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遜

樊遜

樊遜,字孝謙,生年不詳,卒於北齊後主高緯天統元年(565年),河東北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北齊文學家。樊遜出身普通家庭,父祖均無仕宦之跡,一生平居鄉間。他的哥哥以制氈為業,家庭經濟比較優裕,常供給他讀書資用。樊遜雖好學不綴,然常受兄供養,於心不安,曾打算同哥哥一同制氈為生。他的母親勉勵他棄小行、求大業,努力讀書,才使他下定決心,專心於儒學經典。以孔子“見賢思齊”為座右銘,激勵自己。

軼事典故


、魏局形,樊遜鄉魏隊攻破,隨東魏官守東撤,寓居於鄴城。北齊建立后,他又到臨漳縣當了小吏。臨漳縣令裴鑒清苦儉約,偶有白雀集於縣衙,當地人認為是裴鑒儉約帶來的祥瑞,便紛紛稱頌。樊遜也乘這個機會,寫了十來首詩稱頌裴鑒的清德。裴鑒看了后,十分賞識他的才華,便任他為縣主簿,掌管文書。隨後,又經裴鑒的推薦,披右僕射崔暹收為賓客,與當時的文士李廣、封孝惔等人一起,講論文章。樊遜象貌醜陋,又常為門第所限,獨處靜默,常以東方朔“陸沉世俗,避世金馬”之語安慰自己。曾仿照東方朔的《答客難》寫過一篇《答客誨》的文章,用以抒寫自己的心志。他在崔暹府上做賓客時,有一次崔暹大會賓客,有大司馬襄城王元旭在座,論及任用府僚的事,崔暹欲將樊遜推薦於元旭,便指著樊遜說:“此人學富才高,是很好的軍事參謀。”元旭看看樊遜的長相,不屑地反問道:“這個樣子,豈能當軍事參謀?”面對元旭頤指氣使的態度,樊遜很恭敬然而又很刻薄地說:“家無蔭第,不敢當此。”

官宦經歷


魏武七(),高歡死去,崔暹也因在高歡時期嚴厲打擊世家大族而遭到這些人的激烈反對。高洋為平息世族的反對,爭取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將崔暹流放於邊外,於是,崔暹的賓客也都流散各地。樊遜流落到陳留,在那裡居住下來。陳留為北齊梁州治所,梁州刺史又將樊遜錄用為參謀,並舉他為秀才。梁州為北齊的下等州,按照北齊薦舉制度,下等州每三年才能舉薦一名秀才,因為在武定五年(517年)梁州曾舉薦過一名秀才,所以在武定五年再不能舉薦。這樣,雖經當時期臣爭論,樊遜的秀才還是沒有被朝廷認可。他回到梁州后,又升任長史,隨著梁州刺史出軍南征,后又隨梁州刺史到了潁州。北齊高樣天保元年(550年),潁州又舉薦樊遜為秀才,又因他朝堂對策不合高洋心意,被定為三年內不準入選之列。天保五年(555年),梁州再次舉薦樊遜為秀才,對策第一,才算得到一個秀才的頭銜。從此,他才得以在朝中做官。
洋保五,樊遜秀二,曾清河王高岳的隨從,跟隨高岳出軍南伐。次年,又做為高岳的行台郎中,出使南朝,使梁與北齊修定了和約,考績為清平勤干。

歷史貢獻


制定詔令

高洋天保八年(55g年),北齊朝廷精簡官員。選官只有二、三百人,參選者竟高過10倍,所以朝廷以策問選官。在這策問選宮中,樊遜對策為當時上等,被選入官。當時任尚書左僕射的楊愔評論說:“後生清俊,莫過盧思道;文章成就,莫過樊孝謙;几案斷割,莫過崔成之。”將三人同時任為員外參軍。但樊遜仍以門第寒素而推辭,楊愔以“才高不依常例”為由,果斷地把他留在身邊。到北齊武成帝高湛河清初年,樊遜被任為主書,參與制定詔令策議。天統元年(565年),加官員外郎,不久病死。
北齊是一個短促的王朝,但就在這短暫的時期內,還是比較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的。《北齊書*文苑傳》序言說:“有齊自霸圖雲啟,廣廷髦儁,開四門以納之,舉八紘以掩之,鄴京之下,煙霏霧集,……。”樊遜也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文人。

建言獻策

從遺留在《北齊書》中樊遜的對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適應北朝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崇尚儒教,排斥佛老。他認為,如果佛老盛行,儒道必然毀壞。因此,他建議高洋還是“降情文苑,斟酌百家’,把心思用在國家的治理上,不要輕信佛老之言。這種排佛、老,崇儒道的思想,對於北朝統治者確實是有幫助的。

歷史評價


在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樊遜或許還沒有什麼地位。但就北齊一朝,甚至北朝來說,他還是以文章而知名的。據《北史》記載,當時的大文人魏收很為人稱頌,他曾經寫了《庫狄干碑序》,令樊遜為之作碑銘,寫好之後,別人以為序和銘均出自魏收一人之手。高洋死後,楊愔讓樊遜作書告晉陽朝士,書寫好后,又讓魏收潤色,魏收竟不能更改一字。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文才。只是,樊遜的作品沒有多少保存下來,不能不使人感到遺憾。

保存典籍

天保七年(557年),高洋下詔校訂皇家藏書,以供皇太子覽閱。樊遜又與高乾和、馬敬德等11名秀才同被詔定校刊群書。在戰爭頻繁且又分裂割據的情況下,高洋能夠這樣做,確非易事。樊遜受此重任,倍加認真負責。他依據漢時劉向校書的方法,就北齊境內所有公私藏書收集致全,精心校閱,除當時官家藏書外,“凡得別本三千餘卷,五經諸史,殆無疑闕。”對於保存我國古代典籍做出了一定貢獻。

目錄學家

北朝北齊文獻整理專家、目錄學家。字孝謙,河東北猗(今山西臨猗)人。少好學,專心典籍,恆書壁作“見賢思齊”四字以自勸后出任為臨漳小吏。縣令裴鑒見其所作《清德頌》10首,擢為主簿。武定七年(549),兼錄事參軍事。天保四年(553)年,尚書擢第,以遜為當時第一。后詔入秘府刊定書籍,天保七年(556),詔令校定群書,他與高乾和、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傅懷德、古道子、李漢子、、鮑長暄、景孫、王九元、周子深等11人,同被尚書召集一起刊定古籍。當時秘府所藏書籍紕繆甚多,他上書稱:“案漢中壘校尉劉向,受詔校書,每一書競,表上,輒言臣向書、長水校尉臣參書、太常博士書、中外書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後殺青。今所讎校,供擬極重,出自蘭台,御諸甲館。向之故事,見存府閣。即欲刊定,必藉眾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書辛術、司農少卿穆子容、前黃門郎 司馬子瑞、故國子祭酒李業興並是多書之家,請牒借本參校。”秘書監尉瑾聽從他的建議,借所得別本3000餘卷參校,所編校《五經》諸史殆無遺闕。時有“文章成就,莫過樊孝謙”之說。官至員外散騎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