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

1874年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歌劇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秋。它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該劇在比才死後才獲得成功。美國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聲電影和查理·卓別林的一部無聲電影更是擴大了歌劇的名聲。

該劇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她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並捨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獄,出獄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然而後來卡門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人們為埃斯卡米里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該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劇情簡介


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歌劇]
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歌劇]
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迴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后,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裡喧鬧的氣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
第四幕的結尾,正像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眾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創作團隊


歌劇主創喬治·比才
相關簡介
喬治·比才
喬治·比才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
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
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后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后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
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幕後製作


音樂特色
前奏曲
《卡門》的前奏曲堪稱所有音樂作品中最家喻戶曉的,也是最精彩的歌劇前奏曲之一。它由對比強烈的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氣氛熱烈歡快,是由兩個主題構成的減縮再現復三部結構。第二部分是通常所說的“命運”主題。在弦樂令人顫慄不安的震音背景下,由大提琴、單簧管、大管和一支短號奏出,其中獨特的增二度音程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幕中卡門出場時所唱的這首著名的《哈巴涅拉》向眾人表達她獨特的愛情觀:“你不愛我,我也要愛你;我愛上你,你可要當心!”主題旋律那灑脫的節奏和帶有三連音的半音下行音調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華麗飄逸,活潑而輕佻,生動地表現了卡門的魅力和奔放不羈的性格。
“哈巴涅拉”,最早起源於西班牙,十九世紀傳入古巴,深受當地人民喜愛。這首《哈巴涅拉》是比才應卡門的扮演者、女中音歌唱家加莉瑪麗的要求而寫的,她認為卡門第一次出場時應有一首出色的歌,於是作曲家根據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蒂爾(1809-1865)的一首《哈巴涅拉》創作了此曲,並與女主角一起,先後修改了十三次才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這首《哈巴涅拉》,即我們熟悉的《愛情是一隻難以馴服的小鳥》。
在塞維利亞城牆邊
《在塞維利亞城牆邊》是卡門引誘唐霍塞將她放走所唱起的一首塞吉迪亞舞曲,音樂極具挑逗性。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鬥牛士之歌
第二幕中鬥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場所唱起的這首著名的《鬥牛士之歌》,繪聲繪色地描述鬥牛的場景。這或許是“卡門”中最著名的唱段,著名歌劇評論家紐曼(E.-Newman)說這是一首絕妙的裝腔作勢的歌。它充分展示了艾斯卡密尤自高自大的性格。歌詞描述了鬥牛場上的緊張場面。而副歌中對愛情的吟唱暗示著劇情的下一步發展。
花之歌
男主人公唐霍塞的詠嘆調《花之歌》可謂是一次發自肺腑的對愛情的表白。唐霍塞從懷中取出卡門當初扔給他、而今已經枯萎的花,向卡門深情地表白自己在獄中對她的思念之情。這首《花之歌》沒有詠嘆調常見的對稱結構,而是源源不斷,層層推進,將歌者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娓娓道來,優美真誠的旋律深深地打動人心。
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卡門》的主題是由愛情到毀滅,劇情發展迅速而深入,歌詞簡潔而緊湊。比才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體現現實主義的原則,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成功地刻畫了卡門溫柔、直率、熱情、殘忍、誘惑、傲慢、放蕩、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門、何塞、鬥牛士等多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營造出對比和衝突十分強烈的戲劇氛圍,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
第三幕中的《紙牌三重唱》,是全劇中最精彩的場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樂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不祥之兆。
比才在《卡門》中,還採取了分曲編排的結構方式,靈活運用主導動機,在調性上做到連貫統一,使音樂推動了劇情的深化和發展。
強烈的民族音樂色彩
《卡門》的音樂熱情、狂野,令人著魔,其中《哈巴奈拉舞曲》、《塞吉迪亞舞曲》、《阿拉貢舞曲》、《吉普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當時比才受到了法國相異習俗的影響,他筆下的卡門與梅里美小說原著已經有了不少區別,他所刻畫的歌劇人物總是與地方民族風格的模仿緊密相連的。在刻畫人物方面,他運用了純粹的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節奏來刻畫主人公這個熱情坦率、酷愛自由、敢做敢當的吉普賽女郎,並專為卡門設計的“哈巴涅拉”、突出響板節奏的“賽吉迪亞舞曲”或歡快撒脫的“吉普賽歌曲”,以及卡門每次出場時,無論是與霍塞女伴的對話還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斷。
歌劇的重要環節還貫穿了西班牙典型的“鬥牛士”和與之相配的風格性歌曲。這使得歌劇情境更加真實,色調更加濃艷和豐富多彩。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獨特的力、強烈的戲劇真實性的音樂戲劇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發著一種輕柔溫和的感傷情緒。這裡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的東西,一切都是帶著粗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現出來的。音樂緊湊而爽朗,帶著熾熱的南國氣質,吸引力極強。
總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國的歌劇更加有力、熱烈而且戲劇化,在世界的舞台藝術中也佔據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夠將人性的善惡與衝突描繪得真實貼切,對後輩寫實派頗具影響力。而《卡門》粗獷的自然美,充滿了強烈的民間特點,熱情、奔放、獨具特色的音樂,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卡門》不但對法國歌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直接促進了19世紀末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演出場館


