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

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

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為視神經退行性變的母系遺傳性疾病。男性患者居多,常於15~35歲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雙眼同時或先後急性或亞急性無痛性視力減退,同時可伴有中心視野缺失及色覺障礙。視力損害嚴重程度差異較大,可由完全正常、輕度、中度到重度。

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被收錄其中。

病因


線粒體DNA的位點突變被認為是LHON的特異性病徵,國外已報道25個位點突變,一般公認原發突變位點有11778(G→A)佔40%,3460(G→A)佔6%~25%和14484(T→C)佔10%~15%。1991年Huoponen等首先在N41基因發現3460位點突變,次年1992年John等發現14484位點突變。中國LHON11778位點突變佔66%,但罕見。現認為位點突變與LHON密切相關,亦有少數4146及14459位點突變被認為是與LHON相關的主要致病性突變。

臨床表現


臨床上一般可分臨床前期、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慢性萎縮期。其特徵呈無痛性視神經病變,急性期視力可急劇下降至僅見指數。視力雖不同程度減退大多數在0.1左右,很少有全盲者。視力可以自行恢復,特別是見於兒童期發病,14484型突變通常預后比較好。急性期視盤充血,盤周有毛細血管擴張及神經纖維腫脹,視盤可出現視網膜動靜脈不同程度迂曲擴張。視野異常以中心暗點和旁中心暗點最多見,色覺障礙常見為後天獲得性,如果病情好轉,色覺障礙也隨之好轉,常以紅綠色盲多見。早期視網膜受累,其後繼發視神經病變,稱為視神經網膜病。VEP檢查有助於了解視功能的狀況,對亞臨床或隱匿性病例更有特殊診斷價值。
1.顯性遺傳性視神經萎縮
較為少見,是一種視神經的生活力缺失。多發生於10歲以前,4~6歲開始發生雙眼中等程度的視力障礙,僅15%視力損害較重,低於0.1以下。
外眼及眼前節正常。眼底表現為視盤顳側輕微蒼白,少數視力障礙嚴重者可伴有眼球震顫
2.隱性遺傳性視神經萎縮
更為罕見,多在出生后或3~4歲以前發病因此又稱為先天性隱性遺傳性視神經萎縮。半數以上的病人父母有血緣關係。病人視力多有嚴重損害或完全失明,並有眼球震顫。
LHON家系成員可表現有其他的神經異常,如外周神經病變、頭痛、偏頭痛智力障礙、震顫、癲癇、耳聾脊髓后柱受累、小腦性共濟失調運動失調、肌張力障礙、膀胱無力征等,其他尚可見心臟傳導障礙,多發生在11778位點突變;3460位點突變者易患預激綜合征在LHON家系中可見有類似多發性硬化的脫髓鞘疾病。

檢查


1.PCR-SSCP分析
是檢測mtDNA片段序列變化或突變的一種簡單而靈敏的基因突變的篩選方法,並有不少改良的方法對病史已明確的LHON進行mtDNA分子遺傳學檢測較易獲得陽性結果,MaeⅢ識別終點的產生提高了診斷精確度,可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
2.腦脊液免疫球蛋白及細胞學檢查
3.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
在急性期視盤呈強熒光,血管高度擴張,視盤黃斑束毛細血管充盈、延緩缺損等,FFA檢查可早期發現有發病可能的患者及攜帶者,因此可用於遺傳諮詢對無癥狀而有輕微血管改變者,有可能在數年後發病。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尤其是家族史、臨床表現以及mtDNA實驗室檢查結果判定可診斷。

治療


本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有些病人的視力可以自然恢復,所以對任何治療效果的評價均應慎重。此病被作為基因治療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為減少對視神經的毒性損害,應告誡患者戒煙和戒酒。雖然臨床有使用神經營養藥物治療,但並無肯定的療效。日本對於急性期病例使用血管擴張劑艾地苯醌聯合維生素B、維生素C、泛癸利酮(輔酶Q10)和前列腺素類的降眼壓葯異丙烏諾前列酮,旨在縮短視力恢復的時間。

預后


有些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病人,在視力減退數月甚至數年以後,視力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恢復。視力一旦有所恢復通常很少會再減退。

預防


對於有家族陽性病史的男性個體要注意隨訪。對女性患者如已證實為女性攜帶者應進行產前檢查,以利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