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鳴雁行的結果 展開

鳴雁行

唐代李白創作的一首詩

《鳴雁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李白的這首《鳴雁行》就是借寫胡雁遷徙的艱辛,抒發對“暗箭”的畏恐心理。此詩詠物寄情,描繪鳴雁失群憔悴霜雪,以胡雁的悲慘遭遇,比喻人生的坎坷,是以詩自寓身世。全詩意境蒼涼、開闊、深遠,既描繪了胡雁一生的艱辛命運,又展現其內心世界,刻畫其往來於南北之間顛沛流離的苦痛,表達了古代文人的憂患心態。

作品賞析


候鳥遷徙的習慣,自古以來一直沒有改變。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為了生存和發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從北飛到南,春天又從南飛到北。代代如此,毫無變更。這種因歷史文化地理因素產生的生態平衡現象,一直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歌詠的題材。
開頭三句“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寫北雁辭別故鄉南來。雁鳴中天,划空而過,似乎是為了逃離某種災難或留戀故鄉而悲鳴,它們從燕山一帶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鳴聲在歷代詩人筆下往往帶有凄厲的傷感色彩如謝靈運詩“嗷嗷雲中雁,舉翮自委羽。”“昨發委羽朝度關”一句寫雁南徙的速度之快,顯示大雁對季節變化的敏感,也寫出人通過對候鳥的觀察從而感受春秋代序。
接下來三句“銜發枝,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複還。”據說雁在長途跋涉時為了防範人的弋射,便口銜發葦,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結隊“銜發枝”。《古今注》說,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殺。但是到南方后,氣候的溫潤,物產豐饒,換過羽毛后便增加了體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時,體肥不能高飛,怕被人捕獲,經常口銜發葦數寸,以防被射中。“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複還。”兩句概括了南來北往的雁陣的這一特殊求生現象。雖然這體現出雁群防禦的本能,但是這種防範措施在捕射者看來的確微不足道。這就更顯出大雁被射殺的命運不可避免,以及詩人的擔憂。
接下來兩句“客居煙波寄湘吳, 凌霜觸雪毛體枯。”前一句寫南飛大雁的寄居之處,江南地區以湘、吳最為平沃,瀟湘洞庭又常作為江南魚米之鄉和古代詩詞描繪詩人理想去處的代名詞,因為那裡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而此處的“客居”又帶有李白的生活經歷。李白遭讒言,憤而離開玄宗,又因參加永王李璘的西征而被流放,許多憂憤無處申說,而在這種境地里,歷盡艱辛的大雁的形象又分明寄寓了詩人的感情了。后一句“凌霜觸雪”表明環境的嚴酷,大雁為了生存,需要覓食出行,但終因內外環境的險惡而需付出重大代價,還要經常處在一種擔心被捕殺的害怕狀態之中,所謂“畏逢矰繳驚相呼”。這句大意說,大雁經常互相以鳴叫聲來招呼同伴,好象這種方法可以躲過被射殺的厄運似的,但實際上卻是完全不由自主。“驚”字,生動地寫出大雁惶惑恐懼之情狀。
最後三句“畏逢矰繳驚相呼,聞弦虛墜良可吁。君更彈射何為乎? ”詩人設想,在這種情形中,只要聽到有弓弦的聲音,大雁便會從空墜落。“聞弦虛墜良可吁”是說這種境遇的危險,生命的毫無保障,是多麼的可悲可嘆。因此詩人憤而責問:“君更彈射何為乎?”或許它們還在充當信使,為遠方的人們傳遞信息哩,為什麼要對這種毫不妨礙人類生存的義禽動殺機?這裡流露出詩人的不平和憤激。
李白在本詩中感嘆雁之無辜遭彈射;增加了人為的險惡環境。不難看出,寫雁的遭遇正是為自己的逢難寓感。封建社會的文人就如雪中雁,隨時都有遭射殺的危險,所以鴻雁傳書的義舉、遷徙的悲鳴與艱辛等情形就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結合自己的遭遇寫出的觀感就更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作者流放夜郎被赦還之後。詩中李白以雁之散落流離以寄己身世之悲,似晚年流離湘吳時期之作。

作品評價


李太白全集》王琦註:胡震亨曰:“鮑照本辭,嘆雁之辛苦霜雪,太白更嘆其遭彈射,似為己之逢難寓感,觀湘、吳一語可見。”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