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二級學院
學院前身為1980年4月成立的安徽農學院農業經濟管理系,2001年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4年6月,原經濟與管理學院被劃分為管理科學學院和經濟與貿易學院兩個學院;2010年3月,經濟與貿易學院和管理科學學院重新合併為經濟管理學院。
據2020年6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開辦10個管理學類本科專業、4個經濟學類本科專業;擁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類別、2個專業學位碩士領域;有在職教職工105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在校本科生3700餘人,碩士研究生300餘人。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身為農業經濟管理系、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管理科學學院)從198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學院現有農業經濟管理1個省重點學科,農林經濟管理和工商管理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產業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林業經濟管理、企業管理和會計學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農業推廣(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和MBA教學點;有農林經濟管理、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旅遊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經濟學、保險、農村區域發展等13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3700餘人,碩士研究生300餘人。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05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教授12人,研究員3人,副教授19人,碩士生導師20多人。教學、科研條件不斷改善,建設有軟硬體設施配置較為齊全的實驗實習中心和一批長期穩定校外教學實習基地。
學院長期堅持教學、科研服務於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在“十一五”期間,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學研究項目,獲得科研成果30餘項,省(部)級二等獎、三等獎等科研獎勵10多項,出版專著20餘部,編寫教材30餘本,發表學術研究論文600餘篇。為服務安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學院的每一點進步和發展都是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懷和大力支持,衷心感謝學術界同行、社會各界朋友給予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大力支持和深切關愛,真誠地希望朋友們能夠繼續關心支持經濟管理學院的發展。經過調整合併以後的經濟管理學院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學院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服務“三農”上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校園風采
成立於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學在1935年設立了農學院;
1936年7月農學院設立農業經濟系,並於當年招收農業經濟學專業學生20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隨著省立安徽大學停辦,20名農經專業學生也全部流失。
1954年安徽農學院在合肥獨立建院,在農學院設立了農業經濟教研室,主要承擔全院各專業農業經濟、統計類課程教學,並參與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農村經濟、農業政策方面的調研工作。
1979年安徽農學院成立農業經濟系籌備組,1980年正式恢復建立農業經濟系,設置了農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當年招收35名本科生;1990年設立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點。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01年農業經濟系更名為經濟與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被遴選為省級重點學科。
2004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校內學科調整,將原經濟與管理學院劃分為管理科學學院和經濟與貿易學院兩個學院。管理科學學院以原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主幹學科、專業為基礎,彙集分佈在全校其他各院的管理學類專業而組成,包括6個本科專業(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旅遊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2個碩士學位點(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經濟與貿易學院則由原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經濟類專業、學科組成,包括2個本科專業(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和1個碩士學位點(產業經濟學)。
2004年7月~2010年2月,管理科學學院已發展到具有9個本科專業(2004年增設財務管理、2005年增設市場營銷、2007年增設會計學)和4個碩士學位點(2006年增設林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004年增設農業推廣-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領域);經濟與貿易學院發展到具有4個本科專業(2005年增設經濟學、2007年增設保險學)和1個碩士學位點。
2010年3月,在安徽農業大學新一輪學科調整中,經濟與貿易學院和管理科學學院重新合併為經濟管理學院。該校經濟管理學科開始了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的戰略轉變。
現有在職教職工100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碩士生導師20多人。學院擁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學科帶頭人和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學者,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以中青年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學院還聘請了5名國內知名學者和20餘名省內專家作為我院的客座教授和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不僅拓寬了辦學思路,也擴大了學院在國內的學術影響。
農林經濟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掌握農(林)業及農村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備獨立開展農(林)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和農(林)業經濟管理和農村企業管理實踐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基本方法;
4.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農(林)業經濟科學的理論前沿和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和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農林經濟管理、經濟學。
主幹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初級會計學、統計學原理、經濟法概論、市場營銷學、行政管理學、資源經濟學、金融概論、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調查與預測、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法規、現代企業管理學、中級財務會計、農業技術經濟學。
主要實踐環節:課程實驗、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
最低學分要求:最低修讀285學分,其中課內教學不低於220學分,實踐教學不低於65學分。
畢業標準及要求:
1.達到德育培養目標;
2.修滿本方案規定的學分;
3.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學制與學位: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管理學學士。
專業建制時間:1980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學院組織機構
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知識和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農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經濟、管理、數量分析方法、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及信息系統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方法、設計方法和實現技術;
3.具有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專業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和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實踐環節:包括課程實踐、專業實踐、思政實踐、素質拓展。
最低學分要求:最低修讀285學分,其中課內教學不低於220學分,實踐教學不低於65學分。
畢業標準及要求:
1.達到德育培養目標;
2.修滿本方案規定的最低學分;
3.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學制與學位: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管理學學士。
專業建制時間:2001年。
財務管理
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等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業務能力,熟悉國家財政、金融等法律法規,能在工商、金融等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管理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掌握會計學、財務管理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財務、金融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財務與金融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 掌握財務、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信息獲取以及分析和解決財務、金融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4. 熟悉我國有關部門財務、金融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和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幹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稅法、管理信息系統、金融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統計學、財務管理、財務分析、投資項目評估、市場營銷等。
主要實踐環節: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
最低學分要求:最低修讀285學分,其中課內教學不低於220學分,實踐教學不低於65學分。
畢業標準及要求:
1.達到德育培養目標;
2.修滿本方案規定的最低學分;
3.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學制與學位:標準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管理學學士。
專業建制時間: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