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美術

義大利美術

徠義大利美術皆具有重大意義,是人類美術遺產中十分珍貴的部分。但是,在政治上,自羅馬帝國滅亡后,從中世紀直至19世紀中期,義大利一直處於分裂割據局面,美術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地區性的流派各有特色,使義大利美術在其長期發展中呈現複雜交錯的景象。

概述


博蒂切利:《帕拉斯和半人半馬怪》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公元前後曾先後建立埃特魯斯坎、羅馬等國,擁有豐富的古典美術遺產。義大利美術史中世紀時雖一度衰落,但仍然是西歐各國接觸拜占庭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前沿。到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成為西方美術最發達地區,其領先地位從14至17世紀曆數百年而不衰。18世紀后,法國才逐漸取代義大利的地位。

中世紀


貝利尼:《十字架的奇迹》羅馬帝國滅亡之時,基督教已經傳播於義大利全境,早期基督教美術已在4~5世紀間以羅馬為中心發展起來。但在哥特人及其他蠻族紛紛入侵、帝國政權瓦解、形勢極為動蕩的情況下,早期基督教美術也趨衰微。6~8世紀的義大利美術實際上是拜占庭美術的附庸,因為只有在拜占庭帝國佔領的義大利北部,較正規的美術活動才能進行。當時以拉韋納為中心,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和鑲嵌畫曾達到很高水平,留下了聖維塔萊教堂和聖阿波利納雷教堂等拜占庭美術的傑出作品。但在義大利其他地區,文化和美術遭到破壞的情況則相當嚴重,因而有“黑暗時代”之稱。從8世紀後期起,義大利北部、中部歸加洛林王朝統治,與其聯合的羅馬教皇勢力也日漸壯大,中世紀美術開始形成。由於政治上的附屬地位和經濟恢復的緩慢,義大利從此時直到11世紀,美術發展上仍無重大貢獻,除了一些地方特點外,不過是加洛林美術(8~9世紀)和奧托美術(10~11世紀)的延伸。同時,南部的西西里島長期受阿拉伯帝國統治,伊斯蘭教美術傳於其間。東北部從威尼斯到拉韋納,拜占庭美術影響還很強烈。因此義大利中世紀美術在風格傳統上又較西歐其他地區更為複雜。從11世紀起,義大利城市漸趨活躍,中世紀美術也顯露生機。在北部的倫巴第地區形成的擅長磚石砌築技術的匠師行會,為解決教堂的石造屋頂技術作出了貢獻,其匠師不僅在義大利,也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地活動。倫巴第建築的傑出代表則是米蘭聖安布羅焦教堂(11世紀末~1150),它的石造屋頂採取了十字架拱頂的結構,在歐洲尚屬首創隨著拱頂和拱門的廣泛運用,中世紀建築中的羅馬式風格漸趨成熟,義大利從11世紀中葉到12世紀之間,陸續產生了許多羅馬式建築的傑作,如中部著名的商業城市比薩大教堂及其鐘樓──比薩斜塔(1053~1272)、佛羅倫薩聖米尼亞托教堂(1018~12世紀)及洗禮堂(1059)、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1063~1094)以及西西里蒙雷亞萊大教堂(1172~1189)。比薩大教堂及其馳名世界的斜塔都建築在一個開闊的廣場上,外部飾以白色大理石,間以黑色大理石的橫帶,拱門按層排列,統一規劃中又富於變化,被譽為最美麗的中世紀建築之一。佛羅倫薩聖米尼亞托教堂和洗禮堂風格基本上與比薩大教堂相仿,但圖案更趨穩定,而且用古典式石柱,在精神的莊重典雅方面頗接近古典藝術,因此受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如米開朗琪羅等的重視。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則具有較濃厚的拜占庭色彩,據說它是由來自希臘的拜占庭匠師設計,並仿照君士坦丁堡的聖使徒教堂的形制,以中央圓頂和周圍四個圓頂構成十字型廳堂,裝飾華麗,在西歐的羅馬式建築中獨樹一幟。西西里島在10世紀後期轉歸來自北歐的諾曼人統治,建立諾曼王朝。此地在12世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西里-諾曼建築,蒙雷亞萊大教堂即以其完美而著稱。它熔諾曼人的雄偉氣魄和阿拉伯藝術的瑰麗裝飾於一爐,在羅馬式建築中放出異彩。與此同時,中世紀雕刻也有所發展,12世紀後期北部地區產生了著名雕刻家B.安泰拉密,現存主要作品為裝飾於帕爾馬大教堂(1178)和洗禮堂(1196)的浮雕,人物造形雖有幼稚之處,但體態端莊,布局亦講究平穩對稱,說明古典藝術的影響在義大利尚未絕跡。
佛羅倫薩大教堂12世紀後期,作為歐洲中世紀美術最典型代表的哥特式美術首先在法國形成,13世紀傳入義大利。但這時義大利社會發展已有新變化,哥特式美術雖在各地傳播,卻始終未獲充分發展。從13世紀後期開始,佛羅倫薩這樣的先進城市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政治上也獨立為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美術逐漸向文藝復興美術過渡,在這方面,南部的美術發展起了特殊作用。當時西西里和南部政權由諾曼王朝轉歸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他在西西里發展經濟,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羅馬教皇發生很大矛盾。腓特烈二世由於反教皇而扶持一些為教會排斥的文化,如古典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等等,因此南部一帶在13世紀中期曾出現一批仿效古典風格的美術作品,如腓特烈二世在阿普利亞建造的蒙特堡,以及他本人和一些大臣的半身雕像等。這些仿古之風,雖然由於這個王朝的迅速衰敗而只是曇花一現,它卻促使阿普利亞產生了一個很有影響的雕刻家N.皮薩諾,他後來移居比薩,以古典風格創作了第一批文藝復興雕刻品,揭開了文藝復興美術的序幕。
在皮薩諾活動之際,比薩、佛羅倫薩和羅馬也出現了一些具有過渡傾向的藝術家。比薩畫家G.皮薩諾首先在中世紀繪畫中表現激烈的感情。比薩領域盧卡的畫家B.貝林吉耶里則在表現同時代的聖徒生平故事中嘗試描寫現實生活情景。羅馬畫家P.卡瓦利尼更吸收了古典壁畫的傳統,開始向寫實方面邁一大步。他的作品光暗顯明,姿態自然,具有生活氣息。與他同時的佛羅倫薩畫家奇馬布埃則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先驅,人物形象開始具有立體感,空間則有深遠感,並注意線條的輕快優美。因此,義大利的13世紀美術雖然是哥特式的中世紀傳統仍佔優勢,卻開始萌發了文藝復興的革新運動,終於引起義大利美術以至整個西方美術的巨變。

