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春秋》是北魏崔鴻創作的記載十六國(304~439)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內容簡介


原書

成書過程
十六國春秋
十六國春秋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當時北魏遷都洛陽,書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驅馳數歲”,又“約損煩文,補其不足”。正始三年(506),《十六國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錄”。崔鴻又花了十餘年時間訪求常璩所撰《蜀書》。正光三年(522),終於全書寫畢。《十六國春秋》成書一百卷,“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但本書雖然完成,卻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國春秋》繕寫一本,奏獻朝廷,藏於史館。
散佚
北宋初編成的《太平御覽》仍大量抄錄《十六國春秋》。此書在北宋中期已經殘缺不全,剩二十餘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曾引用,但已非全書,故如無《資治通鑒》,今人難以窺得五胡亂華全貌。《崇文總目》已不列其名。

輯本

明代屠喬孫、項琳之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鑒》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偽書,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漢魏叢書》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康熙時宋犖曾在京西慈仁寺購得《十六國春秋》殘本,並作詩以為紀念。清代湯球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所輯史料力求信而有徵,並有考證工作,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作品目錄


屠本

國名卷數人物
前趙錄10劉淵(1卷),劉和(1卷),劉聰上、中、下(3卷)
後趙錄12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前燕錄10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前秦錄10苻洪,苻健,苻生,苻堅上、中、下(3卷),苻丕
後燕錄10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寶(1卷),慕容盛(1卷)
後秦錄10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萇(1卷),姚興上、中、下(3卷)
南燕錄3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鍾等20人(1卷)
夏錄4赫連勃勃(1卷),赫連昌(1卷),赫連定(1卷),胡義周等8人(1卷)
前涼錄6張軌(1卷),張實、張茂(1卷),張駿(1卷)
蜀錄5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壽、李勢(1卷)
後涼錄4呂光(1卷),呂紹(1卷),呂纂(1卷)
西秦錄6乞伏國仁、乞伏干歸(1卷)
南涼錄3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1卷),禿髮傉檀(1卷),禿髮文支等11人(1卷)
西涼錄3李皓(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北涼錄4沮渠蒙遜(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北燕錄3馮跋(1卷),馮弘(1卷),馮素弗等14人(1卷)

十六卷簡本

卷一·前趙錄
卷二·後趙錄
卷三·前燕錄
卷四·前秦錄
卷五·後秦錄
卷六·蜀錄
卷七·前涼錄
卷八·西涼錄
卷九·北涼錄
卷十·後涼錄
卷十一·後燕錄
卷十二·南涼錄
卷十三·南燕錄
卷十四·西秦錄
卷十五·北燕錄
卷十六·夏錄

作品評價


優點

《十六國春秋》突破既往傳統,將各國國書改名為“錄”,各國主紀改名為“傳”,“不附正朔,自相君長”,記錄各國史事時,系以各自之年號。各國國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紀之體例,不採用漢民族之“貴中華而賤夷狄”觀念。又有序例、表、贊,體例完備。
《十六國春秋》歷史地位很高,後來的魏收編寫《魏書》,唐朝時編修《晉書》,都將此書作為重要參考資料。不過到北宋時已經殘缺得只剩二十多卷。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時曾引用過,但已非全貌。

缺點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於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於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個人點評

劉知幾評價,“(崔鴻)考核眾家,辨其異同,除煩補闕,錯綜綱紀,易其國書曰錄,主紀曰傳,都謂之《十六國春秋》,由是偽史宣布,大行於時”。唐初修《晉書》大量採錄《十六國春秋》的本文。
趙翼稱唐修《晉書·載記》,“尤簡而不陋,詳而不蕪,視《十六國春秋》不可同日語也”。

版本信息


時至2014年,傳世的《十六國春秋》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均非原書。

別本同名

十六卷簡本,十六國各有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載於明代何鏜所刊《漢魏叢書》。
對於其來源,多存疑慮。一種觀點以全祖望錢大昕王鳴盛為代表,認為是萬曆以後,明人依據《晉書·載記》編排而成。第二種觀點以湯球為代表,他認為簡本就是《隋志》中的十卷《篡錄》,即《崇文總目》中《十六國春秋略》以及司馬光《通鑒考異》中的《十六國春秋鈔》,《四庫全書》中稱為《別本十六國春秋》。

屠本同名

《十六國春秋》各類版本
《十六國春秋》各類版本
百卷本即屠本,託名為崔鴻。明神宗時,屠喬孫、項琳之根據《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鑒》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涉及十六國史實的書籍補綴而成,仍提《十六國春秋》,收入在《四庫全書》中。
紀昀評價屠本雖非崔氏舊書,但其“皆執諸書所引鴻書,聯貫排比而成,與他偽書究不同也”。
明代屠喬孫、項琳之以《晉書·載記》《魏書》《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鑒》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補綴而成輯本一百卷,仍題“崔鴻撰”,並署“屠喬孫、項琳之同訂”,史料豐富,然欠考證,被清人斥為偽書,是今日的流行本。
屠喬孫在明代編修的這個版本,後人往往稱之為屠本《十六國春秋》。

湯輯本異名

百卷輯本,《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清朝的湯球以十六卷簡本為底本,以《晉書》傳記及原書之散見於諸書者,重加輯補成《十六國春秋輯補》。
湯球輯本內容雖不及屠本詳細,但所輯大多註明出處,並進行考證,不以訛傳訛,信而有徵,是目前流傳的最優秀的版本。
百卷輯本,《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清朝的湯球以十六卷簡本為底本,以《晉書》傳記及原書之散見於諸書者,重加輯補成《十六國春秋輯補》。
湯球輯本內容雖不及屠本詳細,但所輯大多註明出處,並進行考證,不以訛傳訛,信而有徵,是目前流傳的最優秀的版本。
其中以第三者最具參考、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崔鴻,東清河縣(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樓、崔庄、高庄三村的其中一村)人,年輕時就有志於修史。西晉滅亡后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匈奴族劉淵、羯族石勒、氐族苻堅等建立的政權,歷史上總稱為十六國,這些政權各有自己的史書,但是體例不一,記述差距也較大。所以,崔鴻根據舊的記載,加以綜合彙編,寫成一百卷,此外還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草成《十六國春秋》102卷。“五胡十六國”之名因《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十六國春秋》突破既往傳統,將各國國書改名為“錄”,各國帝紀改名曰“傳”,“不附正朔,自相君長”,記錄各國史事時,系以各自之年號。各國國主之事迹,則按正史本紀之體例,摒棄漢民族之“貴中華而賤夷狄”偏見。又有序例、表、贊,體例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