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道信

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

司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於永寧縣(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

公元592年(開皇十二年),向禪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公元625年(武德八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道信傳法於弘忍(禪宗五祖)。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謚為“大醫禪師”。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

大事件

0580-04-03

出生

580年4月3日生於永寧縣(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

0586

出家為僧

586年,道信七歲,於梅川鎮北濟北寺出家(或說在破額山出家)。

0606

得到禪宗三祖傳承

606年,道信二十七歲,三祖歸皖,道信回侍,三祖傳付衣缽道信為四祖,立化於皖公山岫樹下。

0624

造寺傳禪

624年道信四十五歲,道信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后稱四祖寺。

造寺傳禪
0625

拒絕李世民邀請

625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

0644

傳道法於五祖

644年道信六十五歲,於傳法洞傳付衣法,弘忍承續宗統為禪宗五祖。

0651

去世

651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謚為“大醫禪師”。

去世

人物生平


密懷齋檢

司馬道信
司馬道信
公元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道信的父親司馬申(河南溫縣人氏)為首任縣令。
公元580年4月3日(太建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道信出生於齊昌郡蘄州苞興縣衙內(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取名司馬信。
公元583年(開皇三年)道信四歲,送入設在鎮北竹影佛寺的鄉塾發矇讀書,他聰穎過人,年讀十數卷,積學孔孟老莊。閑暇時聽寺僧誦經,入耳即知下文,如同早已熟讀。尤愛仿效僧儀,人皆誇為菩薩轉世。
公元586年(開皇六年)道信七歲,於梅川鎮北濟北寺出家(或說在破額山出家)。其剃度師戒行不清凈,道信禪師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聽不進,道信禪師只好潔身自好,私下地持守齋戒,時間長達五年之久。

隨師修禪

公元592年(開皇十二年)道信十四歲,赴舒州(今安徽安慶市)皖山(今安慶市潛山岳西)深處禮禪宗三祖僧璨為師。此後十年,三祖往返隱遁於皖山山系的司空山天柱山、霍山、英山、青獅山之間,道信隨侍。
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道信十五歲,指點張懷到雙峰山出家,作栽松道者。
公元599年(開皇十九年)道信二十歲,道信四祖用中草藥遏止蘄黃的瘟疫,用芥菜粑治癒疥瘡。
公元601年(仁壽元年)道信二十二歲,五祖弘忍誕生於黃梅濯港化城山社屋。

附名吉州寺

公元604年(仁壽四年)道信二十五歲,三祖赴羅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道信二十六歲,在蘄州府城東鳳凰山建正覺寺,新蔡縣(黃梅縣前名)破額山建幽居寺、東禪寺、西禪寺(西永福寺)、武穴大金幽棲寺、大冶(今黃石市南郊)廣法寺。
公元606年(大業二年)道信二十七歲,三祖歸皖,道信回侍,三祖傳付衣缽道信為四祖,立化於皖公山岫樹下。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道信二十九歲,期間,歸蘄黃收七歲弘忍為徒,攜住大林寺,四十年不離身旁。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道信三十二歲,蘄春郡久旱,瘟疫流行,四祖回郡教民眾念《般若》求雨,挖米菊做粑,旱象息,瘟疫消。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道信三十七歲,於廬山望破額山紫氣橫分六道。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道信三十八歲,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圍,暑天降雪息瘟疫,州民建雪山寺留居。祖赴衡岳,經九江,留居廬山大林寺十年。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道信四十歲,說法於螺川、廬陵(今吉州一帶)。

傳法雙峰山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道信四十一歲,應蘄黃道俗之請,攜弘忍諸徒離潮山寺回蘄州,仍行走於蘄黃山區定址。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道信四十二歲,住錫破額山,終止頭陀行,擴建幽居寺。定居收徒,農禪並舉。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道信四十五歲,道信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后稱四祖寺。在這裡,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餘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道信五十一歲,祖赴牛頭山度法融,開牛頭禪系。在此前後,弘忍奉命兼管東禪寺務。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道信五十五歲,蘄州刺史崔義玄,慕名禮拜四祖,祖曰:“神通妙用,全在爾心。”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道信五十七歲,新羅僧人法朗於新羅國善德女王(630—646)初期來華,奔趨雙峰依四祖學禪。期間,法顯、玄爽、善伏諸師先後來雙峰依四祖學禪。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道信六十四歲,四祖四拒唐太宗詔請,拒不赴京,被賜以紫衣。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道信六十五歲,祖於傳法洞傳付衣法,弘忍承續宗統為禪宗五祖。此後,弘忍遵祖意,建種松塔,建意生寺。於東禪寺接引老安,法如為弟子。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道信七十二歲,祖命元一造毗盧塔。閏九月初四日,祖安坐塔中示寂,弘忍繼席,死後被唐代宗李豫賜謚為“大醫禪師”美譽。
公元652年(永徽三年)逝后一年,塔門自開,祖身不壞,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主要成就


