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產品

純天然、無污染的食品

有機農產品是純天然、無污染、高品質、高質量、安全營養的高級食品,也可稱為“AA級綠色”。它是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並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

產品簡介


有機農產品是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並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業的原則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生產,全部過程都利用農業資源,而不是利用農業以外的能源(化肥、農藥、生產調節劑和添加劑等)影響和改變農業的能量循環。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有效循環,不打破生物循環鏈的生產方式。

發展模式


綠色農產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污染的農產品。
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是,生產的投入量和產出量保持平衡,即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代人同等發展的需要。
綠色農產品在生產方式上對農業以外的能源採取適當的限制,以更多地發揮生態功能的作用。
我國的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種。其中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葯、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按照農業部發布的行業標準,AA級綠色食品等同於有機食品。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均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並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農產品。

農產品區別


有機農產品與其他農產品的區別主要有3個方面:
1.有機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並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其他農產品則允許有限使用這些物質,並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
2.有機農產品在土地生產轉型方面有嚴格規定。考慮到某些物質在環境中會殘留相當一段時間,土地從生產其他農產品到生產有機農產品需要2~3年的轉換期,而生產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則沒有土地轉換期的要求。
3.有機農產品在數量上須進行嚴格控制,要求定地塊、定產量,其他農產品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有機特點


綠色農產品與一般農產品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1.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強調產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
2.對產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無公害農產品是對農產品的基本要求,嚴格地說,一般農產品都應達到這一要求。有機農產品是純天然、無污染、安全營養的食品。

發展歷史


國外有機農業

有機農產品國際上有機食品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以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成立為標誌。1994年,國家環保總局在南京成立有機食品中心,標誌著有機農產品在我國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發達國家農產品過剩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以及環保主義運動是有機農產品產生的背景。

國內有機農業

綠色農產品1990年農業部發起,1992年,農業部成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1993年農業部發布了“綠色食品標誌管理辦法”。
產生的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基本解決了農產品的供需矛盾,農產品農殘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綠色”成為社會的強烈期盼。
無公害農產品20世紀80年代後期,部分省、市開始推出無公害農產品,2001年農業部提出“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並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個城市進行試點,2002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無公害農產品產生的背景與綠色食品產生的背景大致相同,側重於解決農產品中農殘、有毒有害物質等已成為“公害”的問題。

有機發展辦法


一、要加強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媒體如報紙、電視等方式的宣傳提高人們食品安全和環境意識。
二、國家要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和調控,針對有機農業在國內的發展勢頭,制定一系列發展規劃並對其發展進行調控,在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化期給予農民一定的經濟支持。
三、加強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示範與推廣。由於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禁用化學合成物質,因而勢必要求較高的生產技術與之配套,只有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好這些技術問題,才能使有機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下去。
四、大力推廣、應用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利用中醫原理髮明的GPIT技術,這項技術以抗冷耐凍、高抗光氧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凈光合作用強度可提高50-400%)為中心,以信息系統激活敏感迅速反饋的強生理代謝為基礎,綜合抗逆並能雙向自調控為特徵的作物潛能優良性狀連鎖表達。是集“抗逆、早熟、高產、優質、高效、無污染”為一體的世界首創的無轉基因污染高科技生物基因工程新途徑技術。
中國有機農業的種植面積已經是世界第二位,但為何國人談及有機食品和有機認證都眉頭緊鎖,在誠信環境比較惡劣的情況下,要單單依靠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標籤很難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現實是有機食品行業處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檸檬市場。如何建立一個透明的更利於激勵和監管的品控體系,已經成為中糧和鄉土鄉親等國內品牌最大的挑戰和際遇。

綠色食品價格


綠色食品70%為加工產品,30%為初級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都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於普通農產品50%至幾倍,綠色農產品的價格高於普通農產品10%~20%,無公害農產品的價格略高於一般農產品。

管理髮展計劃


《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依據農產品質量特點和對生產過程式控制制要求的不同,將農產品分為一般農產品、認證農產品和標識管理農產品。
一般農產品是指為了符合市場准入制、滿足百姓消費安全衛生需要,必須符合最基本的質量要求的農產品。
認證農產品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對於我國市場上存在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政府應積極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同時依據各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引導企業有條件地開展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生產,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上一個台階
標識管理農產品是一種政府強制性行為。對某些特殊的農產品,或有特殊要求的農產品,政府應加以強制性標識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費者,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保護,如轉基因農產品

其他信息


安全質量

由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管理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三類認證形式在標準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以突出農產品安全質量為重點。考慮到各大類農產品的相似性,《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列出了各大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產品標準項目,至於某種產品標準的不同要求,要在具體的標準中分別列出。在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和產地環境條件要求上,有機農產品與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體標準項目的設置上,將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和產地環境條件要求單列,而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在這兩個方面的差異不大,在標準項目中並為一類,不再分列,僅補充部分產品標準。

拒絕污染

2001年4月,我國啟動了以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治理餐桌污染為核心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經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4個城市的試點,2002年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進這一計劃。2003年4月農業部的定點監測結果表明,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4個城市的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比試點之初提高了28.8個百分點瘦肉精污染檢出率下降了23.7個百分點。37個省會及計劃單列市的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比1月份提高了5.4個百分點,瘦肉精污染檢出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濟南、大連、杭州、鄭州、石家莊、廣州、上海等城市的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明顯高於全國水平,合肥、石家莊、瀋陽、青島、杭州、長沙、鄭州等城市的瘦肉精檢出為零。因食用農藥、獸葯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的農產品引發的急性中毒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標誌使用

有機農產品執行的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有機農業和產品加工基本標準”,由於有機農產品在我國尚未形成消費群體,產品主要用於出口,雖然我國也發布了一些有機農產品的行業標準,但我國的有機農產品執行的標準主要是出口國要求的標準。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韓國等都已制定了有機農業及產品生產、加工準則性的標準。有機農產品的標準集中在生產加工和儲運技術條件方面,無環境和產品質量標準
綠色農產品執行的是農業部的推薦性行業標準。綠色農產品標準包括環境質量、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包裝貯運等全程質量控制標準。農業部發布了52項綠色農產品行業標準,其中包括7項通用性標準、45項產品質量標準。
無公害農產品執行的是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強制性標準及農業部發布的行業標準。產品標準、環境標準和生產資料使用準則為強制性國家或行業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為推薦性行業標準。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已發布了4類農產品的8個強制性國家標準,農業部發布了200餘項行業標準。
農業標準化領域,有兩件事引起了比較廣泛的關注,一是5月20日國家標準委、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10部委局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二是6月10日農業部組織召開了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電視電話會議
我國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正在逐步成為百姓消費的熱點。商家在捕捉賣點、尋求商機炒作過程中,更是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披上了誘人的色彩。在時尚的招引下,無公害、綠色、有機正在成為標示農產品安全、健康、環保的新概念。
國家標準委已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同時列入《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中,今後3年,將制定出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國家標準。本版立足標準,原原本本地解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所涉及的一些的概念,給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的消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