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米

睡蓮科芡屬植物

徠芡實米別名雞頭米、雞頭蓮、刺蓮等。是我國較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芡的乾燥成熟種仁。含澱粉,供食用、釀酒及制副食品用;供藥用,功能補脾益腎、澀精。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芡實米是一種常用中藥材。

物種簡介


芡實(本草綱目)雞頭米(東北、河北、山東、江蘇)、雞頭蓮(山東、江蘇、河南、江西、四川、廣西)、雞頭荷(江西)、刺蓮藕(廣西)、假蓮藕、湖南根(廣西)。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我國應用芡實在西漢《史記》中即有記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名雞頭。梁代陶弘景曰:"莖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李時珍曰:"芡莖三月生葉貼水,大如荷葉,皺紋如,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莖葉皆有刺。……五六月生紫花,花開向陽結苞,外有青刺,如蝟刺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頂,亦如雞喙及蝟喙,剝開內有斑駁軟肉裹子,累累如珠璣。殼內白米狀如魚目。深秋老時,澤農廣收,爛取芡子,藏至石,以備歉荒,其根狀如三棱,煮食如芋。"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特徵及用途,均與現今用之芡實相符。(常用中藥材)
主要成分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菸酸、維生素及微量胡蘿蔔素等。(常用中藥材)
發展前景
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芡實年需量約95萬公斤,而蘊藏量為1320萬公斤,開發利用率僅7.7%,人工栽培面積常年約2000多畝。野生芡,在自然生長過程中,種子成熟落入水底可以再繁殖,資源豐富。我國湖泊多,適宜芡生長繁殖的水域廣闊,又有人工栽培的經驗,可以根據需要擴大生產。無論野生或栽培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芡全身是寶。除芡實外,芡葉用於胎衣不下,芡莖可止煩渴、除虛熱,芡根可治疝氣、白濁、白帶、無名腫毒等。芡實除藥用外,還是釀酒、加工副食的原料。還可生產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品種之一。芡及芡實應用領域比較廣闊,很有開發前途。
芡實產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開墾窪地,疏導水源,開渠造田,湖泊水面減少,特別是近城、鎮地產芡區,小型湖、泊幾乎全部變為水、旱田地,現有的野生資源,多在無力開發的邊遠地區。對已開發的野生資源又缺乏保護,任其生長繁殖,如遇天旱水淺,造成減產;收購價格上漲,導致農民提前搶收,降低質量,破壞資源。因此,應認真貫徹《野生資源保護管理條例》,注意保護野生資源,逐步建立生產基地,實行護育結合,保護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利用,擴大內銷或出口。使芡實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常用中藥材)
60徠年代至80年代產銷情況:
芡實商品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也有部分人工栽培。新中國成立后,列為三類品種,由市場調節產銷。40年來,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芡實用量逐年增加。生產雖有起落,市場供應比較平穩,沒有出現過大的積壓和脫銷。屬於可以滿足需要的品種,50年代,每年銷售量只在20-30萬餘公斤上下波動。60年代,每年銷售量則在40-50萬公斤左右。70年代初,收購量上升至90萬公斤,比50年代末增長1.7倍,創歷史最高水平。銷售僅47萬公斤,產大於銷,出現了暫時積壓。經過調整,1978年收購下降至62萬公斤。銷售增至56萬公斤。總的來看,收購雖有起落,銷售逐年增加,1983年高達94萬公斤。(常用中藥材)
規格標準
主產區山東省制訂的芡實規格標準為統貨。(常用中藥材)

形態特徵


刺;葉柄無刺;浮水葉革質,橢圓腎形至圓形,直徑10-130厘米,盾狀,有或無彎缺,全緣,下面帶紫色,有短柔毛,兩面在葉脈分枝處有銳刺;葉柄及花梗粗壯,長可達25厘米,皆有硬刺。花長約5厘米;萼片披針形,長1-1.5厘米,內面紫色,外面密生稍彎硬刺;花瓣矩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2厘米,紫紅色,成數輪排列,向內漸變成雄蕊;無花柱,柱頭紅色,成凹入的柱頭盤。漿果球形,直徑3-5厘米,污紫紅色,外面密生硬刺;種子球形,直徑10餘毫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
芡實呈類球形,有的破碎成小塊。完整者直徑5-8毫米;無臭,味淡。
性味功效
芡實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祛濕止帶等功能。用於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生長環境


