力。在發炎介質 NO2、PGE2方面,則以山苦瓜果實榨汁殘渣乙酸乙酯萃取物於100μg/ml 時的抑制效果顯著。
2011 年,呂岳霖等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的 16 種不同品種山苦瓜,分以冷水 ( 水抽物 ) 與甲醇 ( 甲醇抽取物 ) 抽取,以濃度 10mg/ml 進行抗細菌試驗,測試菌種包括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33591)、綠膿桿菌 (ATCC27853)、大腸桿菌 (ATCC10536) 與沙門氏桿菌 (ATCC19126);以濃度 1mg/ml 對 HT1080 細胞進行細胞毒性評估。結果顯示,所有的山苦瓜抽取物對於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ATCC33591) 與綠膿桿菌 (ATCC27853)的生長都沒有抑制效果;部分品種的水抽物與甲醇抽取物可抑制大腸桿菌 (ATCC10536) 與沙門氏桿菌(ATCC19126) 的生長;即使將水抽物以 100℃加熱5min,亦有抑制上述 2 種細菌生長的作用。2012 年,呂岳霖等分別以冷水 ( 水抽物,H) 與甲醇 ( 甲醇抽取物,M) 抽取進行抗氧化活性分析。結果發現品種之間清除 DPPH 自由基與氫氧自由基的活性都不相同,最有效品種之 50% 有效濃度清除 DPPH 自由基為 181µg/ml(H) 及246µg/ml(M);最有效品種之50% 有效濃度清除氫氧自由基為 148µg/ml(H)及…37…µg/ml(M)。在抑制銅離子誘導低密度脂蛋白過氧化活性方面,特別是甲醇抽取物 (M) 在4000µg/ml濃度下,表現出保護效果 ( 以TBARS 表示 ),幾乎與0.8mMTrolox 效果相當。以上結果顯示,山苦瓜抽取物未來也許可以開發為天然抗氧化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