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丘寺
黎丘寺
徠河南省虞城縣賈寨鎮孫樓村。孫樓村有個自然村叫黎丘寺,村內有個寺廟也叫黎丘寺。
目錄
寺廟除了供奉佛祖外,還供奉著一個“鬼”——老雞爺,黎丘丈人與老雞爺之間還有一段諷古寓今的寓言故事,告誡我們不要疑神疑鬼。
相傳,黎丘這個地方有個奇怪的“鬼”,喜歡扮作別人的兒子、侄子捉弄人。有一個老人晚上喝醉酒回家,路上正好碰到“鬼”變的兒子接自己回家,結果受到“鬼”的百般折磨。老人酒醒之後就責罵兒子怎麼在路上折磨自己。冤枉的兒子跪在地上說自己昨晚根本沒有去接父親。老人心想一定是遇到“鬼”了。第二天,他拿著刀子又重走了昨晚的路,想找“鬼”報仇,沒想到親生兒子這次真的去接他了,而他還以為是“鬼”變的,結果一刀刺死了自己的兒子。這個寓言故事在《呂氏春秋·疑似》也有記載,它告誡人民不要疑神疑鬼。故事的發生地後來建立了一座寺廟,就是黎丘寺。
黎丘寺其實是20多年前在原址上新建的寺廟。黎丘寺原來古代的建築,規模很大。寺院有三進大院,第二進院是閻王殿,其中就供奉有老雞爺。寺院的香火很旺盛,當年與少林寺、相國寺、白馬寺同稱為河南四大古寺。1950年,為了修橋,黎丘寺被拆。後來鄉鄰們捐錢,又在原址上新修了寺院,每年從四月初五開始有6天廟會,四月初八是正會,非常熱鬧。利民鎮位於朔州市朔城區以西35公里處。有聞名於朔州內外的兒女山。當地人們以種植和養殖為生。由於當地四面環山,所以交通只能盤山環路而行。導致當地經濟滯后。不過據研究鑒定,當地最適合養殖業的發展。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利民,多多在當地投資設廠!
遠在秦漢時期,劉口為己氏,隋唐改名楚丘。據《商丘縣誌》記載,自金大定年間,黃河流經於此。當時,有一位劉氏大戶看到此處為水沙相融之地,遂帶領族人在此建村,名劉家口,亦稱劉口。劉口開闢為黃河渡口,到清咸豐八年黃河改道,此期間約八百年,一直是黃河下游的一個重要渡口,成為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
在劉氏建村前,碼頭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公里,這裡“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於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隘”,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擔負著南北各省物資流通任務,商賈雲集,主要以糧食、白酒、中藥、絲綢等交易為主。有北貨場、南場街、十三家酒店,酒銷豫、魯、蘇、皖等省。南京遷來的“三泰堂”、“復泰堂”藥店,陝西人經營的“豫泰康”綢緞莊,山西人開設的“信盛興”日雜貨店等各種字型大小的門面遍布八條街;陸陳會館(洽談糧食的會館,又稱南會館)、山西會館徠、大王廟、文昌閣、駱駝店等古老建築是商賈雲集之所。建村后,這裡街道經緯規格,街頭高閣,街尾廈門,樓高10米,十分壯觀。劉口無正門,有東北門、西北門、東南門、西南門,所以稱四角門。至今“大門樓酒香飄萬里,十八家名吃譽中原”、“金道口,銀馬牧,不如劉口一晌午”的民諺廣為流傳。商貿發達,名聲之大,居商丘54鎮之首。在黃河故河道運輸的繁榮時期,用“河道帆檣如林,兩岸店鋪比比”形容劉口的繁忙併不過分。黃河故河道興盛繁榮達800多年,明清兩代最佳時期前後延續達400多年。在劉口的形成到鼎盛從而衰落的漫長時期內,在這裡形成獨特的民俗與習慣,
在劉口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關於這個習俗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在唐代時,劉口有一個很有名氣的醫生,叫佟志。話說一年冬天,劉口一帶流傳一種怪病,來勢相當兇猛,而且一病就是一家人,不及時治療,很快就會死亡。佟志配製了一個藥方對治療這種疾病很有效,他把藥方送給各地看病的大夫,自己則帶著人加緊採集藥材。
在數九的那一天,早上出發時天還晴著,中午時卻下了一場大雪。到了下午,不見佟志回來大家就分頭去找,最後在一條地溝里找到了他,人已經凍死了,兩個耳朵也被凍掉了。在埋葬佟志時,他的徒弟說,師傅半輩子為人治病,怎麼能讓他沒有耳朵走呢。於是,大家用白面捏了兩個耳朵給他粘上,怕師傅冷,又用兔皮縫了兩個毛圈圈戴在兩個耳朵上。師傅叫佟志,又是在數九那天去世的,為了紀念他,大家就把這一天稱為“佟志日”。因為餃子很像給師傅安的假耳朵,在這一天,大家就吃餃子,意為安耳朵、暖耳朵。後來,“佟志日”就被叫成了“冬至日”,吃餃子暖耳朵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相傳,清朝皇帝雍正下江南時途經此處,當時兩岸百姓為了一睹天子之尊,便用成百上千的石磙護堤堆徹,以至於河道變窄。據說,雍正皇帝走到此處,非常高興,曾下船站在石堤上休息,兩岸站滿了圍觀的民眾,至今雍正皇帝休憩賞景的傳說,仍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