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
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於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冶溪鎮、店前鎮兩鎮境內。
司空山
縣境地處大別山東南部,總地勢屬全國第三級階梯中的中低山區。西北角地勢居高,由主峰多枝尖向東、南傾斜下降,地形以中低山地為主體,沿北、東、南方向分佈著河流、盆地、山前丘陵。
主要分西東兩大片。西北起自天鵝尖經多枝尖、馱尖逕抵四望山一帶,由50餘座山峰構成,包括美麗鄉全部,包家、涼亭、和平、南山4鄉的大部分,明山、青天、道義、平等、前河、銀河、河圖、茅山、田頭9鄉的一部分。北東以公界尖、黃毛尖、貓耳尖、六縣尖等30餘座千米以上山峰構成,包括石關、黃羊、頭陀3鄉的大部分和來榜、斑竹、道義、虎形、主簿、巍嶺6鄉的一部分。其次以仰天包為主體的小片,位於頭陀、石盆、黃尾、平等4鄉之間;以桃園寨、飛旗寨為主體的小片,位於蓮雲、朱屋、羊河、沙村、中關5鄉之間;另有孤立於西南小盆地中的司空山、與湖北交界的羊角尖等。中山山地總面積703平方公里,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間,少量切割深度達千米以上。區內山峰林立,山勢陡峻,岩石外露,溝谷呈“V”字形。風化殼厚約三四米。本區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區內還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產地,近萬畝農田零星分佈,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災害。
由中山分脈遍布全縣各鄉。其中西坪、巍嶺、包家3鄉和司空山派生的低山都被中山所圍隔,其它鄉的低山雖呈散亂分佈,但互相聯接,低山面積最大的有前河、前進、西坪、古坊、青天、明山、道義、羊河、花墩、平等、虎形、石盆、沈橋、巍嶺、毛尖山、響腸、無愁、金山、京竹、沙村、柳畈、岩上、岩河等23個鄉。本區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大於500米,以淺切割為主,坡度在30度至40度之間。山頂渾圓,溝谷發育“U”型“V”型兼有。區內山場為居民的“柴火山”,又是本縣大宗茶葉產地,適宜經濟林與薪炭林的發展。
四周為中低山合圍,並沿麓派生崗阜,縱橫平原間,構成各小片平畈與台狀沖壠,崗阜多被墾為耕地。相對高差20——100米,厚度3~12米,多為砂土、亞粘土。耕地面積120583畝。本區是縣內糧油重點產區與桑麻基地,其分佈:一為西南盆地,位於司空山南北,北部包括余河、南庄、白帽3鄉的全部和雙畈、徐良2鄉的一部,南部包括冶溪、店前、桃陽3鄉的全部,南北部互相連接。海拔200——300米。境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耕地面積4.03萬畝,宜種雙季稻,史稱“小糧倉”。二為東南天堂盆地,幾乎包括湯池全區10個鄉。海拔300——400米,地域處於大別山集雨中心邊緣,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光照充足。耕地面積5.25萬畝,耕作制度宜一年兩熟。三為中南盆地,位於潛水中上段,包括撞鐘全鄉及菖蒲、溪沸、五河、桃李4鄉的大部和沙村、岩河2鄉的一部,海拔100——250米,耕地面積2.57萬畝。四為中關盆地,位置較高,海拔550米左右,耕地面積7033畝,境內土層深厚,地下水豐富,日較差大,冷浸田多,多為一年一熟。
司空山淵源於周,開發於漢,盛極於唐。西漢末年梅福(字子貞)因上疏削王氏權柄,未成其願,后掛冠出遊,歸隱此山赤壁下煉丹。李白游司空山留有詩篇。東漢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門徒左慈居司空山並建“玄妙觀”,開始了司空第一建築。
司空山是中國禪宗發展的基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佛,釋門二祖神光慧可護經、像南下舒州,隱居此山,建剎說法,“躍過三湘七澤中,兩肩擔月上司空;禪衣破處裁雲補,冷腹飢時嚼雪充。”慧可大師初來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的“仰天窗”的雲中石洞里,后在洞前加蓋石室。洞內有滴水泉,常年不涸,一龕宏敞,冬溫夏涼,藏幽面壁,龍虎環抱;后依石峰頂,千仞屏藩;前對缽盂山,雙巒拱頂,真是“天造道場,洞天福地”。“二祖禪剎”及“祖師洞”、“三祖洞”、“講經台”、“傳衣石”仍在。
司空山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楊庭光到司空山采長生不老葯——長生藤,經司空住持僧慧能大師弟子本凈禪師指點,方獲此葯。玄宗大喜詔本凈入京,於白蓮寺安置,賜號“大曉”,拜國師還山。玄宗賜銀敕建“無相禪寺”,造僧房5048間,下設9庵4寺。由此司空山名揚四海,僧尼雲集,香客盈門,盛況空前。
