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廟村

浙江省餘姚市梨洲街道南廟村

南廟村村區域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8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有家庭746戶,常住人口2097人,外來持證人口3500人。

簡介


村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有黨員111名。2007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59億萬元,村集體可用收入26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0865元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已榮獲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寧波市衛生村、寧波市四星級民主法治示範村、餘姚市園林式村莊、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生態示範村、浙江省綠化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

地理位置


南廟村
南廟村
南廟村位於餘姚市南大門,南環山麓和梁輝水庫,北臨杭甬高速梁輝道口,甬梁公路在南廟村腹地橫跨而過,是一個山水相連,交通便捷的地方。

人文古迹


梨洲街道所在地南廟村,以當地的南廟而得名,南廟全稱南雷廟,為與南門外最良橋江畔後來新建的南雷廟相區別,後期改稱南廟。該廟據傳已有歷史近2000年,與餘姚置縣幾乎同期。廟宇起初稱為潮音殿,坐北朝南,建築結構氣勢不凡,是姚南有名的古剎。它飛龍挑棟,雕花斗拱,盡高石檫,合抱圓柱,頭門“南雷廟”廟匾金碧輝煌,進入廟內四大金剛威武,戲台高築。由大王殿、廂樓包圍的天井看台,可容納觀眾3000人,廟燈旗杆直刺天空,晚上遠遠望去好比指路明燈。大殿後面是經堂,塑有各類菩薩,體型巨大,面部表情不一,有的面容和善、略帶微笑,有的圓眼怒睜、張牙舞爪。農曆每年五月初一前後的三天廟會,尤其熱鬧,善男信女為保佑太平虔誠祈禱,經商營生的生意人往來流動,多時約有三萬人。廟后青松古柏成林,映襯得古廟更加古樸,廟前有株粗壯茂盛的槐花樹,根部鎮一隻巨大的石龜,它背脊寬大,四足外露,昂著頭。旁有兩條長形的巨石平放在廟牆腳下。石龜據傳是從縣城孔廟里逃出來的,趕廟會時或平時路過的小朋友總要爬上去騎一下過過癮。廟前一處寬大廣場,俗稱廟道地,商賈雲集,商行林立。廟路、廟基地、廟弄出入通達,自古從來是山民進城的門戶。逢雙集市,湧入四面八方人們,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是物資的交流市場,山貨的集散地。故此,南廟當地除何氏、趙氏王氏三大姓氏之外,其他姓氏甚多。
南雷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追潮亘古及今,地理位置顯得特別重要;廟南望去,遠處是四明山、大嵐山,近處是茭湖山、燕窩山,崇山峻岭嶺嶺相連。廟北則是豁然開朗,一片平疇,與餘姚城區相距甚近。自南山而來的溪河由小到大扇形展開,南廟好比中流砥柱。東側有海拔200米的軍山,西側有海拔426米的老鷹尖崗,大小雷峰對峙更加顯得險峻。按《四明山志》載:“大小雷峰在餘姚邑南,故曰南雷,雷峰之下是南雷里,其可為之證者。”唐、宋時期行政區域,為雙雁鄉南雷里,雷峰之下南雷廟名副其實。按宋《會稽志》載:“晉咸寧年間(275-279年)南雷廟碑是也”,可佐證南雷廟距今1700多年前早已有之,要比東晉(336年)龍泉寺早一百多年,比宋(1047年)通濟橋前身德惠橋(木橋)早七百多年。據南雷廟碑記載,此廟是晉武帝司馬炎登位時所建五廟之一,原廟槐花樹下有天子欽文之碑,南雷廟地處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居高臨下,能戰能守能突圍,地理位置優越。翻開歷史記載,從唐、宋、元、明、清和民國,都留下把這裡作為要塞來爭奪的史實。尤其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無數次的“南廟戰鬥”,就為革命鬥爭史留下過不少光輝的篇章。

歷史名人


南廟,自古以來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南廟村梅山有谷忠茂,是個清朝舉人。著名醫學博士谷鏡汧(1896~1968年),出生於楊梅潭,曾出版過多部醫學專著,他的名字載入《辭海》。1936年他為家鄉捐資,疏浚楊梅潭河;1947年協助餘姚地方上創建陽明醫院。1968年7月19日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谷忠茂有個兒子叫谷兆芬,乃是國民政府時期駐芬蘭領事,解放后出任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中國駐菲律賓第一任大使。還有谷士文,曾任湖南大學校長。
南廟何家,先祖由茭湖遷此定居,當年何家家境殷實,家族和睦相處,清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欽贈《五世同堂》橫匾,延至德本公祖輩(此匾文革時期被毀)。後人有大學教授何明三、中華中醫學博士何嘉琅等。唐名士謝貴庇隱逸於此兩雷山之中,曾因其造福於一方,故後裔供其像於上,並於宋宣和年間三興土木建謝宗祠。至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黃宗羲出生於通德鄉黃竹浦村(今屬梨洲街道明偉村),少時考證於姚城,南部雷山、四明一帶,故取號為“南雷”,因游跡於謝公祠之中,加之仰慕唐名士謝貴庇,又盛讀學之遺風,故其黃氏後裔塑像於其上,后隨著黃氏的興盛,便把謝公祠更名為南雷祠。南雷廟改稱南廟后,南廟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