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5條詞條名為管理學原理的結果 展開
管理學原理
管理類課程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徠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
(2)管理是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過程。由於這一系列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從而使得管理過程體現為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3)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於千變萬化的環境之中,複雜的環境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版本的管理學教科書和辭書,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學原理體系。
《現代管理學詞庫》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編《現代管理科學詞庫》(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體系:
⑴系統原理:為了達到最佳管理,必須進行系統分析,抓住系統的三個環節:目的性、全局性、層次性。
⑵整分合原理:現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有效地綜合。
⑶反饋原理:面對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必須做到靈敏、準確、有力的反饋。
⑷封閉原理:任一系統內的管理手段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迴路。
⑸能級原理:將不同的個人,根據其能力大小,分別安排在適當層次的組織機構中,做到人盡其才,能者多勞。
⑹彈性原理:管理必須保持充分的彈性,以適應各種可能的變化,實現動態管理。
⑺動力原理:管理必須有強大的動力,包括物質動力、精神動力,信息動力,才能持續有效地進行。
張正河、陸娟主編《管理學》的原理體系為:
⑴人本原理:以人(員工)為中心,以人為本。
⑵系統原理:將組織看成一個系統,用系統論觀點和方法解決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⑶循環原理:在一定的管理迴路上進行管理。
⑷擇優原理:通過不斷擇優來實現組織利益最大化。
⑸反饋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個反饋過程。
⑹權變原理:根據外部條件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編著《管理學——原理與方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體系:
⑴系統原理:包括整體性原理、動態性原理、開放性原理、環境適應性原理、綜合性原理等。所謂整體性原理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關係以整體為主進行協調,局部服從整體,使整體效果為最優。所謂動態性原理,是指系統作為一個運動著的有機體,其穩定狀態是相對的,運動狀態則是絕對的,系統不僅作為一個功能實體而存在,而且作為一種運動而存在。所謂開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機系統都是耗散結構系統,系統與外界不斷交流物質、能量和信息,才能維持其生命。所謂環境適應性原理是指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與周圍發生各種聯繫。這些與系統發生聯繫的周圍事物的全體,就是系統的環境,環境也是一個更高級的大系統。如果系統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夠保持最佳適應狀態,則說明這是一個有活力的理想系統。否則,一個不能適應環境的系統則是無生命力的。所謂綜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統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繫起來,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
⑵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職工是企業的主體,職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服務於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觀點。
⑶責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合理設計職位和委授許可權,獎懲要分明、公正而及時等觀點。
徠⑷效益原理:認為任何組織的管理都是為了獲得某種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管理應確立正確的效益觀,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儘可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效益等。
⑸倫理原理:認為一個組織要想維持足夠長的生命力,不僅需遵守法律,還需要遵守倫理規範或講究倫理。
《現代企業管理原理》
黃津孚著《現代企業管理原理》(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體系為:
⑴系統原理:把企業視為社會技術經濟系統,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建立組織與環境、組織內部各部分相互促進的協調關係,實現企業系統的高效能、高效率。
⑵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資源,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制定全面開發人力資源戰略,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企業活力。
⑶管理職能原理:以計劃為第一職能,通過有效履行預測、決策、組織、控制等各項職能,以達到預定的企業目標。
⑷科學管理原理:通過調查研究管理的規律,提高標準化水平,採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不斷提高管理效率。
⑸權變管理原理:從實際出發,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揚創新精神,靈活選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策略,及時組織管理變革,以適應管理目標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使企業不斷發展。
姜克芬、王雙振、吳一平主編《現代企業管理原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⑴系統原理:現代管理的任何對象都是一個系統,都必須進行深入細緻的系統分析、評價、設計、優化、決策和實施,進行系統管理。
⑵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統的核心,管理活動應在對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
⑶動態相關原理:管理系統及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是運動變化的,應在動態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⑷效益原理:良好的經濟效益是企業的主要追逐對象,也是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楊善林主編《企業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
⑴人本原理:以人(職工)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
⑵規律性原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規律性認識管理工作並對其進行研究,達到按照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發展運動的客觀規律來管理企業的目的。
⑶系統性原理:為達到最佳管理,必須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
⑷控制性原理:通過不斷接受和交換內外信息,依據一定的標準,監督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差,採取有效措施,調整生產經營活動,以達到預期目標。
⑸彈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觀環境作用下為達到管理目標的應變能力。
⑹激勵原理:採用科學的方法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使每個人都能做到盡其所能,展其所長,自覺地努力工作。
⑺效益原理:以盡量少的消耗和資金佔用,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提法,如“許諾原理”、“航道原理”等不一而足。
20世紀初誕生的管理學隨著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努力,理論與實踐均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流派疊出,新理論新思想不斷產生,人才輩出。哈羅德·孔茨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61年)和《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年),對1980年前的管理學領域內精彩紛呈的理論、主張等作過一個精闢的歸納與分析。他認為到1980年為上,管理學至少已發展有十幾個學派,典型的有:古典學派、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組織行為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經營管理學派等等。
這些流派儘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內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內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營。
科學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羅,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管理方式或方法,因為人的科學工作和協作及對人的激勵與效率關係的研究實為發展出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和韋伯的典型的組織研究成果。
行為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E.Mayo)、馬斯洛(A.H.Maslow)、麥格雷戈(D.MeGregor)、盧因(K.Lewin)以及穆頓(J.S.Mouton)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係,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關係,也有的探討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為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討。
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而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為組織方面的外,其餘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內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內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20世紀的管理理論學派儘管派別林立,實際上從分析方法來看,每個學派都有那些代表人物習慣的學科分析方法來對管理進行研究。
行為科學學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學知識、行為分析方法來研究組織、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人際關係;
系統管理學派用系統理論和觀點來考察企業組織,分析組織的構造;
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為德魯克(P.Drucker)、戴爾(E.Dale)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案例分析性的,對象直接是組織、組織中的管理問題。
管理科學學派數理分析方法
組織行為學派群體心理學分析方法根據上述分析,狹義的管理學主要由組織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兩塊內容構成;廣義一點的管理學則還要加上經營領域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與經濟學相關。這三個方面的演進在過去50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徑。
(1)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0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為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產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0-80年代)——(90年代)
(3)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廠商理論(20年代)——產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演進路徑中,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均為空白,這並不說明90年代管理學在上述三個方面無進展,而是難以將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分類,進而填入上述三個方面的空白之處。不過仍可以一試。
經營管理理論研究領域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的《競爭大未來》、波特(M.E.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由於西方管理理論缺乏中國人性基因,中國管理學界開始逐漸反思並形成了論權謀等管理理論和思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