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

修河

修河,古稱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遠而得名。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取水地。

修河源頭傳統被認為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的幕阜山脈黃龍山東燕龍湫池頂(一說是源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現代考察認為在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境內的修潦尖東南側。

修河流經江西省九江市、宜春市、南昌市3市的12縣區,幹流總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4797平方千米,在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注入鄱陽湖。

修河河系發達,各支流發育於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之問,較大的潦河、武寧水、北潦河等,修河尾閭有大湖池、蚌湖等湖泊。截至2015年,流域內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3座大型水庫,建有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599座。流域內有雲居山一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一清水岩省級風景區等景點。

幹流概況


源頭

修河
修河
關於修河源頭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水經注》:“修水出艾縣西,東北經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之年更從今名……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俱注於彭蠡也,北入於江。”歷史上普遍認為修河源於幕阜山下、湘鄂贛交界處的黃龍山。《職方乘》(宋)載:“修水源出黃龍山,納眾水東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陽湖。”《江西通志》(清)亦謂黃龍山為修水之源。《義寧州志》(清)第三卷《山川·水源》:“州西北多為仁鄉、西鄉,有幕阜山。高數千丈。與黃龍山連峙,龍讞深竣。修求出焉。” 《江西省情匯要》曰:修水“源出於湘、邵、贛邊境的幕阜山麓”。《江西水利志》(江西 省水利廳·1995)中記載修河潦河為渣津水,源出幕阜山湘鄂贛交界黃龍山北側寨 下洞,從源頭到吳城主河長389下米。《修水縣誌》記道;修河“源出幕阜南麓”。
另有一說,認為修河的源頭在宜春市銅鼓縣。《辭海》載:修河“源冉出江西省銅鼓縣西南的大圍山麓,東北流經修水、武寧兩縣,折向東南在永絡納潦河后,在吳城鎮附近入鄱陽湖。” 2007年1月出版的《江西水系》稱修河“發源於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位於東經1140 147、北緯28。3l’’。
2002年下半年成立的“江兩省五大河流科學考察組”,依據現代河流源頭理論,於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多次深入源頭及河口地區實地考察。2006年12月9日,江西省科學技術廳邀請了省內外9名專家學者對江西省五大河流科學考察項目進行評審,認定修河發源於銅鼓縣境內的修源尖東南側。源河為金沙河,流入修水縣境內稱東津水,流經修水縣馬坳鎮寒水村附近與渣津水匯合后始稱修河。源頭“修源尖”(與銅鼓縣花山林場交界的一座無名山峰)位於東經114°13 '、北緯28°31’,海拔高程為100614米。

走向

修河
修河
修河自發源地黃龍山東流,先後納東津、銅鼓、繚河,並陸續有小支流注入,最後於永修縣吳城鎮注入鄱陽湖。流域涉及九江市的修水、武寧、永修、瑞昌;宜春市的銅鼓、奉新靖安宜豐高安;南昌市的安義、新建、灣里等12縣(市、區)。流域總面積14797平方千米,全長419千米。
其中幹流具體流向情況是:
從發源地自西南向東北,經蘆家桐,在太子塅納白嶺水折向東,於全豐鎮西石拱橋納全豐水,過青板橋折向東南,過划坪后納路口水流經古市鎮,再納月塘水(又稱楊田水),折向東過噪口鋪直奔渣津鎮。在渣津鎮烈士陵園會合支流東港水、上杉水后(始稱渣津水),轉東北納支流楊津水,然後流經馬坳鎮,於塘三里處與修河另一源河金沙河-東津水合流,進入修河主河道。河口位於東經114°2I’、北緯29°03‘。
幹流主河道自西向東穿行於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四周山地的支流從南北、北南兩向,呈芭蕉葉狀匯入幹流,群峰夾岸,水流湍急;直至修水縣抱子石水庫后,水面逐漸拓寬,於太陽升鎮港口與武寧縣船灘鎮河潭村交界處入武寧。然後流經清江,於澧溪鎮境內匯入柘林水庫庫區,至楊洲鄉界牌村入永修縣。在塗埠鎮東岸嘴處分主流與支流楊柳津河,主流分別於永修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處納潦河、於塗埠鎮王家街口納王家河之後,東北向直奔鄱陽湖,於吳城鎮望湖亭注入鄱陽湖。

