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

北宋書法家

周越字子發,一字清臣,北宋山東鄒平人,生卒年月不詳。

周越是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斷層的重建者,其門下出了黃庭堅米芾、蔡襄三位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

人物簡介


據泰安市博物館收藏的《种放會真詩題后三十二則》殘碑 載,內有周越於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四月二十七日的題跋。自此可斷定,周越當卒於公元1046年之後,享年約七十左右。考《宋史·周起傳》、《續資治通鑒長編》、朱長文《墨池編》等史籍,知周越曾任國子監博士,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升教授書法的教官膳部員外郎、知國子監書學。
周越
周越
兄周起,宋真宗時官禮部侍郎樞密副史,《宋史》有傳,《鄒平舊志》載其生平事迹甚詳,生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卒於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故推究周越生年當在公元970年之後。

主要事迹


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前曾任三門(即皇家臬門、應門、路門)發運判官,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改任吏部司勛員外郎出知懷州,後知台州;累官至主客郎五品祿而卒。周越一生皆任小官,然而其書法藝術又得益於此,因此,其門下出了黃庭堅、米芾、蔡襄三位中國書畫史上的扛鼎大家。黃庭堅說:“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
米芾也在其自述中說:“余年十歲寫碑版,學周越;蘇子美札;自作一家。”章惇介紹蔡襄書藝時說:“君謨(蔡襄字)少年時,乃師周越。”蘇東坡說:“草書非學聊自娛,落筆已喚周越奴。”可見周越的書法藝術在北宋書壇的影響巨大。宋初書法基本上是承襲唐五代書風,因循無創新,其興盛期是在宋神宗時的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蔡君謨四家名世后。
這個階段周越便起著承上啟下與嬗變轉遞的作用。因此說,周越是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斷層的重建者。周越的字,真、草、行、隸均落筆剛勁,婉雋神韻,字字不妄書;切中規範。尤其草書最佳,學養博厚,最具法度。
朱長文《墨池編》評其“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醉,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於能則優矣。”黃山谷評曰:“下筆沉著,是古人法。”王安石不輕易稱許他人,但對周越書法卻大為讚譽:“惠周公與其弟越,皆以能書為世所稱,每書輒為人取去。”為此,宋徽宗命內府編《宣和書譜》時,把周越的真行列入妙品,草書列入能品。稱:“天聖、慶曆間,以書顯,學者翕然宗之。”成為後世書家的典範,故明代才子解縉高度評價說:“宋興,李西台建中,周膳部越皆知名家。”縱觀周越書法,集古人書藝,學變得法,於老辣嫻熟中見恣肆,但於妙品尚嫌不足,後人多譏其俗有匠氣。其實,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論,周越的“精能之至”,恰奠定了蘇、黃、米、蔡諸人之“欲造疏淡”的嬗變基礎,其承前啟後之作用顯而易見。由於周越“集古今人書並所更體法”,才會有其高足米襄陽“集古字”書藝的出現;由於周越“博學有法度”,尤其是對唐人書藝的領會與傳承,至後人對唐代書法有了更深刻獨到的感悟。
他還將唐代宗時的書法家段季展被湮滅的書體介紹出來。大曆間書重修《禹廟碑》,由周越(撰京師),該碑字體運筆流暢,筆勢雋拔,為時稱譽。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借鑒其“八面出鋒”、“轉折瞻美”的筆法,形成了其“沈著飛翥”的書風。還因了周越書風“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而啟悟後人在“精能之至”與“欲造疏淡”之間,尋覓到“以意為法,法不傷意”,“道法自然”的突破口。
周越跋王著《草書千字文》
周越跋王著《草書千字文》
可以說,沒有周越這種由唐入宋的書法創新與實踐,更不會有蘇、黃、米、蔡四大家。周越的書法藝術的歷史價值,恰在於斯。周越不僅是書法藝術家、書法教育家,還是書法理論家,他總結自己一生的書法經驗與實踐,又集古今人書,與兄撰著了《書苑》一書,可惜原著已散軼,目前得以見到的僅《說乳》一卷,尚有十三則片斷文字,得觀窺其全貌。
不過,從歷代文人書家的大量引文中,仍可輯錄大批資料,亦能勾勒出其原著《書苑》是一部內容豐富,理論精邃的論著。其中包括歷代書家簡介與品評,古代碑帖的研究及論述等。因是,《書苑》當是廣泛吸收發展前人書法理論的綜合性、資料性、工具性著作,是對宋以前書法歷史、書法傳統與書法藝術發展所作的總結。周越雖以書法藝術家、書法教育家、書法理論家為世人懷念,但由於歷史及人為等各種因素,他的聲譽遠不及其黃、米、蔡諸門人。因是,他的作品也鮮於傳世。