演出時間演出地點備註
2011年國家大劇院特別邀請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執棒,西方歌劇院的眾明星們聯袂出演
2013年12月國家大劇院特邀著名戲劇導演弗蘭切斯卡·贊貝羅指導編排
2014年6月廣州大劇院歌劇廳廣州大劇院歌劇總監、指揮大師丹尼爾·歐倫執棒,義大利歌劇女神安冬娜琪領銜主演
演出信息
2011年
卡門
卡門
國家大劇院在2010年重磅推出了法國比才歌劇《卡門》,於第三屆歌劇節期間再度與觀眾見面。此次大劇院特別邀請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執棒,西方歌劇院的眾明星們聯袂出演。
這次演出的最大看點——國家大劇院為中國觀眾邀請到了世界一流歌劇院中扮演《卡門》主要角色的佼佼者們。女中音歌唱家維多利亞·維金,男高音歌唱家布蘭登·喬瓦諾維奇,這對歌劇界的金童玉女,在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都會演季中分別飾演“卡門”、“唐·何塞”。他們將把世界一流的歌劇表演帶到國家大劇院來。
還有,美國女中音歌唱家喬希·佩雷茲、美國著名男中音麥克托德·辛普森以及比利時女高音歌唱家安·安·卡瑟琳·吉爾特等歌唱家的加盟,使這次的《卡門》星光熠熠。
2013年12月
大劇院版《卡門》
大劇院版《卡門》
歌劇《卡門》取材於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1874年秋將歌劇《卡門》創作完成。
國家大劇院特邀著名戲劇導演弗蘭切斯卡·贊貝羅指導編排,她從22歲開始,就導演歌劇《卡門》,經她陸續執導的《卡門》已經多達四個版本。曾在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執導過演出的她,特別是2006年由她為英皇執導的《卡門》,一經推出就以其深具“真實主義”風格的舞台表現獲得了極大成功,掀起了頂級歌劇院《卡門》的改版風潮。
2013年12月,她再度與國家大劇院合作,將《卡門》帶給北京觀眾,正如此前弗蘭切斯卡·贊貝羅難掩心中激動的說,“我從未想過有生之年能在中國執導一部歌劇,曾經一直嚮往來到中國,現在終於夢想成真了。”贊貝羅表示,劇中女主角卡門是一個率性、有思想的女人。她表示,“雖然這已經是我第五次導演這部作品了,相信我,我會為中國觀眾帶來一版全新的《卡門》。”
2014年6月
2014年度歌劇《卡門》,由廣州大劇院歌劇總監、指揮大師丹尼爾·歐倫執棒,
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歌劇]
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歌劇]
義大利歌劇女神安冬娜琪領銜主演,由國際名導演弗朗西斯卡·贊貝羅領導的英國皇家歌劇院傳奇班底打造,廣州大劇院與英國皇家歌劇院攜手呈現。這一音樂之花於2014年6月27-29日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再次激情綻放。
主演團隊
音域部分角色演員
女中音Mezzo-soprano卡門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 Anna Caterina Antonacci as Carmen (6/27, 29)
女中音 Mezzo-soprano卡門艾莉森·麥克哈迪Allyson McHardy as Carmen (6/28)
男高音 Tenor唐·何塞羅伯托·阿羅尼卡Roberto Aronica as Don José (6/27, 29)
男高音 Tenor唐·何塞古斯塔沃·波爾塔 Gustavo Porta as Don José (6/28)
女高音 Soprano米凱拉埃萊娜·莫蘇克Elena Mosuc as Micaëla (6/27, 29)
女高音 Soprano 米凱拉羅薩·費奧拉Rosa Feola as Micaëla (6/28)

作品賞析


《卡門》雖然描寫的是愛情、慾望、嫉妒、仇恨的悲劇,但因為劇中有大量的對話,所以它的體裁是喜歌劇,可見當時的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從內容來考慮,而完全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比才的最大優點,也是他最深刻的獨特性,就是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並成功地將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點。然後,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後并吞了其他兩個因素。從序曲開始,這個極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預告了卡門的命運。
《卡門》的旋律緊湊,節奏充滿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寫逼真細膩,因而造成許多戲劇高潮,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劇性。比才的和聲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寬廣,很能表現卡門緊張、激動的悲劇情緒。這部作品的音響結構也很完整,它的豐富感來自於配器法與伴奏中精緻的對位材料。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迴旋曲式。然後突然把A大調轉到F大調,突出了第二場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後27小節中,作者引進了卡門,用她的一個具有增二度音程特點的主題來加強觀眾對她的印象。隨著增二度音程越來越清楚地成為減七和弦的一部分,這個減七和弦往往使人聯想到劇中邪惡的事物。最後序曲在一個加倍的ff減七和弦結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然後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出現,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門被逮捕后,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多情的卡門、性感的卡門。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在塞維利亞老城牆邊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們看到了比才作為一位音樂戲劇作曲家確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對動作中的任何一個細微變化,他都能運用恰如其分的音樂加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