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林寺的結果 展開

古林寺

貴州

古林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后碩村內,距貴陽市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古林寺初建於明洪武十四年,至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歷史。大雄寶殿被燒三次,修復於光緒二年;觀音殿修復於崇禎年間;天王殿復於明朝成化乙酉年;兩邊走樓為民國時期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現已倒塌。寺內有上、中、下三個殿堂,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是貴陽最大的寺院之一,也是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位於林坑,背山面江,山明水秀,距碼邑里許,古為騷人俊客賞花吟詩之遊覽勝地,今為龍海市紫雲公園名景之一。古林寺建於清初,因古木成林而名,祀三寶佛和觀音大士。岩上植嘉禾、樹美竹、種名花,為叢林之勝。原寺前紅梅、臘梅成群,清香襲人乃遊覽觀花佳處,寺之四周古樹成蔭,百花遍山,岩石之美,泉水之甘,系避暑勝地。上寺途中刻有“古林禪寺”石坊,其時此寺為高僧德尼安身之所,為善男信女集聚之地。但時代變遷,寺之興廢相尋。

寺廟歷史


古林寺
古林寺
抗日戰爭時期,日機轟炸貴陽時,貴陽中學曾遷至該寺辦校。當時的民主人士田君亮任校長。“文革”時期,原有古鐘、古香爐被砸壞,大部分木雕佛像被毀。寺內無人管理,殿堂倒塌,破爛不堪。1993年春,古林寺得到各極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批准對外開放,由貴陽市佛教協會委派弘佛寺道義法師前來該寺任住持。在各方信士資助下,現已維修了大雄寶殿、山門、觀音殿、禪房、食堂等,新塑佛像多尊。

寺廟環境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周圍環境優美,是貴陽市北郊旅遊景區。左有南門河曲繞而過,河水清亮潔凈,上游有情人谷,沿河兩岸有和尚洞、通天洞、仙人撒綱、貴人披袍、金蟬拜佛、一部經書等景點,天然奇趣,美不勝收。下游有魚洞峽、來仙閣等名勝。右有馬崇嶺長達四十多公里、山上有青松翠柏油,蓊鬱清涼;後有營盤坡,山頂上有殘缺古石牆數百米。寺前有萬餘畝糧田。

寺廟旅遊


從林坑登山,有條長三百餘米,寬二米之新修水泥石道,遊人拾級上寺,可觀賞一丘一壑尤極曲折之趣,山腰有山澗流泉,有清沏古井,為久旱不幹,遊人多於此取水為樂,旁有成蔭之榕,於此石椅談心,似入仙景。今之古林寺又建一新。全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正果正副會長為之題匾。大雄寶殿兩側擴造二殿,東祀地藏王,西祀關武帝,新雕神像翼然。西旁還有新建的亭樓式三齋堂、休息廳、客房,建築宏偉美觀。寺之周圍有方形、圓形、長方形之石桌、石椅,供遊人憩息。寺后之石桌椅可供百餘人乘涼,於此煮茶談心,有坐者忘暑之趣。從寺旁取道再登高,即到大寨屋頂峰,可觀日出奇景,可遊覽石牛、石鱉群、仙床、大寨、二寨諸古
古林寺
古林寺
跡。古林寺於林坑老協會辛勤之管理,不分晝夜熱情為香客遊人服務,香煙鼎盛、景色幽美、寺之理事告云:眾多慈善者樂於解囊擴建此岩擬於“大悲殿”,之後擴建“大悲殿”在“地藏王殿”東旁再新建亭樓式之“迎客閣”供遊人觀覽。並擬於上岩處建個山門,在岩前建個月眉形大石壩,使古林寺更為莊嚴雄偉。還備建滴水飛泉、古林石碑、梅領賞花諸新景點,並告:為迎遊客,林坑村又投巨資新架大橋,新辟一條長五百米,寬十米的大道,可使旅遊車直達古林岩山腳。”古林岩勝景迷人,遊客雲集,天未明遊人成隊,日西墜,游者忘歸。古林寺傳法系統為曹洞正宗。一代是遠祖;二代是聯佩;三代是方祖、四代是悟其、悟玄;五代是本寬、本厚;六代是心益、心倫;七代是敬波;八代是道義。

寺廟現狀


如今古林寺已經煥然一新。全寺殿宇依山而建,雄偉壯觀。佇立右側山峰上,鱗次櫛比的建築,錯落有序。碧波蕩漾的西流水,萬擔糧田的葫蘆壩,盡收眼底。當夜幕降臨時,萬家燈火如明星閃爍,遊人到此,彷彿遨遊於太空之國;往東凝睇,小西湖成了一道彎月亮,上下天門洞,在腳底下晃動。降龍寺不僅是佛門弟子修身養性、勸善止惡、經佈道的場所,也是旅客遊覽勝地。平日敬香禮佛者絡繹不絕。每到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香客遊人更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湧,每天不下萬人。

寺院建築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眾所周知,鴻臚寺是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因此,可以這麼說,降龍寺是飛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廟布局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中國寺廟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中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后,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騎龍寺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入寺須知


古林寺
古林寺
古林寺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卧不離法度。那麼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凈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閑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后,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嘩,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相關詞條


普樂寺龍興寺法興寺覺山寺天台庵

參考


1.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1-08/2102643380.html
2. http://huaib.com/siyuan/13255.html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81ca6010005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