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王墓下作

廬陵王墓下作

謝靈運山水詩往往精細地描繪風景,感情色彩並不很濃,有一點也特別含蓄深沉,不大容易感覺到;他的政治抒情詩則不同,這一首更是很動了感情的。由於形勢的微妙複雜,他不可能暢所欲言;但他其實把什麼都說出來了,不愧是大詩人的手筆。一個人的最長項往往掩蓋他其他方面的成就。誰都知道謝靈運是最著名的山水詩人,而他同時也是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點,就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遺忘。謝靈運很想當一名隱士,徜徉游放於他酷愛的浙東山水之間;但他的出身太高貴了,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繼承了祖先留下的公爵爵位,他又有極高的才華,據說占天下全部才氣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背景決定了他非與政治發生密切的關係不可。廊廟與山林,詩人在這兩極之間擺動,經歷了許多痛苦。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廬陵王墓下作
【作者】謝靈運
【朝代】南北朝

作品原文


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
含凄泛廣川,灑淚眺連崗。
眷言懷君子,沈痛結中腸。
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神期恆若在,德音初不忘。
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延州協心許,楚老惜蘭芳。
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理感深情慟,定非識所將。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一隨往化滅,安用空名揚?
舉聲泣已灑,長嘆不成章。

作品鑒賞


一個人的最長項往往掩蓋他其他方面的成就。誰都知道謝靈運是最著名的山水詩人,而他同時也是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點,就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遺忘。
謝靈運很想當一名隱士,徜徉游放於他酷愛的浙東山水之間;但他的出身太高貴了,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繼承了祖先留下的公爵爵位,他又有極高的才華,據說占天下全部才氣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背景決定了他非與政治發生密切的關係不可。廊廟與山林,詩人在這兩極之間擺動,經歷了許多痛苦。
謝靈運第一次在政治上遭受重創,是因為他與廬陵王劉義真(407~424)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劉宋王朝開國不久的永初三年(422),他就被趕出朝廷,打發到位於海邊的永嘉去當一名十分乏味的太守;而廬陵王劉義真本人則從非常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崇高地位上被拉下來,成了庶人,不久更被暗殺。後來政局發生巨大的變動,劉義真的三弟劉義隆宋文帝)登極以後,很快殺掉了當年發動政變、擅自廢立皇帝的權臣徐羨之等人,為他的二哥劉義真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和地位;謝靈運也被請回首都,擔任文人最為仰慕的清貴高官秘書監。在由故鄉進京的途中,詩人特地去憑弔廬陵王的陵墓,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這是元嘉三年(426)春天的事情。據《文選》卷二十三李善注的介紹,宋文帝劉義隆在初次接見謝靈運的時候,問他:“自南行來何所製作?”詩人舉出的惟一作品,就是這首《廬陵王墓下作》。
詩從自己的行程寫起,天還沒有大亮就趁著月光從雲陽(今江蘇丹陽)出發,到太陽落山才到達朱方(今江蘇鎮江),按這兩地相距甚近,根本用不著花一天時間,所以這裡言外顯然是要說自己在途中有相當長的時間呆在廬陵王墓下(劉宋皇室的陵墓都在朱方的郊區)。詩人對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表示最沉痛的哀悼。“道消”兩句要表達的意思是,在徐羨之等人橫行的歲月里,小人猖獗,君子道消,自己十分憤懣,但無從表達,鬱積於胸中已久;現在撥亂反正,國運中興,才得以一抒其哀悼的深情。“開運”二字有歌頌劉義隆之意。
“神期恆若存,德音初不忘”兩句說逝者雖死猶生,當年的談話自己是不會忘記的。自己與墓中人的關係一般來說乃是傷逝一類詩歌最重要的內容,往往會寫得比較多;但這裡卻一筆帶過,點到即止,很快就轉入“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感慨時光過起來真快那種比較常見的嘆息當中去了,似乎不免有些奇怪。
這裡有些不得已的原因。在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劉裕的七個兒子中,首先繼承皇位的老大劉義符最缺乏政治家素質,他的愛好是亂玩一通,或模仿民間如何做小生意,於是很快就在一場政變中下台並被殺。他的二弟廬陵王劉義真則要出色得多,他很早就參加過劉裕恢復中原的戰爭,差點犧牲在關中;回到首都以後,注意籠絡人才,與文化名人、宗教精英相接納,對未來有所規劃。《宋書》本傳說他“美儀貌,神情秀徹”,“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顏延之、慧琳道人周旋異常,雲得志之日,以靈運、延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劉裕去世前,他被任命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南豫雍司秦並六州諸軍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鎮歷陽(今安徽和縣),“未之任而高祖崩”,稍後才去歷陽赴任,出發前“義真與靈運、延之、慧琳等共視部伍”,一個影子政府公開亮相了。