芡實生於蓄水充足、水量正常、水底污泥鬆軟的池沼、湖泊、塘堰、水庫、溝渠中。急流沖砂或過於冷浸的水中不生長。(常用中藥材)
生長習性
芡實性喜溫暖,需充足光照。早春種子在水中發芽生長,長出粗短根莖,其上生多數鬚根分佈於污泥中,莖不明顯,抽出長葉柄。初生葉沉水,後生葉片大,浮於水面,以便充分吸收陽光。抽出花葶,部分伸出水面,7-8月開花,9-10月結果,種子成熟后,植株枯死,果實腐爛,種子落入水底,沉於污泥中,翌春再度發芽、生長發育。(常用中藥材)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主產于山東東平、梁山、微山;江蘇揚州、淮陰、徐州、蘇州、漣水、洪澤、盱眙、泗洪、寶應、高郵、吳縣;湖北宣恩咸豐、來鳳、巴東、長陽、遠安、宜昌、咸寧、孝感、襄樊、鄖陽;湖南湘潭、常德;黑龍江肇源、肇東、肇州、蘭西、泰來、賓縣、杜爾伯特、望奎、呼蘭、雙城、阿城、延壽、木蘭、五常;吉林扶余、九台、前郭爾羅斯;遼寧遼中、新民、鐵嶺、彰武、海城、遼陽、瀋陽、法庫、庄河。(常用中藥材)
採收及加工
1、採收芡實採收季節為白露-霜降之間,見種皮呈紅褐色採收。南方分多次採收,即隨熟隨采;四川及北方地區均1次採收。採收時乘小船或大木盆進入塘、池中,用鐮刀割取成熟果實,或撈取已自行開裂浮在水面上的種子(時間久了自行沉底)。多次採收的,種子成熟,但費工費時,只適用於水庫及湖泊;1次採收的,種子部分不成熟,顆粒大小不勻,幼嫩種子,加工時易碾碎,成米率較低。應根據各地情況不同,因地制宜。採收時,應留下一部分果實,讓其自行脫落,擴大自然繁殖。
2、加工採下的果實,可堆集漚爛其果肉及假種皮,然後放入清水中淘洗乾淨,撈出種子曬乾,用機器脫去硬殼,取出種仁,也可把干種子放入開水中浸泡,濕潤至外種皮發軟,快刀削切、取出種仁曬乾。前一種方法加工快,適用於量大的加工,但加工出的種仁破碎較多,出仁率低,並降低商品規格等級。后一種方法加工較慢,費時費力,但種仁破碎較少,商品規格等級高,適用於少量加工。
一般肥塘,每株芡能結果實60-70個,瘦塘結果40-60個。肥塘每畝可收種子150公斤左右;按出仁率62-66%計算,可得芡實米約100公斤。(常用中藥材)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地處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的湖泊、池沼。要求水源正常,水流穩定,水質較肥,水深在60-100厘米,水底污泥層較厚的水段。選好后,劃出一定面積,清除雜草,以待播種。

種植方法

選籽粒飽滿、無病斑、無破損新鮮成熟的種子,或干種子播種。每畝撒種1-1.5公斤。春季播種,取干種子2-3粒,用濕潤的粘性泥土包成3厘米左右的泥團,曬乾,按株行距1.2-1.5米沉入水底。秋播在"處暑"至"白露"之間,種子成熟時,採下新鮮種子,均勻地撒入水中,踩入污泥內,來年即可發芽生長,以後,每年都有成熟種子自然落到水中,第2年自行發芽生長,一般不必再播種,播種1次可連續收穫。

田間管理

春季幼苗出水后,及時勻苗、移密補稀、保持適當的株行距。出苗后管理的關鍵在於調節池塘的水量,一般按照不同生長期的要求,掌握"春淺、夏深、秋放、冬蓄"的規律。即春季種苗期,水深在0.5-0.7米;夏季生長旺盛,水深在1-1.3米;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將多餘的水放出,保持水量穩定,可促進果實成熟;冬季保持水深0.5米左右以保溫,使種子在水底安全越冬,來年發芽生長。生育期間水深不得低於60厘米,過淺葉面不能伸展,尤其遇旱斷水,莖葉易致全枯。
此外,大牲畜和家禽(鵝、鴨)不能放入栽培芡實的池塘游牧,以免損傷芡實莖葉與花蕾、果實;如結合養魚,則只能在秋冬放水捕撈,否則將會影響芡生長。(常用中藥材)
儲藏養護
芡實用雙層麻袋包裝,置乾燥、通風處貯存,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3%。
本品富含澱粉,易遭蟲蛀及鼠害。為害的倉蟲主要有鋸谷盜、咖啡豆象、銹赤扁谷盜、米黑蟲、谷蠹、粉斑螟、米象等。
儲藏期間,定期檢查,對小量輕度蟲蛀的商品,可及時曝晒,篩去蟲屍、碎屑,然後裝袋或置陶容器內密封。量大的可密封抽氧充氮或用磷化鋁熏蒸。平時應注意防鼠。(常用中藥材)
藥典標準
秋末冬初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洗凈,再除去硬殼(外種皮),哂干。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多為破粒,完整者直徑5-8nm。表面有棕紅色內種皮,一端黃白色,約佔全體1/3,有凹點狀的種臍痕,除去內種皮顯白色。質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鑒別:本品粉末類白色。主為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1-4μm,大粒臍點隱約可見;復粒多數由百餘分粒組成,類球形,直徑13-35μm,少數由2-3分粒組成。
炮製:芡實除去雜質。
麩炒芡實取凈芡實,照麩炒法(附錄ⅡD)炒至微黃色。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歸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溫止帶。用於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主要價值


營養知識

芡實米知識介紹:古葯書中說芡實是“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糧菜佳品,它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點,是秋季進補的首選食物。芡實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主產於江蘇、山東、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其他地區亦有產。
芡實米營養分析:1.芡實含有豐富的澱粉,可為人體提供熱能,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保證體內營養所需成分;
2.芡實可以加強小腸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增加血清胡蘿蔔素濃度;實驗證明,血清胡蘿蔔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的發病機率下降,大大減少癌症發生的機會。
芡實米適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白帶多、腎虧腰脊背酸的婦女、體虛尿多的兒童、小便頻數的老人、遺精早瀉者、慢性腹瀉者、慢性腸炎者;
2.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婦女產後皆不宜食。
芡實米食療作用:性平、味甘澀、無毒,人脾、腎經;
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利濕健中之功效;
主治腰膝痹痛,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等病症。
應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經常性腹瀉:芡實散30克,加白糖適量調勻,加水煮成糊狀服,每天3次,連服10天。
芡實米做法指導:1.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
2.芡實與魚頭同食,還有健腦效能,可以治療神經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