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彭玉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東北一家人》
- 清朝將領
彭玉
清朝將領
彭玉(1832-1883)字子衡,清廣東吳川人,行伍出身,歷官至大鵬協副將,碣石、陽江、瓊州鎮總兵。廣東最早引進使用外國輪船和自造輪船的參與者之一,廣東近代海防(軍)發展的奠基者及先行者之一,清代一品武官,為家鄉治水患、救助災民,建立書院培育英才,建立圩市繁榮地方經濟。
銅像揭幕儀式
19歲時,有位船主看到彭玉力氣大,讓他上大船做船工,往來於越南、海南、北海等地運輸貨物。雖然船主在工錢上刻薄,但是彭玉從不計較,只要船主高興,給多少都行,畢竟做船工比挑鹽所賺的錢多。他包攬了船上所有的苦、臟、累活,像樹桅杆、升大帆、拋大錨、抱甲板、補大網魚、裝卸大貨以及深海里捕捉大魚、爬桅杆整理大帆等,幹得非常利落,肩扛、手提、腰背等重活樣樣都行。而且,他還學會了駕船、修船,憑經驗判斷天氣變化。做船工當年,他跟船主送貨到越南,返回途中遇到了海盜,有幾個牛高馬大的海盜跳上大船欲搶奪財物,彭玉一一把他們制服。彭玉由此名聲大振,船主把他當作自己親生兒子看待,讓他管理手下的船工。
1852年(咸豐2年),彭玉隨船送貨到瓊南思博,途中突遇颱風,船沉人沒。彭玉在大海中漂流兩晝夜后,被越南海域的土匪救起,逃脫后乘坐過往商船回國。
晚清時期,匪患嚴重。心繫國家和人民的彭玉於1853年(咸豐三年)毅然投軍,加入圍剿匪軍的黃岩鎮總兵黃彬帶領的水師。有一次,幾個水兵抬著一塊又厚又長的甲板,非常吃力,抬一陣放下一陣,而彭玉自己一人用雙手將這塊甲板抱起來很快地搭到船上,讓將領們上船。黃彬看見后,對彭玉另眼相看,不久便讓他當上哨長,負責指揮兩艘舢板,漿、柁、篙、炮手均由他指揮。
與此同時,廣東區域一帶匪患猖獗,劫匪不僅搶劫商船,甚至連朝廷的水師緝私巡邏船也搶劫,還打家劫舍,欺男霸女。1864年(同治三年)清廷命兩廣總督瑞麟清剿匪軍余部和其他匪幫。瑞麟特調彭玉回師廣東負責剿匪。
在1867年瓊州海峽剿匪中,彭玉率領水師圍捕號稱海洋大盜心狠手辣的海盜頭目李茂仔。他親自指揮四路快船分隊將匪船堵在瓊州海峽最窄處10海里範圍,並且不顧炮火危險親自指揮炮手擊沉匪船,其它幾艘匪船被截停靠岸,抓獲匪幫頭目李茂仔等46人。
鴉片戰爭后,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1865年(同治四年)10月,彭玉被封為大鵬協副將,駐守九龍、新界,為清軍駐香港海防的最高軍事長官,肩負著南中國海防要地重任的同時還承擔剿匪和執行粵海關與水師聯防把守關口巡查緝私的任務。
彭玉組織力量摸清英方防線實力,提升水師裝備,密切監視英軍動向等,還協助兩廣總督瑞麟從香港購置外輪,組織水師學習外輪知識。他除鑽研外輪的引進、使用、維修和仿造技術,核算對比引進與仿造的成本和海上實戰演習運用的效果,向瑞麟購置外輪提供參考外,還向陳蘭彬學習涉外禮節,聘請伍廷芳教英文,以便自己適應新形勢統帥才能的發揮。
彭玉擔任廣東水師大鵬協副將、廣東水師副將銜、廣東外海(洋)水師總兵期間,協助兩廣總督瑞麟、廣東巡撫蔣益濃整頓海防,參與從英法兩國購買巡緝輪船7艘,在廣州創設廣東軍裝機器局,並協助廣東巡撫張兆棟承辦的廣東軍火局(地點在廣州增城)調試水師兵器,當時仿造的蚊子船(一種淺水炮艇)交給彭玉負責的外洋水師使用。
1873年(同治十二年)彭玉任廣東外海(洋)水師總兵不久,在瓊州海峽舉行一次新艦演練,共有20艘新型戰船出動,其中有9艘是英法製造的,只見片刻功夫,戰船近百門炮把臨高角岸的山包炸成平地。這次演練,展示了換洋輪換軍火裝備后的廣東外海(洋)水師具有的戰鬥實力,體現了廣東外海(洋)水師向近代海軍的方向發展。彭玉當時是提督銜同一品官位,廣東引進海軍裝備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他既是協助者,又是執行者還是使用者。
1875年(光緒元年),彭玉等人向清廷提出加快建立粵洋海軍的建議,隨後,總理衙門正式提出建立北洋、南洋和粵洋海軍。1874年(同治十五年),廣東巡撫張兆棟於廣州文明門外聚賢坊創辦廣州機器場,開始自造和仿造輪船,在船型、炮式的設計上不斷徵求暗熟水戰的彭玉意見。不久,製造的4艘軍艦交給廣東外海(洋)水師使用。此時彭玉任提督銜廣東海(洋)水師總兵兼碣石鎮總兵,並協助兩廣總督劉坤一分管全省海防事務。期間,彭玉加大查緝走私力度,認真檢查各大小口,堅持巡海,嚴格按“欽定稅則”辦事,對外國商船實施海關會同水師共同監督防範制度,體現了對國家主權完整的高度負責和關稅獨立。
1879年(光緒五年),朝廷頒旨命彭玉進京議事,后又留在廣東管理海防事務,同年8月,被加封瓊州鎮總兵。因勤於海防軍務,長期過度勞累,彭玉積勞成疾,於1883年(光緒九年)病逝,終年51歲。
彭玉雖然當了大官,但是他十分熱愛家鄉,竭盡全力為家鄉排憂解難,深受鄉親愛戴。他一生主要為家鄉辦了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治理水患、救助災民、興辦教育、開辦圩市。
彭玉的家鄉吳川彭屋村,位於鑒江下游岸邊,每逢持續暴雨,水位上漲,農田幾乎全部被淹沒,農作物顆粒無收,村民生活非常艱難。彭玉回鄉調查了解到,吳川之所以連年發生水災,是由於作為鑒江段的奇艷至木綿村長達七八里長的主幹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所致。他立即向朝廷呈報整修計劃,在爭取當地官府出資修整河道江堤無望的情況下,自己出資先把這七八里河段的河床抬高,隨後又捐巨款修築三江堤圍,消除了當時家鄉嚴重的水患。為隨時救助災民,彭玉在家鄉買地建造“穀倉”,用於積穀備荒。每逢災年,把穀倉里的穀米捐出部分賑濟災民,其餘廉價出售,平抑飛漲的米價。1877年3月,家鄉遭遇特大自然災害,彭玉獲悉后立即命令手下用大船從外地運穀米回吳川,平賑災,還免收重災戶的糧錢。
同治年間,彭玉回鄉看望母親,看到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一直沒有改變,讀書人少、文盲多,便在家鄉創建振文書院,成為當地著名的最高學府,當地著名學者李文泰等受聘在書院執教。書院培養出不少秀才、舉人進士。為繁榮家鄉經濟,彭玉捐資開辦振文圩,促進了當地農產品的交易流通。
彭玉有三個兒子,長子彭振國,三子彭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