支流水體


徑流

修河幹流自源頭到入鄱陽湖,沿途共接納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36條,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269條,構成一個近似羽狀的水系。流域大於2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條(潦河);小於2000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2條(武寧水、北潦河);小於1000大於2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5條(渣津水、北岸水、杭口水、安溪水、船灘水、洋湖港水、羅溪水、橫路河、東港水、楊津水、奉鄉水、黃沙港、石鼻河、龍安河、北河)。
潦河:修河最大支流,發源於宜春市宜豐縣九嶺山南麓,流經宜豐、奉新、靖安、安義四縣進入九江市永修縣,在山下渡與修河匯流。全長148公里,流域面積4376平方公里,占修河總面積的30%左右。潦河上游分南北潦河,以南潦河為主流。潦河在九江市轄區的長度只有22公里,流域面積447平方公里。
安溪水:源出修水毛竹山千里峰,古稱安鄉秀水,入南坪過黃沙橋與修河相會,長65.5公里,流域面積516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529.0毫米,年平均產水量3.94億立方米。
修河
修河
巾口水:位於修河北岸,發源於武寧縣泉口鎮的高泉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泉口鎮的路口、芭蕉、田塘和橫路鄉的上富、儒庄、金盆、橫路、花園、株林等村,於上蔡注入柘林水庫。流域面積59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52.4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5460毫米,年平均產水最4. 56億立方水。
山口水:又名武寧水,位於銅鼓縣東部、修水縣南部,發源於湖南省瀏陽與汀兩省銅鼓兩縣交界的九嶺山脈之大溈山東麓龍鬚洞,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銅鼓縣、修水縣,於修水縣義寧鎮仙姑嶺(今義寧鎮良塘村)注入修河。流域面積1735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30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628.0毫米,年平均產水量14.1億立方米。
北潦河北支:又稱北河,源於靖安縣官莊鄉九嶺山,自西北向東南流,於安義縣鼎湖鄉銅城熊家注入潦河。流域面積736平方千米,主河道長度103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702.0毫米,年平均產水量6.89億立方米。

湖泊

修河
修河
由於自然因素作用,修河流域湖泊均處於修河尾閭地區,受鄱陽湖水位影響,枯水位時湖泊獨立成湖,豐水位時與鄱陽湖連成片。
蚌湖:位於星子縣南部,東止贛江,南止沙湖,西止揚柳津河,北止博陽河。面積為87. 8平方千米,是候鳥重要棲息覓食地,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沙湖:位於星子縣南部,東止蚌湖,南止修河,西止小雞湖,北止沙湖山。面積為21.8平方千米,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大湖池:位於永修縣東部,東止丁山頭,南止扁擔塄洲,西止曲岸洲,北止修河。面積為30.0平方千米,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南湖:位於星子縣南部,東止紅星圩,南止萬家擋,西止栗山,北止響水嶺湖。面積約8平方千米。
朱市湖:位於吳城鎮西側,東止白馬廟,南止獅子山,西止修河,北止蘆譚洲面積為3.0平方千米。
長湖:位於楊柳津河下游左側,東止白湖灘,南止窯墩,西止何家,北止白金圩,面積為7.0平方千米。

形成演變


在距今7億年的元古代,修河流域地區為海水淹沒。之後,經歷了距今1.8億年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距今1.4億年侏羅紀的燕山運動和距今3000萬一4000萬年始新世的喜馬拉雅運動,直至距今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等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現在幹流自西向東穿行於九嶺山和幕阜山之間,各支流發育於兩大山系之中。新生界第四系時期,喜馬拉雅運動的多次作用,使修河流域進一步隆起,以切蝕作用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廣大山地和丘陵地區普遍接受侵蝕和剝蝕,山麓、河谷及低洼處則進行著第四系含金鬆散物的堆積。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中,內外合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了修河流域的今日地貌。
柘林水庫、東津水庫、抱子石水庫等各類水庫的建成局部地改變了修河流域的地貌格局,但總的地形西高東低,修河、潦河兩大區塊沿山峰向河谷傾斜明晰。