唐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久聞司空山之勝境,避居此山,得“雪霽萬里月,雲開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言懷》和《司空山瀑布》詩兩首,抒發了自己有心報國、無端獲罪的悲憤心情。後人將詩刻於陡削石壁上。歷代墨客騷人、名流雅士慕名而來,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刻墨跡,大部分依稀可見。如“我來司空山,登台懷李白”、“佛氏雖殊數,二祖曾卓錫”、“李白曾卜築,慧可嘗洞棲”等詩句。人們懷念李白並在他住處“司空原”建“太白書堂”,書堂前有“奎心石”、“印心石”、“翰墨泉”、“洗墨池等。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際、圓通、清曉等高僧相繼拜為國師,並賜光祖剎。南宋瑞景二年,安撫史張德修與潛山農民軍首領劉源在司空山聚兵抗元,並在山上興建“朝天宮”。張德修所作《朝天宮成紀懷》刻於絕壁之上,抒發救國之情,浩然正氣,慷慨悲壯。張兵敗后,山寺遭到破壞。
至明天啟元年(1622年),司空山的佛事又開始復興,太空、如浩禪師為恢復“二祖寺”四處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華和柱史顏遠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師殿”、“大雄寶殿”,並建一“石坊”。太平天國時又遭毀壞,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司空山僅存60尊佛像和其他一些遺址遺跡。
司空山勝景眾多,著名的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北嶺松風”、“鳥牛古石”、“赤壁丹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等司空八景。同時,還新發現“龍頭石”、“應子石”、“如來安禪”、“唐中天聖地”等石刻、勝景。古洞有10餘個,其中普陀洞最大(又名水簾洞),洞後有方井,終歲不溢不涸。還有美妙傳奇的“仙女洞”、“觀音洞”、“白鹿洞”等。
無相寺,即二祖寺,位於縣西部店前區境內的司空山。唐天寶年間(742—755年)玄宗敕建。背依司空山極頂懸崖,面對缽盂山、講經台,左有丘巒環抱,右有清泉潺流。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存山門石牌坊一座。
二祖禪剎,北周武帝(561——578年)滅佛時,禪宗二祖慧可來司空山,“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術”。天然石窟,面積15平方米,內有清泉,終年不涸。二祖居此傳經授法於三祖僧璨,二祖禪剎因此得名。唐宋以後屢有興廢。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一進三間,抬梁、台柱、椽角、山頂及風牆,全系花崗岩精鑿而成,面積約50平方米,後接二祖石洞。內有二祖石龕,門額上鐫有“古剎重輝”四字。石殿門柱有楹聯一副:“天塹長流,望江山魚躍鳶飛,沖開皓月;地維卓立,看峰巒蛟騰鳳舞,頂戴蒼穹。”石殿完好無損。建國初期,寺內有僧尼3人。1955年,寺僧對佛殿進行修葺。1960年,僧尼遷並至白帽區廣佛庵,山上庵寺空置。
司空山寨,又名張安撫寨。位於縣城西南70公里的司空山上。司空山方圓35公里,海拔1227.7米。主峰突兀,氣勢雄偉,地勢險要。古志云:“司空扼蘄黃”,號稱皖西南鎮,是歷代兵家戰略要地。南末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安撫史張德興在司空山壘石築寨,聚兵抗元。寨內有洗馬池和刀槍洞等。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室後裔荊王朱常(巛水)在此起兵抗清復明。山寨現存寨牆長約3公里,高約3米,按地勢方位設有5門:太平門、歡門、硃砂門、前部門、後部門。前部門築有兩道寨牆。登峰頂俯視,山下城門牆垛,逶迤起伏,宛如巨龍盤行於懸崖峭壁間。
司空山石刻,司空山位於縣城西70公里的店前鄉。因山川靈異,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登山游勝,贊景抒情,懷古言志,留下滿山石刻。有的沒入苔蘚,有的隱於藤蘿,有的石質粗礪,風雨剝蝕,難以辨認,尤真唐宋間珍貴石刻難以尋找,已發現清晰可辨的石刻有10多處:
“太白仙蹤”,明嘉靖年間(1523——1566年)太湖縣令羅汝芳書,每字70厘米見方,筆力遒勁,雙溝陰刻於太白書堂奎星石壁。上有小字刻為張德興戰事記,剝落較多,全文難辨。
“西南鎮”,明嘉靖年間太湖縣令翁溥書,柳體陰刻,位於司空絕頂。
“傳衣台”、“講經台”、“空觀”、“三祖洞”等佛教記事鐫刻,位於“二祖禪剎”附近。
朝陽石上鐫有羅汝芳題山駢句:“半空玉立乾坤柱,萬劫金精日月華。”每字33厘米見方。還刻有翁溥《登司空絕頂》律詩:“十里芒鞋凌紫煙,半空石壁倚青天;鹿眠營殿張安撫,草蔓書堂李謫仙。古刻何年蝌蚪沒,勝游今日羽衣翩;酒酣下視浮雲過,笑語分明在帝前。”
司空山石刻毀壞較多,近代遊人題名留記到處可見。1983年8月,縣政府公布“二祖禪剎”和“太白仙蹤”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