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佐成
丁佐成
丁佐成,儀錶專家,中國現代儀器儀錶業的先驅。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儀錶製造廠——中華科學儀器館(成立於1925年10月,后改名為大華儀錶廠),組織生產了中國第一隻國產電錶,為中國儀錶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丁佐成
丁佐成幼年在其父所設私塾就讀。年稍長,課後進山砍柴,至市上變賣,貼補家用。後去四明中學讀書,因秉性誠實,聰明好學,為一美籍教師讚賞。中學畢業后,由彼資助考入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1918年畢業,留校任教三年。在任教期間,見學校實驗室所用進口儀器損壞后無人修復,擱置不用,深感可惜;更感當時國家工業落後,不會製造儀錶,一切依賴進口,利權外溢,由此萌發研究儀錶,創建民族儀錶工業的志願。
金陵大學
無線電收發報機
中華科學儀器館及其後的大華科學儀器廠的創建,在中國儀錶工業史上寫下了三個第一:中國第一位儀錶專家——丁佐成;中國第一家儀錶製造廠;中國第一隻國產儀錶——R301型直流電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親朋勸他去台灣。丁拒絕離滬,說:“我的事業在中國上海。”並毅然將多年贏利購買地產,購置鋼材、設備。上海解放后,立即在上海東大名路1188號建造裝配大樓、車間、食堂。當時的廠房、設備,在國內儀錶行業中是第一流的,電工儀錶的產量、品種也居全國第一。
1954年,丁佐成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加公私合營。大華科學儀器廠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大華儀錶廠,丁任總工程師,負責全廠技術工作。1958年,大華儀錶廠試製成工業用自動記錄儀錶。以後又從電子管儀錶發展到晶體管儀錶,進一步發展為集成電路儀錶,連上了三個台階。丁佐成在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開發成功並生產的智能化儀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儀錶已廣泛應用於冶金、化工、石油、機械製造等領域。大華儀錶廠已經發展成為儀錶行業的骨幹企業。丁佐成為大華儀錶廠和中國儀錶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海解放后,市場上儀錶需求激增,大華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丁佐成便加快興建東大名路新廠房。當時建築材料緊缺,他到處奔走籌辦,還抽空到工地檢查施工質量和進度。經過一年多施工,一座四層樓的新廠房拔地而起。1951年8月,大華搬進新廠房,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生產發展很快,業務蒸蒸日上。
新中國要走一條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丁佐成創辦儀錶事業之初就立志要做中國的鮑西、勞姆,建立一個如鮑西·勞姆(博士倫)光學儀器公司那樣的跨國大企業。這使他對新政府的一些做法一度產生一些不理解。但矢志不移的振光中國的理想,加上政府的幫助和教育,最終仍使丁佐成一步一步從不理解甚至是消極消沉的狀態,走向公私合營,無私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磨軸尖機
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中,大華工人在黨的領導下,揭發出一些公司在資本主義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後來政府本著實事求是和過去從寬的精神,還是評定大華公司為完全守法戶,但丁佐成並沒有看清自己的前途,拒絕承認“剝削”,對工人階級領導也不服氣。他不再理會廠里的生產,成天在廠里的空地上種花蒔草,成了一個花園工程師。工廠生產很快停頓下來,一座可以容納四五百人的廠房裡空蕩蕩的只有七八十個職工,百分之七十的資金積壓,百分之六十的機器設備停工。最後丁佐成向董事會推薦王性堯擔任廠經理職務,自己只作為總工程師,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
1953年,公私合營過程中,丁佐成也一度想不通。他的學生——新華電器廠的邵鶴年帶頭申請公私合營,以此推動大華參與。邵鶴年對丁佐成說:“新華如被批准合營,必然能優先得到國家訂貨,那時候,大華就只能吃些剩羹殘菜了。”這番話打動了他,沉思半晌,終於表示大華願意申請公私合營。
1954年秋,政府批准大華、新華、太平洋、中國磁鋼4廠合併合營。四廠共有職工368人,大華廠資產達到380萬元,由原第一重工業局派駐大華的特派員施家溥任公方代表兼廠長,丁佐成任私方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性堯任經理,陸仁和、邵鶴年兩人任副經理。
合營后不久,施家溥奉調離開,原永新電工器材廠公方代表劉友諒轉任大華公方代表兼廠長。這兩位公方代表對丁佐成的幫助和聽取勞資雙方意見,使廠里的生產有了轉機。他對丁佐成十分尊重,遇事先和他商量,諄諄善誘,因勢利導,不但使丁佐成對他的看法由原先的看不起轉為非常欽佩,也使丁佐成逐漸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劉友諒更是和丁佐成一見如故,他認真貫徹黨的對私改造政策,熱情關心丁佐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積極支持他的新產品設計。他與丁佐成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共同研究修訂新的規章制度,成立新科室,把企業納入社會主義軌道,從而激發全廠職工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
丁佐成被感動了,他看到自己的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重視,他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動了。他和職工一起積極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試製各種自動化儀錶,合營第一年就試製出新產品11種,其中有的支援第一汽車製造廠建設,有的到萊比錫國際展覽會參展。
在公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合營后在大華也煥發出新的青春風采。他們自製成功磨軸尖機,一次磨製的軸尖相當過去手工磨製一年的數量。他們改變沖模工序,沖制零件從每月9萬件提高到20多萬件,不必再依靠外包加工。像這樣經過工人們創造革新將生產效率提高1倍到30多倍的事例不生枚舉。剛合營時,第一季度只生了2000隻電錶,其中100多隻返修;三季度起,每季主量就增至8000隻左右,須返修的只有幾隻。1954年,大華廠人均年產值為5385元,1955年猛增至12170元。1954年,4廠(大華、新華、大平洋、中國磁鋼)合計年產值937000元,1955年合營后同樣的人力和設備,年產值達到207萬元,產品的價格平均降低51·7%,還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利潤指標。合營3年,就試製成功了0·2級電錶,而這種電錶,美國威斯登公司開廠17年後才能生產。
看到如此巨大的變化,丁佐成感嘆道:“私營三十年不如合營一年。”他真正認識到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1956年,他被提名為全國政協委員,到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回來之後,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勁頭更大了,他主動向上級領導提出要培訓青年,決心為祖培養更多的儀錶製造人才。
就在1956年丁佐成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先後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常委會、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1966年,由於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他於12月6日不幸去世,終年70歲。1979年8月16日,上海市儀器儀錶工業公司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鄭重為其平反,恢複名譽,骨灰移葬上海市龍華烈士公墓。
綜觀丁佐成的一生,是為中國儀錶製造事業奉獻的一生。幾十年來他以高超的科學理論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中國的儀錶生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儀錶專家。丁佐成平易近人,自奉甚儉,中午在廠內用餐,經常是蛋炒飯加清湯。但對職工的困難,常能鼎力相助。他的長兄丁立成學醫,在寧波創立華美醫院,任院長。丁佐成在辦廠有一定成就后,曾以醫療儀器設備資助,使該醫院的設備在當時達到一流水平。丁佐成對廠內職工患有肺結核病者(這在當時是重症),送至該院治療,一切醫療費用由丁負責支付。又資助某職員子女就讀大學,完成學業。
“文化大革命”中,丁受到迫害,於1966年12月病逝。1979年,由上海市儀器儀錶公司為其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