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

14世紀的義大利美術是文藝復興美術發展的第一階段,亦稱初期文藝復興但新美術主要在佛羅倫薩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全意各地仍保持中世紀傳統,故有人把它稱之為“後期哥特式美術”,但這個提法忽略了新美術已成主流的時代特點,也割斷了14世紀與15世紀的直接聯繫。
拉斐爾 聖母子佛羅倫薩和它所在的托斯卡納地區的初期文藝復興美術,可以上溯到13世紀後期的皮薩諾的雕刻與奇馬布埃的繪畫,但其真正代表和取得最大成就的藝術家則是佛羅倫薩的喬托。喬托以奇馬布埃為師,同時吸收了皮薩諾父子和羅馬畫家卡瓦利尼的藝術成果,配合著佛羅倫薩在14世紀初年經濟文化皆趨高漲的形勢,在藝術領域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革新運動。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在宗教題材中表現世俗生活,使繪畫從中世紀程式中解放出來,開始注意空間深遠關係和人物立體造形。喬托還赴阿西西、羅馬、那不勒斯、帕多瓦等地作畫,大受人們歡迎,門生眾多,形成喬托畫派。現存主要代表作是帕多瓦阿雷納禮拜堂壁畫(1305~1309),以38幅組畫形式表現聖母和基督生平故事,被認為是14世紀文藝復興美術最輝煌的成就。喬托晚年還負責佛羅倫薩大教堂建築工程(1334~1337),設計了大教堂的鐘樓,說明他在建築、雕刻方面也有很深造詣,顯示了文藝復興美術大師普遍具有的多才多藝的特點。喬托之後,其門生皆成為佛羅倫薩畫派主角,如B.達迪、T.加迪及其子A.加迪等。但這些被稱為喬托畫派的藝術家多仿效先師而怯於創新,成就遠不如喬托。金門相會 14世紀佛羅倫薩的建築與雕刻也有較大發展。雕刻家和建築家阿諾爾福·迪坎比奧主持了該城兩大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一為市政廳大廈(今稱舊宮),1298~1310年建成。這是一座方形多層石砌大廈,並在頂層建有高聳的鐘樓,氣魄雄偉,雖然門窗及雉堞形式仍具有中世紀色彩,它作為城市共和政治的象徵卻開創了市政建築的新體制。另一建築是佛羅倫薩大教堂,自1296年開工后,整個14世紀期間工程持續不斷,直到15世紀中葉才告完工。這座大教堂的建造已不歸教會主持,而屬於政府管理的公共工程,政府有關決議要求它成為“全托斯卡納地區最美麗高貴的教堂”,以作為城市繁榮昌盛的象徵。阿諾爾福?迪坎比奧的設計在十字形地基、一主廳兩側廳的結構等方面承襲了中世紀傳統,但其規模的宏大與空間的開闊、裝修的明朗等則反映了有異於哥特式宗教建築的傾向。喬托為這座大教堂設計的鐘樓(獨立於教堂南側),在他死後於50年代由F.塔倫蒂完成,被譽為佛羅倫薩最優美的建築之一。它繼承了托斯卡納地區傳統的深淺石料交錯砌築的格式,層次分明,風格優雅。裝飾於這座鐘樓底層的一系列浮雕,底稿可能出自喬托,但完成刻制者則是14世紀的雕刻家A.皮薩諾。這些浮雕以精於寫實著稱,其中表現世俗職業活動(包括繪畫、雕刻、建築等)更富於情趣。A.皮薩諾的另一代表作是佛羅倫薩洗禮堂青銅門浮雕(1336),它是該堂3個大門中的第1座青銅門,以連環性的多幅浮雕表現聖經故事,刻制相當精美,遂使日後其他兩座青銅門的雕刻也成為佛羅倫薩公眾矚目的藝壇盛事。
14世紀期間,在托斯卡納地區與佛羅倫薩畫派並立的還有錫耶納畫派。錫耶納城為佛羅倫薩南鄰,銀行業較發達,藝術上也自成一派錫耶納畫派創始人是杜喬·迪博寧塞納,他的作品秀麗多姿,用色精細,只在寫實方面略遜於喬托。然而錫耶納畫派在杜喬之後卻名家輩出,影響及於法國及西歐各地,代表大師有S.馬丁尼、洛倫澤蒂兄弟等。馬丁尼富於抒情色彩,線條優美,色彩絢麗;洛倫澤蒂兄弟則精於寫實,尤以A.洛倫澤蒂進展巨大,他的傑作──錫耶納市政廳壁畫《好政府與壞政府》(1338~1339),被譽為14世紀風俗畫的最大傑作。與佛羅倫薩相仿,錫耶納城市政府也傾全力於建築,在工程規模和質量精美方面互相競爭,因此錫耶納市政廳(1297~1310)和錫耶納大教堂(1284~1366,G.皮薩諾設計)也都是14世紀義大利建築的傑作。在托斯卡納地區的另一大城比薩,雖未形成自己的畫派,卻產生了14世紀最著名的一幅壁畫──比薩公墓廊廡中的《死的勝利》(約14世紀中葉),它也像A.洛倫澤蒂的壁畫那樣以鳥瞰全景的形式展開廣闊的畫面。左邊描繪 3位遊獵行樂的騎士突然遇到3具卧於棺木中的屍體,右邊表現仕女於花園中奏樂歡聚,中間則有惡魔驅趕靈魂墜入地獄。這類《死的勝利》的題材反映了市民群眾中認為死對一切人皆無區別的宗教思想,其在當時的流行則可能和14世紀中葉席捲西歐的大瘟疫有關。這幅壁畫在狀物傳情和布局設色上皆有很高水平,經近人考證,一般認為它的作者是當地畫家F.特拉伊尼。
比薩大教堂佛羅倫薩和托斯卡納地區之外,義大利全境則基本上保持著中世紀哥特式美術的傳統,尤以建築為甚。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代表是1386年動工的米蘭大教堂,曾聘請法國和德國的哥特式專家參與設計,工程浩大,至16世紀中期才基本完成。雖然細部雕刻在後期吸取了一些文藝復興的因素,但米蘭大教堂卻是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的最著名代表。在繪畫方面,由於喬托曾長期在北意的帕多瓦工作,並留下了他最重要的作品阿雷納壁畫,因此北意畫界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革新。米蘭和倫巴第地區在14世紀後期產生了一批精於寫實的書籍插圖藝術家,著名代表如喬瓦尼諾·德格拉西,所繪花草鳥獸,栩栩如生。他們這一派的藝術對法國和尼德蘭繪畫很有影響。北部的維羅納城畫家阿蒂基耶羅,在帕多瓦工作時深受喬托影響,寫實方面大有提高,他作於帕多瓦的一些壁畫被認為是北部畫壇最傑出的成就。

