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中國北京亦庄地區,屬明清時期北京城皇家園林南苑境內。

這是北京市唯一同時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雙重優惠政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總面積為50.8平方公里,由科學規劃的產業區、高配置的商務區及高品質的生活區構成,是北京重點發展的三個新城之一,定位為京津城際發展走廊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位造業基地,並承擔“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功能、聚集新的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重任。

建制沿革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中國北京東南亦庄地區,是北京市唯一同時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雙重優惠政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2年開始建設,起步區3.8平方公里。
1994年8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北京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9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範圍內的七平方公里被確定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亦庄科技園。
2002年8月國務院批准擴區24平方公里,總面積達到46.8平方公里。
2005年1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出台,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向外擴展,規劃為亦庄新城。
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複《亦庄新城規劃(2005-2020年)》,明確指出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功能區的亦庄新城是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和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規劃區範圍為亦庄新城地區,總面積為508.5平方公里。並以新城作為研究的重點,面積約212.7平方公里。
2010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形成的新區,總面積達到1052平方公里。
2011年,開發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740億元。
2017年12月26日,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示範工作周期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
2020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行使部分行政權力和辦理部分公共服務事項的決定》日前發布。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行權決定》賦予經開區管委會165項市級管理許可權,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範圍內行使。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4。
2020年1月17日,商務部舉行2019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專題新聞發布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9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4、國家級經開區進出口總額排名第9。
2020年12月16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名單(第2批)。
2020年12月9日,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精益創業方向”名單。
2021年1月27日,商務部發布2020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對全國218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綜合排名,其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第4位。

發展規劃。


發展目標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佔據其中“一帶一高”,是全市重點發展的南北兩個產業帶之一,市委、市政府對開發區未來發展寄予厚望,要求開發區成為“北京創造”品牌的主力軍。
基於北京市“十二五”規劃,開發區確定了“戰略產業開發區、區域發展支點、創新驅動前沿、低碳綠色家園”的總體定位,提出“一體化、高端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
開發區全景圖
開發區全景圖
一體化,就是要加大統籌發展力度,堅持一體化規劃、建設和管理,形成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實現行政區與功能區、新城與新市、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一體化協調發展。
高端化,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北京創造”品牌,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實現產業集約、集聚、循環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高水平建設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
國際化,就是要緊跟北京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進的步伐,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集聚國際優質要素,提高國際服務能力,努力建設具有國際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開發區。

規劃設想

按照總體思路,開發區提出了“三城、三帶、一軸、多點、網路化”的規劃設想,構建“新城-新市鎮-農村社區”的新型城市體系。
開發區北部鳥瞰圖
開發區北部鳥瞰圖
“三城”指亦庄新城、大興新城和規劃中的新航城。三座新城定位明確,亦庄新城是南部高端製造業發展的主體平台、首都生產性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大興新城是地區行政和文化中心、區域消費性服務業中心、南部開發區的部分重要產業集聚區;新航城定位於世界城市的門戶樞紐,帶動高端臨空產業集聚,推動南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產業化國際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城鄉一體、區域統籌發展步伐。
“三帶”包括京津塘高速公路發展帶、京開高速公路發展帶和南六環路發展帶。
“一軸”指南中軸延長線,圍繞“生態綠軸、文化中軸”的定位,對南中軸實施保護性開發,打造以生態涵養和歷史文化為特色的功能軸線。規劃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臨空經濟,建設首都中部生態涵養和文化創意發展區。
“多點”是指龐各庄鎮魏善庄鎮安定鎮采育鎮四個重點鎮。龐各庄鎮重點發展旅遊、會議、休閑及專項體育產業;魏善庄鎮集中優勢力量發展文化創意和軍民結合產業;安定鎮重點發展生態旅遊和都市產業;采育鎮主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通過基礎設施、產業設施等合理布局,實現區域內的城、帶、軸、點“網路化”有機銜接和緊密配合。

片區功能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為符合近期開發與遠期控制的需要,保證片區功能劃分的統一性、延續性與完整性,按照開發區歷經25年的不同發展階段,將開發區劃分為4個功能區域:核心區、路東區、河西區及路南區。
1.核心區
核心區是新城的行政和商務中心。用地功能上由三部分組成:西部沿涼水河的居住區、中部沿榮華路的公建區、東部沿京滬高速公路的產業區。該片區北側緊鄰五環路,通過成壽寺路、博大路同中心城聯繫便捷,目前已建成北京地鐵亦庄線。在榮華路兩側規劃布局新城的行政中心和以商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片區用地規模約19.3平方公里。
2.路東區
路東區位於開發區東部,東臨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和亦庄樞紐站前綜合區,西臨開發區核心區,南鄰物流基地,北臨三羊居住區,用地面積約13.49公頃。路東區是近期重點發展的以產業及配套服務業為主導功能的街區,是推動開發區產業升級,奠定未來發展的重要街區;隨著集成電路等高端製造業項目入駐路東區,將形成“高精尖”產業聚集區域。
3.河西區
河西區北起涼水河綠化帶,東、南至新鳳河,西至三海子東路,總用地面積為10.85平方公里,跨越大興區亦庄鎮、瀛海鎮和通州區馬駒橋鎮三個鎮的行政區劃範圍。
4.路南區
路南區位於南六環外,規劃範圍為北至六環路,南至亦馳街,東至環保大道,西至三海子東路,規劃範圍總面積約10.3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面積8.81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規模5.87萬人。