思想綜述

他提倡“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建立固定的傳授禪法的道場,結束了自達摩以來居無定所、行無定處的游化局面,並在禪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與禪修結合、楞伽與般若諸經相融、知解與踐行相扶、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禪與作務並舉的禪風、禪理和禪法,從而把禪宗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道信禪師對禪宗的最大貢獻是提出“農禪並舉”的主張,並且發明一個名詞,把出家人種地叫“出坡”。自此出家人開始種地,自己養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國佛教得以發展壯大。至今正覺寺所在地安上村還把到地里勞動叫“出坡”。道信大師對禪宗的發展和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主要思想

定居傳法
道信以前的幾代禪師,在傳法方式上均以“游化為務”。他們隨緣而住,“不恆其所”,“行無軌跡,動無彰記”,“隨其所止,誨以禪教”。道信改變“游化為務”的傳統;入雙峰山“擇地開居;營宇立像,存沒有跡,旌榜有聞”(《傳法寶紀》),採取定居傳法的方式。這一傳法方式的改變,對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為很明顯,“游化為務”的傳法方式,禪師來去不定,很難發展門徒,因而從達摩到僧璨,其弟子寥寥無幾。道信定居雙峰山後,才出現“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多達五百餘人的盛況。一般說來,要形成一個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獨成體系的教義外,還必須有一定規模的徒眾團體。道信之前,由於“游化為務”無法形成這樣的僧眾團體,只有在道信定居雙峰山後,才形成這樣的僧團,因而才開始具備一個宗派的基本條件。
農禪並重
為保障徒眾的禪修,道信在雙峰山開創了農禪並重的禪風。《傳法寶紀》載,道信每勸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飢瘡,即閉門坐,莫談經,莫共人語。”作即“作務”、“作役”,泛指一切生產勞動。“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飢瘡”,說明道信及其門徒不是依賴官府供給或檀樾施捨,而是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解決饑寒問題。
按印度佛教風習,出家修道者不事生產,靠他人布施或沿門乞食為生。佛教傳入中國后,隨著寺院經濟的形成和僧侶的增多,宋晉時已出現了下層僧侶“或墾殖田圃”,“或商旅博易”,“或矜持醫道”等“肆力以自供”的現象(見《弘明集》卷六晉釋道恆《釋駁論》)。雖然如此,達摩及慧可、僧璨幾代禪師依然一直遵循印度佛教風習,奉頭陀行,苦行節慾,一衣一缽,乞食為生。道信在雙峰山實行農禪並重、自食其力,這在禪宗史上是一創舉。這一創舉,不僅解決了徒眾的吃飯問題,為徒眾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先決條件,而且有助於養成僧侶的勞動習慣,弱化對社會的依賴意識,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因而在整個佛教史上都具有積極意義。道信開創的農禪並重、自食其力的風尚,為弟子弘忍及後來的禪師繼承發揚,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弘忍提出“四儀(行住坐卧)皆是道場,三業(身口意)咸為佛事”,把禪僧的一切活動(包括生產勞動)提升為禪修,為農禪結合、自食其力提供了理論依據。至百丈懷海,更將自食其力定為叢林規制。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佛教上傳為美談。
心凈即佛與佛即是心
心凈即佛,佛即是心,為道信禪之綱要。《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開頭就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說,依據《楞伽經》中所說諸佛“心”為根本的教理,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法,修禪者通過念佛使自心成為佛,若心有妄念不清凈,則是凡夫。
道信認為,“佛即是心”,“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這種道理,對於修禪者特別重要,“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這是對菩提達摩“大乘安心法”的重要發展。眾所周知,達摩“大乘安心法”的綱要為“理入”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為客塵所染,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名,名之理入。”(《楞伽師資記·達摩章》)這實際上是把“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作為修禪者的認識基礎,通過“凝住壁觀”的方法,達到“無自無他,凡聖等一”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就實現了修禪“安心”的目的。道信把“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發展為“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這樣一來,一切禪修便歸結為對自我本心的體悟,於是人佛、心佛、心性之辨成為禪宗的中心論題,禪宗成為名副其實的“心宗”。禪宗所謂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其肇始者應推道信。
解行相扶與守一不移
“解行相扶”、“守一不移”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主張的基本禪修方法,是道信禪法的重要特色。道信說:“古時智敏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必須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諸作用,見理明凈,了了分明無惑,然後功業可成。”即是說,在修禪過程中,必須做到對“心”與“理”的明確認識和修持實踐的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才能達到禪修的成功。古時智敏禪師,不見於史傳。據印順法師考辨,智敏可能是天台智者的誤寫,因為《宗鏡錄》卷一百中引有天台智者類似上述的話,道信非常推重智敏的禪法,並加以發揮,提出了“解行相扶”的五項內容:其一是“知心體,體性清凈,體與佛同”。其二是“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恆寂,萬惑皆如”。其三是“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其四是“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人身於法界之中,未曾有礙”。其五是“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空門”。
道信強調指出,“守一不移”只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守一”達到“一亦不為一”,即外不執空,內不念心,“內外空凈”,“心性寂滅”的境界。這種境界不同於老子的“窈冥”境界和莊子的萬物“齊一”境界。因為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境界,“外雖亡相,內尚存心”,“故老子滯於精識也。”莊子的“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的境界,“猶滯於一也”。而“守一不移”的結果,是既不滯於“空”,亦不滯於“心”,一切不滯,一切不執,無所得、無所住,這種境界高於老莊。因此修禪者要採取“守一不移”的方法,達到不守於“一”的清凈寂滅境界,決不能停留於“守一不移”的方法上。