15世紀

15世紀開啟了義大利文藝復興蓬勃發展的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新美術的最大中心,但其他各地也出現了許多重要流派。15世紀的義大利美術一般稱為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相對於16世紀的盛期而言),在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面,其共同特點是較前一時期更為自覺和徹底地學習古典藝術遺產,並開始運用空間透視、人體解剖等科學技法,使其寫真傳神的成就不僅可以直追古典,而且在風格和技法上具有了不同於東方藝術以及一切近代以前藝術的特點。另一方面,15世紀藝術的現實主義表現是和它的人文主義思想緊密結合的,人文主義歌頌人性崇高和重視世俗生活的基本觀點,在當時的美術作品上體現得最為鮮明,對市民群眾影響巨大。15世紀初年,佛羅倫薩首先在建築和雕刻方面形成新美術的高潮。建築家F.布魯內萊斯基首倡實地考察古典遺跡,在建築設計中充分運用古典柱式,仿效古典建築的開朗和諧,拋棄哥特式宗教建築的奇幻神秘。他繼續主持佛羅倫薩大教堂的修建工程,完成了該工程最棘手的項目──大圓頂的設計與建造(1420~1436),並建造了佛羅倫薩育嬰堂(1419~1426)和聖克羅切教堂的帕齊禮拜堂 (1430~1440)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物,成為新建築界的楷模,影響極其深遠。他還是歷史上第1個研究和發明透視畫法的藝術家,雖然他用透視法畫的街景圖等已失傳,但卻把有關知識教給了雕刻家多納太羅和畫家馬薩喬等人,引起了造型藝術的巨大革命。多納太羅不僅運用透視於浮雕,還努力學習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他曾和布魯內萊斯基一道赴羅馬實地考察,又認真研究人體結構,遂創作出一系列堪與古典傑作媲美的青銅和大理石雕像。馬薩喬首次傑出地把透視和人體結構的科學技法用於繪畫創作,他的作品氣魄宏偉,形象渾厚堅實,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代表作《納稅錢》,成為日後所有文藝復興大師學習的楷模。
在15世紀中期和後期,佛羅倫薩藝壇群星燦爛,產生了許多世界美術史上的第一流大師。建築方面有L.B.阿爾貝蒂,他作品中的古典色彩更為濃厚;他同時還是重要的藝術理論家和人文主義學者,名著《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在奠定新美術理論方面功績尤著。建築家米凱洛佐建築的美第奇宮(1444~1459),樹立了文藝復興宮室建築的範例。雕刻方面有L.吉貝爾蒂,窮畢生之力繼A.皮薩諾之後刻制了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大門,尤以後一座東門技藝最精,有“天堂之門”的美譽。羅比亞家族則石雕陶塑兼精,作品清雅秀美。多納太羅的學生迪西德里奧也發展了新雕刻中的秀美風格,所作婦女肖像雕刻尤為動人。但15世紀佛羅倫薩藝壇最繁榮的仍是繪畫。繼馬薩喬之後,陸續出現了F.安傑利科、P.烏切洛、F.利皮、A. del卡斯塔尼奧、A.波拉尤奧洛、A.del韋羅基奧、S.博蒂切利、 D.吉蘭達約等名家。他們都繼承併發揚了馬薩喬開倡的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著重空間的透視表現和人物的堅實造型,並善於運用線條。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在佛羅倫薩影響下,中部也出現了藝術繁榮。雕刻家有 J.della奎爾恰、畫家有皮耶羅·德拉弗蘭切斯卡、L.西尼奧雷利、梅洛佐·達福爾利等。錫耶納畫派在15世紀已趨衰落,繼之而起的是翁布里亞畫派,代表大師有佩魯吉諾、平托里喬,風格以靜雅優美取勝。這個畫派不僅很受時人歡迎,並且由於培養了盛期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而影響深遠。另一著名畫家真蒂萊·德法布里亞諾則是15世紀初期保守風格的代表,他雖未能吸收馬薩喬的新技法,卻在細部寫實方面極其認真,色彩尤為絢麗。繼承其傳統的有北部畫家皮薩內洛,亦以精於寫生著稱。但是佛羅倫薩的影響終於使北部義大利也產生了新美術大師,著名代表如A.曼泰尼亞和威尼斯畫派的貝利尼家族,其成就亦可與佛羅倫薩大師相當。威尼斯畫派的形成是15世紀北部藝壇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它配合當時威尼斯這個國際商業中心與東方聯繫密切的特點,作畫首重色彩,與佛羅倫薩畫派首重線條有別,到16世紀即發展為義大利最重要的一個畫派。此外,在北部還形成了費拉拉畫派,主要服務於費拉拉公爵宮廷,代表有C.圖拉、F.del科薩等,亦以華美見稱,但發展不如威尼斯畫派,到16世紀即告衰微。
15世紀時,羅馬和義大利南部的美術活動也從長期沉寂轉趨活躍。羅馬作為教皇駐地,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建築活動,並請佛羅倫薩和各地大師前往作畫。先後到羅馬工作的有阿爾貝蒂、安傑利科、博蒂切利、佩魯吉諾、梅洛佐·達福爾利、平托里喬等,逐漸使羅馬成為一個新美術中心,到下一世紀發展尤快。南部首府那不勒斯的城堡,於1452~1466年興建仿古典凱旋門式的大門,上下數層雕飾精美,是當地文藝復興建築代表作。由於那不勒斯王室與西班牙、尼德蘭關係密切,尼德蘭油畫技法首先傳於其地,並由南部著名畫家安東內洛·達梅西納介紹給威尼斯畫派,使其運用色彩的技巧有極大提高。

