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是指由天星小輪經營,位於香港中環的渡輪碼頭,經常簡稱作尖沙咀碼頭(九巴路線牌都是以此顯示,九巴官方顯示的英文名為STAR FERRY,沒有TSIM SHA TSUI),前稱為九龍角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提供來往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碼頭的渡輪服務,是中環碼頭的一部分。中環天星碼頭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現時提供該服務的碼頭為中環7號碼頭(由天星尖沙咀航線使用)及中環8號碼頭(由天星紅磡航線及由海佑小輪營辦的尖沙咀東航線共享)。而原本提供該服務的碼頭則為已拆卸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1、第一代中環天星碼頭(1890年-1912年)
2、第二代中環天星碼頭(1912年-1958年)
3、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1958年-2006年)
隨著1950年代的填海工程,碼頭於1958年再搬至愛丁堡廣場。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碼頭上設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的大鐘。它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余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碼頭及鐘樓已沿用49年,為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
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遷至現址,並成為中環碼頭的組成部分,被編到位於民光街與民耀街交界的7號及8號碼頭。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表的消息,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皇后碼頭及大會堂碼頭的位置將會移平作道路和商廈用途,並於11月新碼頭啟用后清拆。
4、第四代中環天星碼頭(2006年-)
第四代天星碼頭建築模仿第二代碼頭,使用維多利亞式建築。建築分為中央大樓及碼頭兩個部分。中央大樓頂部擺放有全新從荷蘭購入的電子仿古鐘樓,上層則設有展出天星小輪有關物品的展覽廳,亦有古典雅座播放介紹香港歷史的影片。地面樓層則是公眾休憩用地。碼頭頂層是公眾觀景樓層,尚未正式開放,可供人隔著落地玻璃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色,並設特色餐廳。其頂部安裝了玻璃天窗,使陽光直接進入室內。新碼頭在建築設計上的評價好壞參半。
中環天星碼頭
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碼頭為第三、四代中環天星碼頭的目的地。
中環天星碼頭
第四代天星碼頭鄰接民寶街和民耀街的中環碼頭巴士總站,近7號碼頭位置設有一小巴路線及的士站,近5號碼頭位置則設有兩條小巴路線及三條巴士路線。此外,亦可步行一段路程前往地鐵香港站轉乘機場快線或東涌線以及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天星小輪每7-14分鐘一班船。
中環天星碼頭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及其鐘樓更被譽為一集體回憶,當中的鐘樓是香港現存僅有的機械鐘樓。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余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政府於2006年11月12日搬遷中環天星碼頭。期間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拍照留念、在碼頭各處留字,當中更不乏反對聲音對於政府的強行清拆而不滿,更引起多次示威及佔領事件。詳見: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中環天星碼頭的多次搬遷經過與香港中區一帶各項填海工程有密切關係。而多次搬遷對渡輪航程亦造成一些影響,包括導致與對岸的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天星碼頭距離減少,使航行時間縮短,卻因海岸線的修直與海港的修窄而使船身要承受較大的波浪。同時,碼頭的搬遷被移到新填海用地的邊陲,令原來前往中環區一帶的部分部分可能需要增加步行時間,或轉乘其它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中環碼頭的設計使中環天星碼頭與港外線碼頭連在一起,則有助離島區市民能更快節轉乘渡輪前往對岸的尖沙咀及紅磡。