產業發展


成績簡介

開發區建築
開發區建築
截止2012年,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00多家企業在開發區投資發展,其中包括諾基亞、賓士、拜耳、GE在內的77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108個項目;萬元GDP能耗僅為0.16噸標煤,遠低於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327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達到80%,遠高於全國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229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連續9年超過80%,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2012年上半年,區內累計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已達133家,同比增加16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和汽車製造四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53億元,開發區畝效益達1273萬元。

產業集群

截止2012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聚集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00多家企業,其中包括77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108個項目,以及一批優質內資項目。並基於這些重點項目,成功打造了若干產業集群:以諾基亞(註:諾基亞已經被微軟收購)為龍頭的移動通訊產業集群;以京東方為龍頭的顯示器產業集群;以中芯國際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以北京賓士為龍頭的汽車製造產業集群。以及以拜耳為代表的生物製藥產業集群,以SMC、ABB為代表的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以GE為龍頭的醫療設備產業集群和以國富安為代表的信息安全產業集群。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生態工業

開發區景觀
開發區景觀
2012年8月20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二十周年暨生態工業園建設發展論壇在亦庄舉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伯旭在會上表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態工業體系,正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與環境持續改善的良性循環。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例,2011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元GDP水耗5.8噸,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0。2011年,北京開發區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僅為0.114噸標煤,比2007年下降了18.56%;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僅為2.46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了31.62%。2007年—2011年,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COD、SO2、固廢產生量等都呈下降趨勢;北京開發區單位用地工業增加值均在20億元以上,工業重複用水率、再生水使用率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逐年上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顯著。(圖冊資料來源)

經濟實力


2015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81.4億元,比上年增長8.4%。新區(包含開發區的大興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1.6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大興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10.2億元,比上年增長7.4%。開發區生產總值佔新區生產總值的68%。
2016年全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72.6億元,增長8.1%;工業增加值完成718億元,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792.5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00.9億元,增長32.3%;稅收收入完成443.5億元,增長1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70億元,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6.7億元,其中產業投資完成231.2億元;出口340億元,與去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79.7億元,增長7.1%。區域單位土地投資、產出強度等主要效益指標,穩居全國開發區前列,用全市1%的工業用水支撐了全市16%的工業總產值,人均勞產率38萬元/人,是全市的2倍;萬元GDP能耗0.15噸標煤,是全市的二分之一;萬元GDP水耗4立方米,是全市的四分之一。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1365.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2.2%。工業增加值869.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稅收收入535.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4.6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工業企業利潤413.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6.4%。區域單位土地投資、產出強度和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國開發區前列,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業用水支持了全市18.3%的工業總產值。萬元GDP耗能為0.136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8.14%,是全市的40%,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萬元GDP水耗4立方米,是全市的1/4。實現了在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7年PM2.5累計平均濃度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
2018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各季度增速在10.6%-10.7%之間,排名各區之首。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9.5億元,同比增長10.6%(不變價,下同),增速高於全市4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實現1000.1億元,同比增長12.1%;第三產業實現509.3億元,同比增長7.5%,第二、三產業同比增速分別比全市高7.9和0.2個百分點。在重點行業中,工業實現增加值960.3億元,同比增長11.6%,高於全市7.1個百分點,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1.5%,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019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1932.8億元,同比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83億元,同比增長9%;建安投資完成126.6億元,同比增長1.1%;稅收收入完成604.6億元(全年減稅降費超過90億元),同比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70億元,同比增長5%;規上高新企業研發投入135億元,同比增長8.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419.7億元,同比增長4.8%;萬元GDP能耗0.14噸標準煤,同比下降7.1%;萬元GDP水耗4立方米,全市最低。

區域配套


政策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便利,形成了“八橫八縱”路網結構,同海空港口、物流中心緊密相連;
◆基礎設施完善,實現“十通一平”;
◆配套設施和服務機構完備,建有“一站式”服務大廳;
◆新入區企業可享受“一次性產業扶持資金”、“所得稅返還”、“廠房租金減免”等產業扶持政策;
◆新區政府每年設立1億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於資助海外高層次人才來開發區創業、工作和人才獎勵;
◆新區政府每年設立1億元資金鼓勵企業進行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
◆新區建有“B型庫”,為企業提供“立等可取”、“當日辦結”等海關服務;
◆生活設施便利,宜人宜居宜業。