個人作品


《戒法》《入道安心方便入門》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
父親司馬申
母親鄭氏
養母徐氏

軼事典故


治癒皇太后

公元595年(隋開皇十五年),皇帝的母親得了一種不治之症,朝中所有太醫都無法醫治。皇帝為了拯救母親的命,命令全國各地張貼皇榜。聲稱有誰能治好國母病,可官升三級、賞銀萬兩。當時居住黃州府廣濟縣安樂鄉景和村響水口(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鎮十里村呂凹)的道信禪師看到皇榜后,就在十里村呂凹河裡、呂凹背後山上採挖菖蒲、田三七、五加皮等藥材製成中藥,託人送到京城,治好了皇帝母親的不治之症。後來,皇帝封司馬道信為國師,但道信不為官、不為利,願在余川鎮十里修行,並未進入皇宮,也未要皇帝賜的萬兩銀子,皇帝為感謝道信,親自封道信四祖大醫祖師。

廣濟抗旱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廣濟縣當時久旱不雨,稻田龜裂,饑民遍野。四祖道信率眾僧侶一面念《楞加經》和《般若經》,一面上太平山、橫崗山采苦菜、米菊、蕨根度荒。同時,道信發動當地老百姓砍柴曬乾點火燃燒,使煙霧瀰漫至天空,迫使冷空氣下降,一個星期後,大雨傾盆,百姓稱奇,感念四祖。實際上道信施行的就是現在的人工降雨,可見道信真實大智大悟者也。

降服強盜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多年之前,余川鎮有一次從外地來了一群強盜,手拿著雪白的刀,晴天白日到老百姓家裡搶劫財物,四祖道信得知此事,馬上找到強盜頭目,與他談判。哪知強盜頭目不但不講理,反而拿起刀要殺四祖道信。四祖道信見狀,馬上用氣功法術點了強盜頭目的穴位,使之動彈不得,後來那一群18個強盜見勢不妙都狼狽而逃,再不敢在當地危害百姓。後來這18個強盜到十里四祖殿來懺悔,在四祖道信的勸說下,這18個強盜都落髮修成正果,成了四祖殿十八羅漢。

後世紀念


母親墓

四祖母親墓
四祖母親墓
公元580年5月16日,道信大師生母鄭氏病故,由乳母徐氏撫養。
公元586年其父司馬申見道信出家學佛,一氣之下,只好辭官回河南老家,不久病故,享年55歲。
“四祖”乳母徐氏不舍離開道信,獨居梅川縣衙旁邊病故,享年70有餘,於隨大業13年與道信父親司馬申在梅川縣衙後院外地名桑梓園合墓(今梅川鎮糧管所內),墓地保護良好。

浴佛井

浴佛井
浴佛井
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的誕生地——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有一口距今1400多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涼,清冽甘甜,史稱“浴佛井”。此井內圓外方,井口長0.6米,寬0.53米,一塊正六邊形的青石井圈覆蓋其上,井壁上端由一圈花崗石鑲嵌而成。井圈每個角和邊都刻有一朵荷花瓣,雕刻精細,形態逼真,宛如12朵盛開的蓮花。井口北側立有一塊石碑,上鐫明代萬曆年間所書“浴佛井”三個大字,蒼勁渾厚。

四祖寺

四祖寺
四祖寺
四祖寺,古稱幽居寺、正覺寺,又名雙峰寺。唐武德七年(624)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創建,為中國禪宗叢林之始。位於湖北黃梅縣雙峰山下,距縣城15公里,佔地110多畝,與東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西山,又名破額山、雙峰山,海拔599.8米。風景秀美,名勝眾多。其中三塔(毗盧塔、眾生塔、衣缽塔)、兩橋(靈潤橋、明月橋)、一石刻(靈潤橋摩崖古石刻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評價


道信的禪修理論和方法,不僅直接為“東山法門”的創立奠定了基礎,而且包含了往後禪宗多向發展的端緒,因而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新浪網評價)
道信是中國歷代寺院中,第一個被皇帝封為既通佛學又通醫學的一代高僧。(商洛日報評價)
中國禪宗的弘揚,從來都是命運多舛,在達摩初到中土直到三祖僧璨,禪宗一直處在受人排擠的尷尬境地,直到四祖道信的時代,禪宗終於得了到統治者的認可,也有了廣泛的信眾基礎。四祖道信,是禪宗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開啟了中國禪宗興盛的大門。(中國貿易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