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科山寺
福建泉州市的北宋寺廟
科山寺,又名科峰寺,位於惠安縣城西郊的科山頂峰。始建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1093年),后廢。至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道士陳靜懷重建惠安科山寺,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1978年以來不斷復修、重建,範圍擴展到15000多平方米,寺內外的園藝、景點大有增闢,面貌為之一新。1994年,惠籍旅星僑胞楊松年先生捐獻巨資,又新建雙檐歇山式大雄寶殿和三檐亭閣式的大悲殿,巍峨壯觀。
惠安科山寺
惠安科山寺
科山曾是眾多名士讀書之地。南宋嘉熙間縣令鄭清子曾建“登科書院”於此處。科山寺歷史悠久,至今尚留有自宋至民國期間的歷代摩崖石刻20多處,多數集中在寺前層岩上。寺中有清末名士、畫家林淵、黃朝棟撰寫的石刻柱聯多副和當代全國著名書法家虞愚和梁披雲分別書寫的“科山寺”、“圓通寶殿”和“大雄寶殿”匾額。一代高僧弘一法師抗日期間曾三次來寺講經說法並題有“慧水勝境”四字於寺內。報德祠內尚有明萬曆名宦、著名地方史家何喬遠撰寫的長篇頌德碑記,均為書法、文章佳作。
科山寺現任住持弘雄法師,於1996年夏恢復了“科山書院”名號;並編纂“科山書院叢書”,收藏和刊印古今鄉賢的文學著作。
科山寺,在惠安縣城西郊,山上有庄先生(庄應禎)祠、劉望海祠,山麓建治山治水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古時多騷人墨客登臨。南宋嘉熙間知縣鄭清子鑿“登科山”三個字於摩崖上,遂改名科山。現闢為文化風景區。山上不僅有許多巧奪天工的惠女石雕、獅雕及各種形態的石雕,另外也添置了娛樂休閑的設施,一座座個性鮮活的石雕充分展示了惠安古城文化的神韻和內涵。在山林中放縱嬉戲,這裡的秀麗、寧靜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古剎晨鐘,白雲滿地,萬樹浮在雲海里,嵌在藍沁沁的天穹中的星星還在飛跑……這是一幅有著優美旋律的圖畫,其聲息、動態,彷彿可聞可見。明朝黃吾野在他的《七夕劉明府邀游登科岩》中這樣描寫科山:“三伏空岩薄暮寒,憑虛雙眼落檐端。江雲不散清秋影,河鼓應憐此夜歡。月落峰陰生風席,風口海色上衣冠。伊誰堂上琴聲沏,卻有閑情問考磬。”描繪了科山美麗的夜景,牛朗和織女的歡會,詩境閑適而孤寂,我不曾領略科山的夜景,孰不知還另有一番情趣,從詩中能感受幾分。在登山道旁的岩石上一首無題詩上有這麼一句:“海門潮上連天碧,嵐岫煙浮擁懸青。”這則是另一種科山美景,我登科山不止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今人尚此,何況古人?
石有紀是弘一法師出家前在浙江師範任教時的學生,師生情誼很深,大師為什麼拒見,不得而知。後來(1938年秋),弘一法師住泉州承天寺,時任安溪縣長的石有紀又來晉謁,大師居然破例點燈,與之促膝長談,勉勵石有紀做好官,體恤民情,並書寫《華嚴經》一副對子及唐人五律一首寄贈:“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其書略云:“錄唐人詩一首,頗與仁者在寺相見情景相似。”足見大師其時之心境。1942年,石有紀調任惠安縣長。弘一法師勸他茹素念佛,並為他致詩評字。石有紀邀請大師到惠安靈瑞山講經宏法,大師與他約法三章:“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二:不迎不送,不請齋;三:過城時不停留,徑赴靈瑞山。”
惠安茶商王頌平、秀才王少舫、郎中李淑潛等幾位居士,仰慕弘一法師大名,乃齋戒沐浴,相邀前往凈峰寺,要拜師皈依三寶。弘一法師因不明其身份,拒之門外。后經傳貫師對來訪者詳細查詢,並一一向大師翻譯介紹,才予接見。是年秋,大師還應他們之邀,往惠安科山寺講經,並為諸位居士證受皈依。大師以《人生之最後》為題,侃侃而談,闡明生者如何得以善終,死者如何使其善往。他說:人要求往生,不一定都要出家做和尚,只要一心虔誠奉佛就行,當然也可以到叢林地方,如開元寺或福州鼓山湧泉寺等處去受五戒。對於死者,凡父母病逝,切忌子孫隨便翻動,要讓其鎮定歸西;也不必舉哀,但組織臨終助念會,吟誦彌陀經及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就好。在生不孝父母,死後卻來大事鋪張,講子孫的體面,是最可惡的欺騙,此為善者所恥而不為……
八年間,弘一法師先後四次到惠安,禪蹤所至,凡有山寺佛堂,不下數十處。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至今為老一輩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