水文特徵


水文特點

降水
修河流域地處長證中下游地區,季風氣候影響較大,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降水量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低丘平原區(永修)年降雨量在1560毫米左右,高丘山區(銅鼓)在1850毫米以上。降水量區域分佈差異明顯,年降水量西部山區大,東部平原小。降水量的年季變化也比較明顯,上半年逐月增加,下半年逐月減少。第二季度最多,平均為705.4毫米,占年降水總量的44.83%,也稱為“雨季”;第四季度降水量最少。流域地區水面年蒸發量為1048.6毫米到1476.3毫米。
徑流
修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35.05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998年的272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968年的58.8億立方米。徑流的年內變化也很大,4—9月徑流佔全年徑流的74.2%,4—7月佔64.4%。
枯水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流域發生枯水旱災115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09年,又發生較大枯水位9次,主要典型年份有1978、1979、2004年等。
水質
修河水質清澈透明、無色無味,一年四季豐、平、枯水期基本保持這種狀況,唯有暴雨時節,局部水質呈黃色渾濁狀,暴雨後一周左右恢復清澈。
泥沙
由於上游渣津水支流河源地帶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幹流中游地區植被較好,又有柘林水庫攔蓄;下遊河勢平緩,湖水倒灌,含沙量相對穩定,所以形成了上遊河流含沙量較大,中、下遊河清水綠的狀況。整個流域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0.113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153萬噸。輸沙量分佈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其中4—7月佔全年值的84.7%,4—9月佔全年值的89.3%。
水資源
整個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35.40億立方米,最高可達272億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31.66億立方米,其中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31. 23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0.43億立方米。

水旱災害

洪水
修河流域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區性河流特徵,多暴雨且強度大,易發生連續降水,洪水起漲較快,洪峰持續時間短。主要暴雨洪水多發生在4—6月,特殊年份受颱風影響,9月局部地區也會發生暴雨洪水。據統計,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發生洪水災害183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09年又發生較大洪水14次,主要典型年份大水有1954、1955、1973、1998年等。如1973年6月22日至24日,修河中上游普降暴雨,高沙水文站以上流域面雨量達320毫米,山洪暴發,銅鼓縣受淹農田1837公頃,損毀水利工程4368處,沖毀橋樑863座,受災人口1.47萬人,死亡41人;修水縣城進出公路水淹1米余,沖壞小型水利工程8896處,受災人口13.4萬人,死亡94人,高沙水文站出現有記錄以來最高水位99.00米。局部地區暴雨與洪澇年年都有。
乾旱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發生旱災115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08年,又發生嚴重的乾旱11次。乾旱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影響,而乾旱往往同時伴有高溫,給人們生產生活也帶來嚴重影響。1978年的大旱,從6月下旬起到11月初,時間長達5個月,而後接冬旱,直至次年春旱,歷史罕見。全境受旱面積15萬公頃。其中永修縣中、晚稻絕收面積2000公頃,武寧縣155座蓄水工程除3座尚有少量底水,其餘全部乾涸,多數村鎮群眾飲水困難,農田受旱面積超過80%。

流域概況


氣候特點

修河流域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7.0°C,無霜期260~280 天,年平均降雨量1629.8毫米,適於植物生長。

地質地貌

修河流域經九嶺運動和晉寧運動褶皺上隆為陸地,屬於揚子地台,又經九嶺花崗岩體入侵后,成為揚子地台基底,此基底上的褶皺構造均為複雜的複式基底褶皺。在基底上沉積的地層受到後期造山運動的影響,褶皺上隆為陸地,形成“蓋層”褶皺。
修河流域北部有幕阜一九宮山,位於省境邊緣,是省際界山;南部有九嶺山,為縣際界山和分水嶺。兩大山脈均呈近東西走向,多為500~1000米以上中低山,構成南北屏障。中部則是連續展布的東西向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地形總體趨勢由西部向中東部漸低,即由中低山地形逐漸過渡到丘陵、低丘崗埠、河湖平原地形。整個地貌形成以修河為軸心,向南、北兩岸延伸的平原、丘陵、山地階梯式格局。

社會經濟

2008年底,流域內人口為235萬人,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
修河
修河
2008年,耕地面積98568.62公頃,其中水田70238.75公頃,旱地28329.87公頃。紅壤是該流域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土壤資源。
農業生產以生產水稻為主,部分耕地種植棉、麻、甘蔗、大豆、花生、油 類、藥材等農作物;丘陵地區將宜種植果園的紅壤開墾為園地,主要以果園、茶園、桑園為主;此外,域內森林資源豐富,部分鄉(鎮)以林業為主要收入來源。

水利概況


歷代航運

修河歷史上通航條件較好,木帆船曾上溯到上游段的渣津。航運是物資運輸和貿易的主要方式。
1972年,柘林水庫大壩建成蓄水后,原來的天然通航道從此被截斷。
修河
修河
1983年4月,壩頭右側建成設計通航能力50噸、年運貨量25萬噸的翻壩船滑道,水庫內外的船泊可過壩繼續航行。
2002年,修河中上游交匯處再次攔河建起抱子石水庫大壩,使幹流通航到此終止。而下游永修河段航道基本保持不變,貨物運輸可經鄱陽湖上溯南昌等地,下入長江諸河。永修縣城至吳城河口35千米的航道經1991年初整治后,已由VI級提升至V級,當年水上貨運量達67.3萬噸。2000年修河水上貨運量26.7萬噸。水上客運是永修縣重要交通方式,2000年縣城建成一處新客運碼頭,當年全縣水上客運量為96萬人次。
隨著公路交通發展,航運逐步減少。

