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式主義
樣式主義
義大利16世紀中後期的美術流派,代表著盛期文藝復興漸趨衰落後出現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傾向。樣式主義時期的藝術並未形成統一的風格,藝術家們各自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如誇張變形的手法,強調細節的修飾,突出個性的表現,反對理性、典雅、優美的原則,強調想像等等。總之,把這一時期出現的不同於盛期文藝復興理性優美原則的藝術,都歸為樣式主義。
樣式主義一詞源出義大利語maniera,兼指藝術風格及生活風度,並含高雅優美之意。16世紀20年代以來,一批傾慕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典雅風格而又務求新奇的藝術家,以追求風格自居,遂被後人視為樣式主義流派。此詞從17世紀起漸含貶義,有裝模作樣的譏諷意味。1920年以來,西方美術史學界對樣式主義重新作了評價,認為它是盛期文藝復興美術和巴洛克美術之間的自成一格的流派,其風格演變自有其社會背景,並在西歐形成國際影響。目前討論仍在深入,爭議之點甚多,是研究文藝復興和近代美術發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
樣式主義的特點是它既有違於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一些基本原則,也與日後的巴洛克美術有所不同。它雖仿效米開朗基羅等大師,卻只得其形式而失其精神,一般而言,樣式主義的作品都注重人體描繪,尤以裸體為多,但姿態怪異,肌肉表現誇張近於畸形;畫題多隱晦不明,或別出心裁令人難以理解;布局多呈幻想結構,任意發揮透視技巧,構圖之奇違乎常理;用色也光怪陸離,不循自然。但這些特點又是在襲用文藝復興成果的基本形式上表現出來的,因此總體仍不失新美術的風貌,只有詳加考察才能辨其究竟。正因為如此,樣式主義在一些國家仍被當作文藝復興新風格的代表,意義作用皆和本土大有區別。在發展階段上,樣式主義可分為前後兩期:1515~1540年為前期,上述反古典主義的特徵表現得最為強烈;1540~1590年為後期,這些特徵又具有學院派的傾向,在廣采博收盛期文藝復興大師各家之長的基礎上表現得更為精妙。
前期樣式主義的代表有佛羅倫薩畫家蓬托爾莫,J.da和羅索,F.,佛羅倫薩之外則有朱利奧·羅馬諾和帕爾米賈尼諾。產生樣式主義的背景是義大利經濟停滯,佛羅倫薩共和政治被貴族統治取代,法、德、西班牙武力入侵,特別是1527年德軍攻陷羅馬,全城慘遭浩劫,不少藝術家身受其害流浪四方,樣式主義的怪奇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這危機四伏的時代環境。羅馬諾為拉斐爾門生,其師死後主要工作於北意的曼圖亞,他在此地造的德爾泰宮(1525~1535)隨意使用古典柱式,是樣式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其中的巨人廳四壁與屋頂皆畫以巨人被天神打擊殞亡的神話故事,淋漓盡致地抒寫地震山崩、世界毀滅的景象,令人怵目驚心。帕爾米賈尼諾的代表作《長頸的聖母》(1534)則故意拉長人體比例,尤以聖母之頸曲如天鵝,追求風格達於極致;技藝雖精,構圖布局卻有不少荒謬悖理之處。
後期樣式主義的代表有布龍齊諾,Il、瓦薩里,G.、切利尼,B.、C.薩爾維亞蒂、F.普里馬蒂喬、詹博洛尼亞以及T.祖卡里、F.祖卡里兄弟。此時期義大利各地的貴族政權已較穩定,他們的宮廷是藝術家主要服務對象。近代形式的藝術學院也首先在佛羅倫薩設立(1563),主持人皆屬瓦薩里等樣式主義大師。因此後期樣式主義更增加了雍容華貴和矜誇傲慢的貴族氣派,刻意追求形式之美幾近病態。但在具體創作實踐上,樣式主義傾向與文藝復興成果仍糅合併存,有時且瑕不掩瑜,續出佳作,如瓦薩里的烏菲齊宮、詹博洛尼亞的雕刻《墨丘利神像》(1564)、《薩賓人之劫》(1579~1583)等。普里馬蒂喬繼羅索之後,把義大利美術傳於法國,在楓丹白露宮完成了一系列使法人驚為觀止的裝修工程,推動了法國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
雅各布·達·蓬托爾莫(jacopo da pontormo)
義大利畫家。1494年5月24日生於恩波利附近的蓬托爾莫,1557年1月2日葬於佛羅倫薩。原名雅各布·卡魯奇,后以出生地聞名於世。作品標新立異,甚至不惜違反常規,開啟了樣式主義的傾向,是佛羅倫薩畫派後期代表人物。作品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直到1521年、成熟期1522-1530年後、晚期作品1530年後。主要工作地和作品在佛羅倫薩。代表作《約瑟在埃及》有意背棄透視原理,把人物密集於屋后空間。1526~1528年間在佛羅倫薩為聖費利奇塔教堂所作壁畫《基督下葬》,也將人物身形拉長,面目均具類似特徵,氣氛惶惑緊張,與古典風格完全異趣。
埃爾·格列柯(西班牙語:El Greco,1541年–1614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