16世紀

米開郎基羅 創造亞當16世紀義大利美術達到繁榮的頂點,亦稱盛期文藝復興。在15世紀美術已基本掌握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基礎上,16世紀則更進一步,集中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3 位主要代表為L.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達·芬奇雖成長於佛羅倫薩,卻長期工作於米蘭,晚年遠走法國。米開朗琪羅也是生於佛羅倫薩而主要工作於羅馬。拉斐爾師出翁布里亞畫派,在佛羅倫薩學習時深受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的影響,主要工作地點也在羅馬。他們的藝術創作反映了更為廣闊的生活內容,對古典文化的吸收也較前人更為深刻和豐富。當時義大利的經濟和政治皆出現危機,外敵入侵,時局動蕩,從而對藝術家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時代要求,這些都促使他們在比15世紀更為複雜的情況下提高和改進自己的藝術,創造出不朽的傑作。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他的繪畫既有巧妙的藝術加工又有深厚的科學探討,既逼真精絕而又富於氣韻,在現實主義成就上較15世紀又有極大提高。他生平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屬不朽之作,尤以《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最為著名,被推為西方繪畫傑作之首。米開朗琪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作品,雕刻有 《哀悼基督》、《大衛》、 《夜》、《摩西》等,繪畫有西斯廷禮拜堂的壁畫,建築則有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他以雄偉壯健極富英雄氣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時代進步勢力的信心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並著重人體的強力表現,為西方藝術奠定了最有特色的傳統。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稱,他的構圖和諧,人物情態自然,最能體現人文主義的完美理想,代表作有梵蒂岡教皇宮的一系列壁畫以及許多備受歡迎的聖母像,例如《帶金鶯的聖母》、《西斯廷聖母》、《椅中聖母》等。拉斐爾的聖母形象謙和靜雅,寓崇高於平凡,徹底擺脫了宗教神秘氣息,被譽為善和美的化身,是義大利美術最成功的典型。蒙娜麗莎 然而,在社會矛盾日趨嚴重的形勢下,16世紀的義大利美術也出現了樣式主義(亦譯風格主義)。這一流派首先萌發於佛羅倫薩,16世紀中後期遍及全國,只有威尼斯畫派受其影響較少。樣式主義的藝術家都以崇拜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盛期大師自許,有不少人還是他倆的學生,但他們只追求大師的風格形式而不學其精神,甚至由於標新立異而走向畸形怪誕,不惜違反新美術的現實主義方向。樣式主義的代表者有J.da蓬托爾莫、F.羅索、朱利奧羅馬諾、帕爾米賈尼諾、Il布龍齊諾、G.瓦薩里和詹博洛尼亞等。就其消極傾向而言,樣式主義的流行在一定意義上已標誌著盛期文藝復興的結束。但是,樣式主義藝術也保留了文藝復興的一些基本形式,它在西歐各國仍被當作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新近支派而受到重視,因而在傳播文藝復興影響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17世紀

