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元使君舂陵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
全詩對元結為政之道及詩作評價極高,“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這也與杜甫一貫傷時憂世的思想相吻合。所以,雖是應酬之作,但卻不落俗套,首尾都寫詩人自己,正是詩人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磊。
《唐詩歸》:
鍾云:“簡知我者,不必寄元”,達甚!古人酬唱,往往如此。今人泛泛作人交詩者,又不得借口於此。譚云:老杜第一詩人,又是第一高人;人不第一,恐詩亦不能第一也(按:二段為序文之評)。鍾云:是何等憂世惜才念頭(“復覽”二句下)!鍾云:“不苟”二字可味。作忠臣廉吏,只為胸中有此二字(“不苟”句下)。
《鞏溪詩話》:
杜云:“乃知正人意,不苟飛長纓”,可為深相知矣。
《杜臆》:
詩題亦異。公作此詩,蓋同聲之應也。《詩序》云:“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云云,天下少安可待矣!”肝膈之言,一字一淚。……“乃知正人意,不苟飛長纓”,此篇中吃緊語,公與元之相契在此。
《杜詩說》:
此詩前後皆自敘,自敘多言病,其筋節在“嘆時藥力薄”句,知作者全是借酒杯澆塊磊也。
《讀杜心解》:
前以“嘆時”二句領起,作身世雙關語,隱然見民俗羸瘵日甚,無有能以救時藥石,一起此沉痼者。“吾人”一段……只用“憂黎庶”三字,括盡(元結)兩篇,而“秋月”“華星”,仍能兼表詩品也。“致君”一段、純以虛運,言若結輩大用,何患古治不復。……故末段仍歸到己心之思朝廷,因而作詩以達其苦情焉。
《杜詩鏡銓》:
《序》亦古勁。首末俱說自家,脫盡應酬套數。婉詞令人汗下(“乃知”二句下)。
這首詩為杜甫於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所作。元使君即元結,時為道州刺史。《舂陵行》為元結所作詩。標題中的“同”即“和”,指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這首詩是杜甫讀完元結《舂陵行》及《賊退後示官吏作》兩首詩后的感懷之作。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