正因為如此,當顧命大臣徐羨之等人密謀廢去劉義符另立一個皇帝時,不僅決不考慮劉義真,而且非把他幹掉不可——否則他們自己就會在朝廷上失去立足之地。景平二年(424),他們無中生有地誣陷劉義真有武裝奪取中央政權的野心,立即廢他為庶人,流放到新安郡(今浙江淳安)去,不久又派人在那裡將他秘密殺害。稍後已被廢黜的皇帝劉義符也被他們殺掉了。當年七月,劉裕之第三子劉義隆被迎回首都登基,八月改元元嘉,雖然這時大權仍在徐羨之等權臣手裡,但劉義隆很快就下了一道詔書,追復劉義真的封號,將他的靈柩運回首都。儘管這時的詔書中只談親情,但實際上乃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信號。第二年(425),劉義隆親政,立即著手籌劃用非常手段打掉了徐羨之集團,為自己的家族復了仇。再一年即元嘉三年(426)初,徐羨之等人被一網打盡,劉氏的皇權得以恢復並逐步得到鞏固。
謝靈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召回首都任高官的。他對朝廷一舉粉碎徐羨之集團、為廬陵王劉義真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當然是衷心擁護的,但是劉義真當年的狂言卻絕對不宜去談,於是他借用《詩經》中現成的“德音”一詞,將自己與這位小王爺的深交含含糊糊地一提就告結束——再多說一句就成蛇足。
這時候只有哀嘆劉義真的死於非命是不會犯任何忌諱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口頭和書面上多次說起他那十八歲就被人害死的二哥義真乃一“冤魂”(《宋書·廬陵王義真傳》)。所以謝詩也從這一角度切入,他主要用了兩個典故,延州季子掛劍的故事見於《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來《新序·節士》也有記敘:“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慾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事於晉,顧反,則徐君死於楚……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謝詩用這一典故既表明自己不忘故舊,也表明生者的紀念無法讓逝者復生,那又有什麼用處!這是動了真感情的話,不是一般的門面語。“楚老惜蘭芳”典出《漢書·龔勝傳》,西漢末年的大學者、楚人龔勝不肯應篡國者王莽的徵辟,絕食而死,喪儀相當隆重,其間“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謝詩用這一典故的含義顯然是痛惜劉義真毀滅於高尚,“撫墳徒自傷”則是覺得自己也可能有同樣的命運。以脫俗的言辭來弔唁龔勝的楚老當是道家者流,他看清了一個人的高明之處往往給他帶來麻煩以至於毀滅。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謝靈運在詩中大發這一類感慨,既以哀悼廬陵王劉義真,也表達了他本人深沉的憂慮。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慟,定非識所將”四句比較曲折,不易索解。曾經有過不同的理解。《文選·廬陵王墓下作》李善注云:“若人,謂延州及楚老也。令德高遠,是通也;解劍撫墳,是蔽也……言己往日疑彼二人,迨乎今辰,己亦復爾,斯則理感既深,情便悲痛,定非心識所能行也。”而呂向注則認為:“若,此也,此人謂王也。通,言聰明好古;蔽,謂與群邪不協,自見滅亡也。此兩者互相其妨。”黃節先生《謝康樂詩注》大體取后一說並有所修正,指出:“通,謂生為帝子;蔽,猶塞也,謂廢為庶人。此互相妨矣。”黃說甚是。追尋作品中詞語典故的來源,李善本事很大;而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他的悟性似乎不是最佳,有時反不如學問要小得多的五臣。這四句詩略謂像廬陵王劉義真這樣的人,他的高貴出身同他的悲慘遭遇實在是太矛盾了,簡直不能理解,只好痛哭流涕。這裡很有些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意思,但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這四句略帶玄言色彩,而正能表達其悲痛之深。最後幾句說,劉義真死得太早,又死得特別冤枉,現在雖然得到昭雪,也不過是一個空名,我巨大的哀痛無法抑制,只好長歌當哭,根本算不上什麼詩篇。
謝靈運的山水詩往往精細地描繪風景,感情色彩並不很濃,有一點也特別含蓄深沉,不大容易感覺到;他的政治抒情詩則不同,這一首更是很動了感情的。由於形勢的微妙複雜,他不可能暢所欲言;但他其實把什麼都說出來了,不愧是大詩人的手筆。

作者簡介


謝靈運,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晉末曾出任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后,因劉裕採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謝靈運的詩歌雖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但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