17世紀,義大利美術雖然逐漸失掉了它在盛期文藝復興時期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的光輝歷史仍然吸引著眾多異邦的美術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義大利美術家仍然對歐洲美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卡拉齊兄弟及其流派
1585年左右,卡拉齊兄弟在波倫亞創建了歐洲最初的美術學院,從此美術教育開始擺脫傳統上那種師傅帶徒弟的作法,走上了有組織有系統地教授理論和技能的道路。這樣的方式,深深影響著美術的發展,以後那些更有勢力的美術學院的作用,就是明證。
阿尼巴爾·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在卡拉齊兄弟中最為著名,成就也最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術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
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為羅馬宏大的法爾耐塞宮大廳繪製的大型裝飾壁畫。我們知道,義大利人是擅長創作壁畫的民族,文藝復興時期眾多名家和大師均在這個領域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卡拉齊融合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的長處,創造出頗具個人特色的風格,把充滿生動古典神話形象的世界,帶到一種優美、華麗、輕快、豐富,但又不乏和諧的境地。這由眾多圖景構成的壁畫,是繼米開朗琪歲西斯廷天頂畫、拉斐爾署名室壁畫之後,羅馬最著名的古典風格壁畫。從它的一個局部《維納斯和安喀塞斯》(1597--1600)上,大體可以看出他的藝術特色。另外,體現在這幅壁畫上的揉合建築與繪畫來創造生動的視覺景象的作法,則透露出巴洛克美術家渲染"欺騙眼睛"的藝術效果的先兆。
阿尼巴爾·卡拉齊在風景畫發展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略的人物。《逃亡埃及》(約1604)這幅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風景畫,構圖嚴謹、形象清晰,具有莊重之感,開創了深受歡迎的"理想風景畫"的道路。
後來,不同追求的眾多畫家都從他的創作中獲得啟示。傾心古典理想的普桑發展了他優美嚴謹的一面;巴洛克繪畫的代表柯爾托納則把他錯覺性的手法當成楷模。
波倫亞畫家雷尼(Guido Reni,1575--1642)在風格上繼承了卡拉齊古典的理想化傾向,他在羅馬繪製的壁畫《黎明女神》(1613--1614),最能反映他優美典雅的情韻和風格。在18、19世紀,他曾深受推重,不少人把他視為僅次於拉斐爾的大師,這種歷史的誤解現在早已成為過去。
另一位波倫亞畫家多勉尼基諾(Domcnichino,l581--1641)是卡拉齊最心愛的弟子,畫風清麗生動的《黛安娜行獵》(約1615)是他的名作,展示出他藝術中較好的一面。天頂壁畫
2、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1571--16l0)是那個時代最大膽的畫家。在狂放不羈的一生中,他以新穎的態度和手法創作的作品,深深影響了17世紀的畫家。
同其它義大利畫家一樣,卡拉瓦喬在繪畫題材上沒有什麼變化,主要是為教會創作宗教畫,但在處理傳統題材時,他拋棄了盛期文藝復興大師確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聖的人物和場面,描繪得如同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實景。這種作法激起教會人十的指責,說他筆下死亡的聖母,像飄在台伯阿里的女屍。另外,他在繪畫語言上也進行不大膽的革新,一反達·芬奇那種細膩柔和的明暗過渡法,創造出一種強烈對比的明暗法,藉以突出重點,渲染氣氛。
《召喚聖馬太》(約1597--1599)就是一幅鮮明體現卡拉瓦喬處理宗教題材的態度和手法的著名作品。在一間描繪得非常真實的羅馬人房間里,稅官馬太和一夥衣飾華麗的人坐在一起,耶穌走進來,召喚馬太隨他而去。一切都像現實中的景象,為傳道奔勞的耶穌、生活優裕的馬太一夥、人物的神情、人物與環境的關係等,都令人信服。從一側投射進來的光線,在創造神聖感的同時,又顯得那麼自然。由光線造成的強烈明暗對比,有力地突出了耶穌的面孔和召喚馬太的手,次要的部分則淹沒在陰影里。不合傳統規範的處理手法極富表現力;難怪倫勃朗等大師都被這種作法深深吸引,從中汲取營養。
3、巴洛克美術家和貝尼尼