作品


周越[北宋書法家、大臣]
周越[北宋書法家、大臣]
據專家學者評鑒,目前尚有墨跡一件、碑拓六件存世。其墨跡為跋王著《草書千字文》,凡行十二,小楷,一百零二字:“王著初為隆平主簿。太宗皇帝時,著因進書,召轉光祿寺丞侍書,錫以章綬;仍供職館殿。太宗工書,草、行、飛白,神蹤冠世,天格自高,非臣下所可倫擬。而著書雖豐,妍熟終慚疏慢。及是御前,莫遑下筆。著本臨學右軍行法,爾後浸成院體。今之書詔,蓋著之源流。臣越題。”該墨跡現為台灣學者李敖先生收藏。周越墨跡於清末自內府流入民間,後為李購得。李著有研究論文《中國藝術史一個斷 層的重建——周越墨跡研究》(應為《周越墨跡研究——你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見右圖)。
拓本一,跋王獻之《洛神賦》,凡行三,三十六字,小楷書:“獻之《洛神賦》跡,遺頭尾外得一十三行,都二百五十字,重加整背。祥符八年二月十日。周越記。”其書為鍾繇體。
拓本二,跋懷素《藏真律公帖》,凡行五,共三十二字,草、楷書:“越觀懷素之書,有飛動之勢,若懸岩墜石,驚電遺光也,珍重。景佑三年五月十六日。”作品氣勢雄健,飄逸飛動。
拓本三,跋种放《會真宮詩》,凡行四,二十八字,草、楷書:“斯書冠世,入妙,千古亡對,所謂盡善盡美耶!慶曆六年四月廿七日。越題。”
拓本四,跋歐陽詢《草書千字文》,凡行三,二十五字,楷書:“此歐陽詢草跡也。所謂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信不虛耶。周越題。”
拓本五,《面賀攀企帖》,凡行七,六十四字,草書:“面賀攀企攀企,寒候伏想,與貴眷康靜家室。傳語資政夫人,閣下久別,可勝思,戀將愛之,余因信次附此通問動靜,兼伸上賀,不宣。越頓首留守資政台坐。十月廿五日。”
拓本六,《賀秘監賦》,凡行二十二,一百四十四字,草書:“賀秘監。覽《辯草》,想《賀公賦》。吳融:賀秘監東歸會稽,而霧隱霞棲。鏡湖水作沼,鑿石簣峰為梯。嘆非雌雉畏甚雄雞。東臬子無鄉不醉,漆園……雨風隨至,魚龍互擲。濤奔浪走,中秋逢犯斗之槎,月上雲開,半夜見隕天之石。橫魯陽揮去之戈,樹呂布射來之戟。狂兕無雙,離鴻一隻。援毫既罷,閱目志疲。滿堂生金玉之寶,盛世掩……慶曆四年孟夏十二日尚書司勛員外郎南都書贈”
上述之拓本四,為日本書道博物館所藏。拓本五與拓本六,為上海圖書館所藏宋拓孤本《郁孤台法帖》,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