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鰓太陽魚
一年多次產卵的淡水養殖觀賞魚
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隸屬鱸形目、棘臀魚科、太陽魚屬。該魚原產於北美,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佈這種魚。該品種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我國於1987年首次從美國引種,由於該魚肉質鮮美,是許多名優魚所不能相比的,因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
藍鰓太陽魚是中上層魚類,馴化時對沉落水底的飼料不會攝食,所以投配合飼料時必須做到少量多次,因其口徑小,配合飼料應該為粉狀或微粒狀。馴化時全池潑灑,然後再補充浮遊動物。隨著馴化的進行,逐步增加配合飼料量而逐漸減少浮遊動物量,最後完全馴化成攝食配合飼料,此時魚苗達到3-4㎝即可放下魚塘養成。
魚苗下塘前10天要用茶枯把魚塘消毒,用茶枯清塘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徹底殺滅野雜魚蝦;第二茶枯具有很好的肥水作用。清塘后至魚苗下塘時,塘水已經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對魚苗下塘后的成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藍鰓太陽魚
養成魚最好是單養搭配少量鰱、鱅魚,因為藍鰓太陽魚個體較小,攝食能力較差,所以一般不能與其他個體較大搶食較快的魚類混養。每畝魚塘可放養4㎝左右的魚苗3000尾。
魚苗下塘后,每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0%,每日分4次投飼,並且每次投料都要較大面積潑灑,然後根據魚苗的攝食情況再確定是否逐漸縮小投飼範圍,魚苗下塘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面積投喂,可縮小至一個範圍投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隨著魚苗個體的長大,日投飼量逐漸改為魚體重的4%,此時每天投料可改為2次。當水溫降到10℃時,根據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投料量。
當池塘水需要換水時,加水口必須用網過濾,以防其他較大型的野雜魚混入池塘,殘殺個體較小的太陽魚。藍鰓太陽魚抗病能力強,但如果水質長期處於惡化的狀態下,仍會影響其生長,使其抵抗力降低。
藍鰓太陽魚生長速度較慢,但其個體達到80-100克/尾時即可上市,在池塘經6個月的養殖便可達到100-150克/尾。在養殖過程中,雄魚比雌魚生長速度較快,個體亦較大。藍鰓太陽魚很受消費者歡迎,但其缺點是生長慢、個體小,養殖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我場正在研究開發雜交太陽魚,來解決其生長慢、個體小的問題。現已取得成功。其生長速度比藍鰓太陽魚快50%以上,今年將有批量種苗提供養殖。
藍鰓太陽魚原產於美國、加拿大五大淡水湖區及北美、墨西哥淡水水域,因為肉質鮮美、外形美麗現已引進中國和世界各地,成為養殖魚類和觀賞魚品種。
藍鰓太陽魚
單養
池塘面積以3-5畝,水深在1.5-2米為宜,排灌水方便,保持池水清新,需配置增氧機一台。每畝放養2-3cm規格的魚苗4000-5000尾,日投飼量占魚體重的7%左右,長到100克/尾時日投飼量減少為5%,具體視天氣變化及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良好的投喂,精心的管理,畝產可達千斤。
混養
將藍鰓太陽魚混合放養在鰻魚池塘、家魚池塘、優質魚池塘,都能控制浮遊動物、小型魚蝦類和其它無脊椎動物的過度繁殖。不僅能調節水質,而且能增加其它魚類的產量。混養的苗种放養規格以4-5cm為宜。畝放養500-2000尾不等,視池塘情況而定。
游釣及觀賞魚養殖
藍鰓太陽魚也是游釣的對象。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具有水體面積的旅遊點、水池、池塘、水庫、湖泊等都可以放養太陽魚。具體放養規格和數量可參照混養方式。藍鰓太陽魚還可作為觀賞魚以它艷麗的體色,搭配於水簇箱中,使人賞心悅目。
車輪蟲病
舌杯蟲病
舌杯蟲病是由魚體受傷寄生於皮膚而引起。鏡檢傷口可發現舌杯蟲。癥狀:病魚鱗片鬆散,皮膚充血腐爛,魚體消瘦,離群獨游,不進食物。
治療方法:同車輪蟲病。
爛鰓病
癥狀:肉眼檢查鰓絲髮白腐爛,帶有污泥,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部分的表皮亦常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行動緩慢,體色暗黑,頭部顏色特別暗黑。
治療方法:漂白粉用量1mg/L,溶解后全池潑灑。呋喃唑酮(痢特靈)0.2-0.5mg/L,溶解后全池塘均勻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