在義大利,力圖通過反宗教改革運動再造天主教會、重振昔日雄風的羅馬教廷和天主教頭面人物,都把美術看成宣揚教會偉大、激發信徒熱情的有力手段。在他們的倡導下,富麗雄偉、激情洋溢、氣勢輝煌的巴洛克美術得到蓬勃的發展,成為當時美術的主流。
圭爾奇諾(Guercino,1591--1666)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位基本上是自學成才的畫家本名喬凡尼·佛朗切斯柯·巴爾比埃利,圭爾奇諾是他的綽號,意為"斜眼"。他的代表作《黎明女神》(1621--1623),描繪了與雷尼同名作品一樣的情景,但效果上卻有很大不同,浩大的空間,強烈的動勢,與建築混合造成的錯覺,給人們展示著一個與古典的寧靜明晰世界有別的天地。
繼續發揮圭爾奇諾這種風格特點,把巴洛克繪畫推向極致的畫家,有巴洛克美術全盛期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柯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l596--1669)。柯爾托納主要在天主教會中心羅馬從事創作。巴洛克美術那種混合繪畫、建築、雕塑等不同門類,形成綜合的視覺效果的要求,最適合大型的建築裝飾壁畫,柯爾托納的特點和成就正是反映在壁畫創作中。他為羅馬教會權貴巴爾貝利尼家族宮殿繪製的天頂壁畫《巴爾貝利尼家族的輝煌勝利》(1633--1639),是讚頌巴爾貝利尼家族成員登上教皇寶座這一事件的。象徵神意的形象高居在雲端,眾多不同動態的人物構成一個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壯觀場面。這裡不再有古典的明確形體和單純構圖,光與影混合色與形,創造出一種團塊飛動的效果。畫出的建築構件似乎變成了真正建築的延伸部分,天花板就像被打開一樣,展示出高遠的雲人,整個世界彷彿都捲入這場浩大的頌揚活動。巴洛克美永煽情的、欺騙視覺的、繁複華麗的、富於動感的特點,在這件壁面作品中得到了無比鮮明的體現。
儘管上述畫家創作出激動人心的宏大巴洛克壁畫,但要推舉義大利巴洛克美本的首席,柯爾托納就要退到另一位全才的美術家身後了。此人就是雕塑家、建築家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1680)。
這位深受教會領袖賞識的美術家,是繼米開朗琪羅之後意人利最偉大的雕塑家和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建築家,同時也是一位能文擅畫的人物,頗具文藝復興時代的遺風。貝尼尼很早就顯露出驚人才華,二十多歲時就以一系列雕塑作品震動了羅馬。貝尼尼擅長製造生動強烈的戲劇性效果,把他那件用純熟技巧雕成的名作《大衛》(1623)與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比較一下,就會看到他的不同之處。他的大衛沒有古典的寧靜效果,那強烈的動態構圖和直視觀眾的威嚴目光,把觀眾置於了大衛的對手哥利亞的位置上,使他們就像親臨戰場一樣真切地感受到這位英雄投入戰鬥的剎那情景。
把觀眾拖入其中,在感情上與作品的境界和精神融為一體,從而打動他們的心靈,是巴洛克美術家追求的目標。貝尼尼為紅衣主教柯爾納羅家族小禮拜堂創作的《聖德列薩的神迷》(1647--1652),可以說是這種追求的一個光輝範例。在17世紀,天主教會喜歡宜揚各種聖跡,利用各種神異的事物,加強教徒的宗教熱情。這一作品就是展示此種情景的。栩栩如生的聖德列薩被天使之箭刺中了心臟,她陷入忘我的迷亂狀態,痛苦和歡欣交織在她體驗到聖愛的生命之軀中,從上空流瀉下來的金光,強化著這個場面的神異意味。在這一場面之外,兩側包廂中雕刻而成的柯爾納羅家成員、正注視和談論著發生在他們面前的這一幕"演出"…¨貝尼尼充分調動雕塑、建築、繪畫乃至戲劇的諸般手段,有聲有色地渲染這神聖的場面,盡一切可能給人們一種親臨其境目睹聖跡的感覺。
貝尼尼晚年,花了十多年時光,從事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柱廊的創造。這氣勢宏大,富於動感,聚攏一切的佳構,與米開朗琪羅的大教堂圓頂相呼應,使這處景觀成為羅馬最壯麗的景觀。
宣揚教會偉大的需要使建築得到了發展。這個時代的義大利建築,同樣具有強調視覺的生動效果、追求動態性的特點。
波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是巴洛克建築家的傑出代表。他設計的位於羅馬的小型天主教堂四泉聖卡羅教堂(1638--1667),是他的一件代表作。在面向街道的西立面上,波動的譫部交錯變化,壁柱與其凸面、凹面相互配合,創造出非常醒目、非常富於動感的視覺效果,藝術上頗有特色。這種對動態效果的追求,也體現在聖伊沃教堂(1642--1660)圓頂的設計上。從內部看,它那不斷上升的韻律和節奏,形成一種非常生動和迷人的壯麗感。

