粸
漢語漢字
粸,漢語漢字,拼音qí,意思是指餅類食物。出自《集韻》。
粸
qí
<釋義1>餅類食物。
=====================
【詳細釋義--來源於漢語大詞典】
粸1 〔qí ㄑㄧˊ〕〔《集韻》渠之切,平之,羣。〕餅類。
粸,該食物名稱多見於南方客家(如湖南省郴州地區的汝城與桂東兩縣),在其它地方也有被稱為糍粑的,是古代漢語中對一類以大米製成的食物的稱呼,由於部分客家人居住于山區,與外界交流不便,該稱謂因此未被異化。與此類似的名稱還有“夜烏”(晚上)、“屋殿”(指村莊)、“貼衣”(褲子)等。
粸的做法多種多樣,有粸花、油粸、蕉葉粸、豆包芯、牛滾坑、艾粸等等(部分粸的名稱暫時無法找到與現代漢語對應的字、詞,無法一一列舉)。做粸時間也多有講究,與節氣相關,但如今基本上什麼時間均能品嘗上了。
粸花,以粸粉加水,揉成兒童手指粗細的細條,按照需要截斷,然後拼接成花卉形狀,放入油鍋以茶油炸透,撈出濾油,味香甜可口。粸花舊時多為春節前後辭年、拜年以及報喜、婚嫁等場合鄉村中送禮用。粸花有種衍生品,方言謂之“料子”,即以粸條油炸(之前可滾上芝麻),其味香脆可口。
蕉葉粸,將粸粉揉團(可加少許糖或蜜),分開,用蕉葉包成方形或三角形,蒸出后帶著蕉葉的清香。
豆包芯,將粸粉揉團好,取出適合大小,內包蒸熟的豆類,以掌壓為圓形或橢圓形的餅狀,以茶油炸熟,濾油,即可食用。
牛滾坑,是將小塊粸團放入油鍋炸熟炸軟,撈出後放入紅糖熬成的汁中,如水牛滾坑,故名。該做法以鮮有出現,近於失傳。
《集韻》渠之切,音其。餠屬。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