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廟

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寺廟

呂祖廟,位於睢縣南門內文化路東街路北,為睢州八景之一。始建於明天啟二年,距今已有378年歷史。其建築布局頗具匠心,整個建築外觀象一艘戰船,且四周環水。山上建築有山門,大殿,望月台,呂仙洞等。山下有大石坊,石碑,石馬等石像生。

基本介紹


袁家山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縣城內袁山路中段,是睢縣風景區中著名的明代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呂祖廟的歷史名城叫袁家山、小蓬萊,建於明代(1621一1627年)年間。相傳為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
睢縣呂祖廟
睢縣呂祖廟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隆平題寫“袁家山”
袁家山建成后,數百年來都是以本名袁家山相沿襲的,歷代的府州縣地圖均以此名登陸。
呂祖廟[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寺廟]
呂祖廟[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寺廟]
公元2000年其歷史名稱袁家省山被人擅自更改為“呂祖廟”,與相關文物法規的內容不相符合,使袁家山古老文化傳承對接形成了斷代和空白,也沒有科學依據。袁家山的歷史名稱沿襲過程是這樣的:清代康熙年間,狀元彭定求搜集後來成書的道教經典著作《道藏輯要》中稱為“袁家山”,這是到目前為止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睢州城池圖》中稱“袁家山”,清咸豐三年(1853)睢州正堂在《袁家山地契碑》中,用作捐地契約的法定名稱為“袁家山”,是為當時官府所認定。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新城圖》中稱“袁家山”。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稱“袁家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袁家山作為地、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直沿用的歷史名稱袁家山。1994年《河南省志》、1996年《商丘地區志》、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睢縣地名志》等書都以袁家山為法定名稱入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1987年出版的《中國名勝索引》、1990年出版的《商丘地區建築志》等權威性書籍俱以“袁家山”為名列條入書。2002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也是沿用的本名袁家山。“呂祖廟”只是袁家山建築群中的一個單體,這個名詞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呂祖廟碑記》中出現過,這個碑記也只能說明當時重修了袁家山建築群中的呂祖廟,並不能說袁家山就是呂祖廟。
睢州城池圖
睢州城池圖
關於袁家山的建造相關記載如下:按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所載:“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額曰:‘夢覺迷津’。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今睢縣行政公署為清之洛學書院,然本明袁尚書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與南坡之袁家山脈絡聯貫。”
1989年《睢縣誌·古建築》:“袁家山,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袁家山的建造者為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1562-1633),建於明代天啟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退休)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袁可立曾孫《袁任墓誌銘》)。袁可立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諫著稱於時,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至今尚存於有人間仙景美稱的山東蓬萊閣上,為海天增色。史載袁可立任登州巡撫期間曾“造艅艎為海防”,他致仕歸里睢州后懷念軍旅生涯便仿照這種大型船艦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自己的別墅“陸園”中設計建造了袁家山,後來在袁家山上設立道場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隨後幾百年間在睢州形成了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質的“袁山”文化現象。
袁家山的建造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天啟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后金軍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面前,袁尚書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里后在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後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因稱袁家山。又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臨下,稱“小蓬萊”。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船蕩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商丘市原文物處處長閻根齊《歷史名城話商丘》和商丘市原旅遊局局長尚起興《商丘史話》所載,袁家山為袁可立出海平倭途中受呂祖保佑為還願而建,河南省文物局編寫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則認為是袁可立東征出海平遼途中受呂洞賓保佑還願而建。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楊柳依依,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只是近幾年人為的違章建築破壞了原有的園林布局才大殺其風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讚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睢州志·藝文》)。王鐸於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詩而為此山增色。清代著名書畫鑒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著名的勝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為考證睢州古城史提供了原始參照點。
這個歷明、清、中華民國乃至新中國近四個世紀之久的古老地名“袁家山”,一直被穩定的傳襲了下來,他背負著幾個朝代的印跡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內涵已經在當地百姓中生根發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袁山”文化現象。袁家山西側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後邊的衚衕被稱為“袁山衚衕”,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袁家山數百年來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地有著很深的地域感情和歷史淵源,他昭示著睢州人民對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託和傳承,更承載著古老睢州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據考證,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建置和圖考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誌性參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築地名文化資源。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歷時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為睢州古城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斷有大量海內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近年來,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資對袁家山進行維修,公元2001年,睢縣人民政府將董其昌書丹的“袁尚書大石坊”復修於袁家山山門之前,成為袁家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