18世紀

羅馬君土坦丁凱旋門18世紀的義大利美術,昔日的光輝已一去不復返,歐洲美術的中心已轉移到法國和英國,義大利充其量僅限於對光榮歷史的留戀,再也沒有出現世界一流的藝術大師和作品。
但是在威尼斯,文藝復興的迴光返照好像顯得比佛羅倫薩和羅馬要強一些,尚保留一定的藝術繁榮,其次是羅馬,這裡是外國美術家雲集的聖地和新興的古典主義策源地。
18世紀義大利美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繪畫和裝飾美術中。這時期的繪畫基本上擺脫了宗教題材的局限,由神轉到人間,肖像畫、風俗畫有很大發展,以提埃波羅為首的裝飾性藝術在委羅內塞的基礎上取得了偉大成就。在繪畫技法上強調了鮮明而細膩的色彩效果外,還從巴洛克強烈明暗表現轉向輕快和諧和充滿生氣的表現。
名家介紹
:卡納列托(Canaletto,1697--1768)就是一位深受遊客們賞識的風景畫家。他擅長描繪義大利名勝,以明快的色調和光線,再現著那些著名場所、建築和自然景觀。代表作品: 《羅馬君土坦丁凱旋門》(1742)

19世紀

繼新古典主義之後,19世紀的義大利藝術也像法國一樣,有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的演變。但由於義大利在19世紀前半期國內分裂加劇,民族災難深重,美術活動也較沉寂。直到19世紀50~70年代,隨著民族統一運動的興起及民族統一的完成,藝術才有蓬勃發展。雖然新古典主義的流行一直持續到19世紀30年代,但除了G.瓦拉迪耶爾主持的羅馬市政建築(其中包括著名的羅馬波波洛廣場的擴建工程,1816~1820)外,氣魄宏偉之作不多。浪漫主義在義大利的迴響則可舉畫家A.豐塔內西,他善畫風景,是法國畫家C.柯羅的摯友。