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由2006年11月開始啟用)
中環天星碼頭
新天星碼頭的外貌採用了1912年時期的碼頭及鐘樓設計,屋頂斜尖及綠白相襯的外牆顏色,盡顯維多利亞式建築的懷舊感覺,極富懷舊意味。至於內部裝潢則以不遮擋維港的無敵海景為大前提,整個建築物以透光、透風及透視的原則興建。實行將新天星碼頭打造成集消閑及旅遊元素於一身的新地標。大樓最頂層是天星小輪公司重新購置的一組電子操作的銅製吊鐘,以取代舊碼頭的鐘樓。
由於舊鐘組件停產多年,搬遷后亦難確保可繼續運行,故天星決定購買一組五個的新銅製吊鐘,配以電子組件構成以敲打方式發聲的新時鐘。新鐘的聲音叫「叫音」,但與原來鐘聲十分相似。天星小輪亦計劃在鐘樓下開設酒吧,讓市民在海邊輕談淺酌一番。
內設有「無敵海景」的餐廳、酒樓及咖啡茶座,市民可到觀景台,免費欣賞二百七十度維港美景及煙花匯演。
一場暴雨午後突襲了香港。海港城左側Louis Vuitton旗艦店門口排隊等候的顧客,紛紛鑽進了這座內有700家全球品牌、號稱香港最大購物商場的龐然大物里。更多的遊客則湧向右側的尖沙咀碼頭,步履匆匆。
下一站,中環。彷彿1960年的香港電影一樣,人群里涌動著各種各樣的表情——新奇張望的老外,沉默而略帶疲倦的香港人以及高談闊論的內地遊客。“英語殘片”《蘇絲黃的世界》,開場是威廉荷頓飾演的男主人公由尖沙咀碼頭乘小輪到中環天星碼頭,途中邂逅關南施飾演的蘇絲黃——這是一個老外畫家和一個中國吧女的愛情故事,賣點是這個英國殖民地時期維多利亞城的異域風情。銀幕上呈現的60年代初香港,除天星碼頭外,其他都已經面目全非。
中環天星碼頭曾搬家4次。
“集體回憶”難逃“填海”宿命
一切都蒙上了雨霧。維多利亞港掀起了海浪,當天星小輪在風浪里搖晃,雨落在海面,一眼望去,對岸的碼頭竟不見了蹤影,彷彿置身夢幻世界的搖籃里。
船,駛向了另一個方向。
中環天星碼頭
“天星碼頭到了。”水手說。
正確的說法是:7號碼頭到了。雨大得讓人不敢下船,等到遊客四下散去,海浪帶來了咸濕的空氣,這個嶄新的、鋼架還未生鏽的碼頭,立刻肅清起來,默候著下一班渡海的乘客。
如果單從表面看,新碼頭已經取代了“舊天星碼頭”所有功能,古典風格、輪船班次以及相關稱謂。在毗鄰的9號公眾碼頭上,即便是那些垂釣客,也已經無法明確指出曾經的天星碼頭——一片汪洋上停泊著七八艘土黃色的作業船隻,沿著海岸線200米的範圍已經被施工圍牆圍了起來。
只有當你站在標有“天星碼頭已搬遷”的黃色新漆指示牌前,才恍如隔世,“或許,之前的天星碼頭也是如此這般匆匆過客。”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選定中區為政經中心中心名“女皇城”(后更名維多利亞城)。由1852年中區第一次填海起,中環海岸線不斷向外伸延。1888年,第一代中環天星碼頭只是一個簡陋草棚,位置在雪廠街附近。受填海影響,草棚1903年遷移,渡船公司在怡和大廈附近建造了一個維多利亞式古典建築風格的碼頭,大樓附設一個鐘樓。如今被拆除的天星碼頭就是以此為原型建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炮火過後,渡船公司在原址進行重建,1958年中環再度填海,天星碼頭只好“讓位”,去愛丁堡廣場闢建第三代碼頭。
第四代天星碼頭48年後還是敵不過“填海”的速度,再度將被夷為平地的時候,時間已經指向2006年11月11日,因為香港特區政府要在那裡興建一條名為P2的公路,由中環民祥路伸延至碼頭旁,舒緩中環填海區擠塞狀況。
同時被拆除的還有矗立在愛丁堡廣場上的一個鐘樓,裡面安置著香港最後一個機械大鐘——中環天星大鐘。此鍾最初由比利時國王送贈英國怡和洋行東主,他再轉贈天星小輪,自1958年便在天星碼頭使用。大鐘的製造商Thwaites and Reed亦曾設計英國倫敦的大笨鐘,因此,故有“小笨鍾”之稱,可惜資料散失,全無文件記錄,連身高體重資料統統無從查證。
中環天星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有港人在網上憶述說:天星碼頭的鐘樓,是中環的心臟……“咚叮咚——”,每十五分鐘,天星大鐘便牽動一次中環人的喜怒哀樂。
守鍾人李照棠說,大鐘只比標準時間差一分鐘,快抑或慢,視乎天氣而定,“冬天會走得差少少,天熱就會爽一點。不過它工料很好,沒出大問題,我們只要定期保養噴油就可以。”
他說,平日晚上八點便會停鍾,以免吵醒附近酒店的旅客,唯有元旦才會破例,全天24小時不停響。每年元旦,港台都會派人前來錄音,錄下新年的第一道鐘聲。
天星碼頭及鐘樓曾是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人選擇在浪漫的碼頭廣場情定終身,有人選擇在碼頭回憶昔日父子情。眾多港產電影則選擇在此取景,有網友將1960年電影《蘇絲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