市政

北京開發區為入區企業提供了完備的“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和海關、商檢、外匯管理、保稅倉庫、污水處理廠、商務中心、郵局、銀行等系列配套功能,不斷優化區域的工作、生活和人才環境,同時努力為企業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九通”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電信、熱力及有線電視管線;“一平”為土地地貌自然平整。

商業

商業配套與餐飲購物方面,開發區具備比較完善的配套設施,百貨公司、超市、專營店、快餐店、影院等都比較齊全。其中有15000平米大雄商業中心、6萬平米上海沙龍新天地商業港、京客隆超市等能夠充分保障居民的日常購物,有聖福華國際俱樂部、國際企業文化園、18洞鴻禧長新高爾夫球場、亦庄體育中心等滿足貴族生活體驗。

教育

開發區擁有優質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國際教育。保華國際教育園(包括耀中國際學校、耀華國際教育學校、禮堂和學而國際中心)、北京二中亦庄學校、北京小學大興分校亦庄校區、北京八中亦庄分校、二十一世紀幼兒園、中國公安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等多家名校坐落於此。開發區還建有職業技術教育基地、職業學校和技能培訓中心。不斷優化的教育環境,為區內企業培訓和員工子女教育提供了良好條件。

醫療

開發區打造包括國際醫院、公立三甲醫院、社區衛生站等在內的多級醫療服務體系,健全的衛生服務網路能夠為企業員工和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區內建有北京同仁醫院(南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南院區、大興區中醫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大興醫院、亦庄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開發區還建立了全市唯一一家區域性補充醫療保險,堅持傾斜高端人才,增加了健康保健的內容,提高了高層次人才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

交通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東部發展帶上,是京津塘產業帶的起始地帶,也是環渤海經濟產業圈的核心發展地帶。位於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五環路與六環路之間。京津塘高速公路、五環路、四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多條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幹道以及城市輕軌,使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聯結各重要經濟區域和交通樞紐的暢通道路以及多種交通方式。開發區距離城市四環路3.5公里,距離城市三環路7公里,距市中心天安門廣場16.5公里,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25公里,距鐵路貨運站7公里,距公路貨運主樞紐5公里,距國際物流中心1公里,距天津新港140公里。

公路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交通十分便利。可利用標準及高速公路達1.5萬公里,有三條主幹道通往中心市區,沿城市環路可便捷到達北京火車站、北京西客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驅車140公里即達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天津新港。沿城市五環快速路進入機場高速路,25公里即可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地鐵

北京地鐵亦庄線於2007年開工建設,並於2010年建成通車。北接地鐵五號線的南端終點宋家莊站,南至京津城際鐵路換乘站亦庄火車站(暫緩開通)。未來規劃建設M12線、L5、L2支線、S6線四條軌道交通線。

機場

西側8公里有開通國際航班的南苑機場;驅車30分鐘可抵達首都國際機場。

高鐵

北行15分鐘可達北京火車貨運站;沿三環西行20分鐘是中國最大的火車客運站―北京西客站。

人口


201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7.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13.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75%。
2021年6月18日,北京市大興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口為148145人。

行政體制


現任領導

工委領導
開發區工委書記:王少峰
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梁勝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繼紅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繩立成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袁立洪
開發區工委委員、宣傳部長:趙雅娟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小男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沈永剛
開發區工委委員、組織部長:於淼
開發區工委保留副局級:高言傑
開發區總工會主席(副局級):張鳳民
管委會領導
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梁勝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繼紅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繩立成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袁立洪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小男
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沈永剛
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總公司領導
黨委書記、經理:白文
副經理:羅伯明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韓洪英
副經理、北京亦庄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蘆永忠
副經理:郭廣慶
副經理:盧自鋒

機構設置

工委機構
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
01工委辦公室02工委組織部03工委宣傳部04黨群工作部
05政法工作部06工會07紀工委
管委機構
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序號機構名稱
01管委辦公室02發展和改革局03產業促進局04科技局
05財政局06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07房屋和土地管理局08建設發展局
09征地拆遷辦公室10市政管理局11社會發展局12審計局
13環境保護局14統計局15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16研究室(法制辦)
17信息化工作辦公室18規劃分局19城管分局
事業單位
序號單位名稱序號單位名稱序號單位名稱
01政府採購中心02規劃設計中心03房屋土地登記中心
04海外學人中心05人才交流服務(職業介紹)中心06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
07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08社區服務中心09勞動監察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