水庫建設

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可上溯到唐代。唐會昌六年(846年),永修代知縣何易於在縣治南筑何公堤,咸通三年(862年),永修縣令孫永築孫公堤。1948年底,全流域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積10萬餘畝;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標準很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河流域加固修復了原有水利設施,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15年,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柘林水庫、東津水庫、大塅水庫);有中型水庫16座(紅旗水庫、源口水庫、雲山水庫、石嘴水庫、盤溪水庫、抱子石水庫、郭家灘水庫、淹家灘水庫、龍潭峽水庫、小山口水庫、羅灣水庫、小灣水庫、石馬水庫、小欄關水庫、香坪水庫、樟樹嶺水庫);有小(一)、(二)型水庫599座。
柘林水庫於1975年末建成,壩長590.7米,最大壩高62米,集雨面積9340平方公里,占整個修河流域面積的63.5%;總庫容79.2億立方米,為全國土壩水庫之冠,其中防洪庫容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4.4億立方米,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和發展水產事業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
東津水庫於1993年興建,大(二)型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80 km,水庫總庫容7.05 億立方米,壩址至河源長117 km。
大塅水庫大塅水庫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城東北的大塅鎮太坪村,距銅鼓縣城約32km,是大(二)型水庫,總庫容1.15億立方米。

橋樑涵洞

修河上的橋樑建設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就建有石橋、木橋和浮橋。修水的北宋香花橋、西擺南宋橋等至今仍在使用。自宋以來,流域內建造的各種橋樑數以千計。清道光年間,修建的渣津福星橋,跨噪口、東港南北兩河水,全長240米,石墩石樑至今保持完整,為跨度最長的“修河古道第一橋”。
修河幹流上建橋則始於民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修河幹流上相繼建成了坑口大橋、郭家灘橋、茅坪大橋、撫州坊大橋、寧紅大橋、武寧大橋、山下渡公路大橋、塗家埠鐵路橋(新橋)、易家河大橋、虯津公路大橋、立新公路大橋、福銀高速修河大橋等。
寧紅大橋位於修河修水大橋之上游的一座特大公路橋。2001年竣工通車。主橋全長540米。
武寧大橋位於武寧縣城東北角,橫跨修河。2001年主橋工程竣工。主橋長847米。
清江修河大橋是武吉高速公路跨越修河的一座鋼筋混凝土30米連續T形梁橋。2007年12月竣工。橋長578米。
易家河大橋位於柘林湖風景區易家河附近,橫跨修河。2010年建成。大橋總長915米。

水電開發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流域水力資源逐步得到開發,先後建有柘林水電站、東津電站、抱子石電站等大型水電站,裝機5000千瓦以下小水電站有349座,總裝機容量17.29萬千瓦,年發電量5.95億千瓦時。銅鼓、修水、武寧3縣已實現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目標。
柘林水電站
柘林水電站
柘林水電站位於幹流中游末段。工程於1958年秋季開工興建,1970年8月復工續建,1972年8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1975年6月四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首期裝機18萬千瓦,2002年擴容至42萬千瓦。
東津電站位於上游修水,裝機6萬千瓦。
抱子石電站位於幹流上游末段,裝機4萬千瓦。
徠大圾水電站位於支流定江河一山口水中段,裝機1.28萬千瓦。
茶子崗水電站位於下游,裝機2.3萬千瓦。
盤溪水電站位於武寧羅溪水下游,裝機1.2萬千瓦。

旅遊開發

修河流域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內有雲居山一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一清水岩省級風景區。位於河口處有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居山
雲居山
雲居山位於永修縣西北隅,方圓2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 143米。山間有一處約7公頃的平原,禪宗千年古剎真如寺就坐落其中,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也是全國3個樣板叢林之一。
修河
修河
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武寧縣,森林覆蓋率達91%,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4.5萬立方米。園內珍稀樹種眾多,自然景觀奇特,有吳王峰、桃花尖、雲騰洞、象鼻洞等自然景觀。園內留有陶淵明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韓琦等歷代文人筆墨古迹。
修河
修河
柘林湖位於永修縣西北部,地跨永修、武寧兩縣,是江西最大的一座人工湖,為省級地質公園。湖區為典型的向斜構造窪地,總面積308平方千米,蓄水量多達70億立方米,湖內含有大小不等的997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