20世紀

20世紀的義大利美術也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興起了現代派的運動,主要有未來主義和形而上畫派。1909年,以F.馬里內蒂為首,發布了《未來主義宣言》,畫家U.博喬尼、C.卡拉、L.魯索洛、G.巴拉、G.塞韋里尼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他們的宣言表露出對速度和力量的推崇,以及對創造一種新的、工業社會的藝術的狂熱。1909~1914年,未來主義一共舉辦了4次畫展,作品曾送往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等國的城市巡展,部分作品如博喬尼《城市的興起》(1910)、巴拉的 《拴著皮帶的狗》(1912)、魯索洛的 《霧》(1912)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部分未來主義者入了伍,作為運動的未來主義告一終結。在米蘭和羅馬,未來主義雖僅僅是個不大的、實驗性的藝術群體,但它在國外的影響卻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G.de基里科為首的形而上畫派的興起,與大戰的遭遇和氣氛,以及普遍的沉鬱、冥想思潮有關。基里科深受瑞士畫家A.勃克林以及F.W.尼采學說的影響,作品超出了一般的象徵和寓意,而以獨特的構圖、光影和色調,使平淡神秘的畫面喚起某種夢幻般的抒情性,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先聲。他的實踐吸引了前未來派畫家C.卡拉。博洛尼亞畫家G.莫蘭迪也是形而上畫派的出色實踐者。死的勝利20年代,A.薩維尼奧曾與基里科一道,想重振形而上畫派的理論,結果和未來派一樣,收效甚微。義大利國內對這種標新立異的美術表示出反感,突出的反映是20世紀畫派的崛起。這原來是米蘭一個畫家團體,以A.富尼和P.馬魯西格為代表,意在振興傳統的繪畫主題和技巧,期望再現義大利歷史上曾有過的光輝。這群人中的A.托西和P.塞梅吉尼是比較樸實的印象主義畫家;M.西羅尼側重工業題材;都靈畫家F.卡索拉蒂則沉浸於畫室藝術,喜作人體。此外,V.圭迪和P.博拉,還有像O.羅薩伊、A.唐吉這樣的寫實主義畫家,也接受了20世紀畫派的理想。一些移居國外的畫家,如久住巴黎的M.坎皮利和F.T.de皮西斯等人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義大利古典藝術的熱情。
19世紀末,義大利印象主義雕塑家M.羅索的藝術風格曾經給未來主義畫家博喬尼以啟示,後者轉向雕塑創作之後,著力於雕塑的運動和氣氛。他與另一位富有才氣的畫家A.莫迪利亞尼的雕塑作品被列入20世紀初義大利的傑作。
後來的“三M”,即A.馬丁尼、M.馬里尼和 G.曼佐,在歐洲現代雕塑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馬蒂尼的作品《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從原始藝術和樣式主義藝術中汲取古風式的力量和崇高感。馬里尼的代表作《馬與騎手》(1947,青銅)概括洗鍊。曼佐作品本質上沿襲傳統的古典法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所作的青銅浮雕《耶穌受難》(1942)中,行刑的劊子手被表現成納粹士兵的模樣。
義大利的現代建築也有發展,羅馬、米蘭、佛羅倫薩等城市建造了一些頗有特點的車站、運動場和高層建築。著名的羅馬體育場(P.L.內爾維設計,1957)以外露的Y形結構支撐屋頂,空曠明朗,具有代表性。

著名畫家作品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 1266年-133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代表作:《金門相會》《猶大之吻》《哀悼耶穌》《逃亡埃及》維納斯的誕生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義大利威尼斯畫派創始人。
《十字架的奇迹》、《神殿獻基督》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蒙娜麗莎》,作於1503年—1505年/1507年,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最後的晚餐》,作於1498年,現藏於義大利米蘭葛拉吉埃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岩間聖母》,作於1483年—1486年,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岩間聖母》,作於1508年,現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麗達和天鵝》(Leda and the Swan;1508) - (僅複製畫留存 — 最好的臨摹畫在義大利,羅馬,波基西藝廊(Galleria Borghese)
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c. 1510) – 法國,巴黎,盧浮宮
《抱貂女郎/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8–90) – 波蘭,克拉格(Kraków),札托里斯基博物館(Czartoryski Museum)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2–1475) –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Uffizi;此畫來自維羅吉歐工作室(Verrocchio),畫作的左側天使是達芬奇最早的遺世畫作)
《受胎告知》,作於1475年—1480年,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哀悼基督》——雲石雕像。
《大衛》——雲石雕像,公元1501-1504年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
最後的審判》—— 西斯廷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最偉大的繪畫。
●拉斐爾(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in the Meadow),1505年,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聖母子》 《西斯廷聖母》《帶金鶯的聖母》 《聖喬治大戰惡龍》 《基督變容圖》 《基督被解下十字架》 《嘉拉提亞的凱旋》 《聖禮的辯論》 《優雅三美神》 《雅典學院》 《披紗巾的少女》 《聖母的婚禮》 《佛利諾的聖母》 《三德像》
桑德羅·波提切利(1445.3.1-1510.5.17),15世紀末佛羅倫薩的著名畫家,義大利肖像畫的先驅者。
徠《春》 (Primavera),1482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卡拉瓦喬 水果籃
《維納斯的誕生》(La nascita di Venere),1484年-1486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維納斯與戰神》(Venere e MARTE),1483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三博士來朝》(Adorazione dei Magi),1475年-1476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喬爾喬內(Giorgione,1477—1510),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睡著的維納斯女神/入睡的維納斯》 約1510-1511年 《田園合奏》
●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1480?-1556年),個性最獨特的威尼斯畫派畫家。
維納斯和丘比特》 《基督與受騙女子》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 1490-1576)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性畫家
《阿克提安之死》 《花神》 《酒神巴庫斯與阿里阿德涅》 《潘多拉》 《鏡前維納斯與兩個小天使》 《酒神的狂歡》 《伊賽克的祭獻》 《劫奪歐羅巴》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莫地該的凱旋》(1556),《威尼斯的凱旋》(約1585),《迦納的婚禮》(1563)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3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基督下葬》 《聖馬利亞與蛇》 《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 《聖保羅的死難》 《彈曼陀玲的姑娘》《於沙漠施洗的聖約翰》 《砍下施洗約翰的頭》 《一籃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