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全國在校殘疾大學生數量最多的特教學院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於1987年建立,面向全國招收盲、聾和肢體殘疾學生。在我國殘疾人高等院校中,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是規模最大、層次最高、門類最全,建校歷程最久,特殊教育特徵最明顯,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學府。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有4500平方米教學樓一座,內有電教室、多媒體模擬診斷實驗室、解剖室、裝裱室、圖書資料室、展覽室和各類教室、計算機房、琴房、畫室、健身房等。此外還有一座集住宿、就餐、洗浴、購物、娛樂健身於一體的4800平方米的多功能特教綜合服務樓。

學院現有針灸推拿學(視障)、康復治療學(視障)、音樂表演(視障融合)、特殊教育(視障融合)、繪畫(聽障)、視覺傳達設計(聽障)、動畫(聽障)、工商管理(聽障融合)、舞蹈表演(聽障融合)9個高等特殊教育本科專業和1個特殊教育師範類本科專業。2020年新增特殊教育(視障)、舞蹈表演(聽障)兩個完全融合教育專業。學院於2005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融合教育,為視障大學生開設了特殊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3個輔修專業;為聽障大學生開設了特殊教育、工商管理2個獨立輔修專業;2017年8月,我院被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確定為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參加融合教育學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培養效果顯著。2018年獲批教育部中醫學碩士學位、藝術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9年通過單考單招方式,面向全國招收殘障人碩士研究生,是國內第一所進行藝術學專業碩士單考單招的院校;現有在校學生1188人,其中聽障學生447人,視障學生409人,是全國在校殘疾大學生數量最多的特教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

學院介紹


中國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1987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殘疾人高等教育學府。1985年濱州醫學院正式設立殘疾人臨床醫學系,首開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的先河。隨後,天津理工學院、南京盲人聯合大學和北京聯合大學也相繼招收殘疾青年人學。在民辦高校中,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還有山東煙台的永康殘疾人大學和河南鄭州的黃河科技大學國際殘疾人學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十餘年來,這些院校的特教工作者,針對殘疾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規律,使中國殘疾人特殊教育事業初具規模,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廣大有志殘疾青年求學深造、實現自身價值、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開創了廣闊的天地。殘疾人高等院校已成為展示中國社會文明與進步和人權狀況的窗口。

學院的創建


歷史沿革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是在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1987年4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進行了全國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殘疾人總數約5164萬人,其中聽力殘疾約1770萬人,智力殘疾約1017萬人,視力殘疾約755萬人,肢殘約194萬人,綜合殘疾約673萬人。其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優秀殘疾青年,因身體條件的限制得不到進入高校深造的機會。廣大殘疾人乃至全社會對創辦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就是這種氣候下,於1987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創辦的。
在學院創辦的過程中,有二位教育界老前輩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80年,時任中國盲人協會主席、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吉林藝術學院甘柏林教授曾作為全國盲人協會代表赴南斯拉夫考察。他注意到,南斯拉夫的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許多殘疾人都成了碩士、博士。社會對殘疾人採取一種開放、平等的心態,只要你成績合格,上哪所大學、讀什麼專業,完全可以自己選擇,沒有人拒絕。對此,甘柏林教授深有感觸。回國之後,甘柏林教授決心為殘疾人上大學盡到自己的努力。為此他多次到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奔走呼籲。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前身)成立,甘柏林教授又親自向鄧朴方會長彙報了他的想法和建議,鄧朴方會長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時也得到過民政部的大力支持,時任副部長張德江同志給予過大力幫助。1987年甘柏林教授聽到組建長春大學的消息,又找到了負責組建長春大學的原校長王野平同志。王野平同志長期在吉林省教委主管招生工作,多年來,他一直為那些高考成績優秀而僅僅因為身體殘疾而難圓大學之夢的考生而慨嘆和惋惜,聽到甘柏林教授的設想,二人一拍即合,經王野平同志的多方奔走努力,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吉林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辦學資金、教學場所等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
經原國家教委審查,以(87)教學司字056號文件正式批複同意由中殘聯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創辦長春大學特殊教育部。民政部也以(1987)民協函第106號文件通知各地民政部門,要求協助做好招生工作。1987年9月,長春大學特殊教育部(不久,經民政部和中殘聯建議,更名為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正式成立。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所集盲、聾啞、肢殘人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高等特教院校。當年,迎來了第一批45名盲、聾啞、肢殘大學生。這些學生的入學,便全國廣大殘疾青年看到了與健全人一樣上大學的希望之光。長春大學首任校長王野平同志聘請甘柏林教授為特殊教育學院名譽院長至今,指導學院的各項工作。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詳細介紹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始建於1987年,由中國殘聯和吉林省政府聯合創辦,是我國第一所專門招收聽障、視障和肢體殘疾學生的特殊教育。學院現有針灸推拿學(視障)、音樂表演(視障)、繪畫(聽障)、藝術設計(聽障)、動畫(聽障)共5個殘疾學生本科專業和特殊教育1個健全學生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905人,其中殘疾學生757人,另有健全學生148人。這些殘疾學生與長春大學一萬五千名健全學生形成殘健融合、共享資源的良好育人氛圍。經過24年的發展建設,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成為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龍頭”和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權狀態的重要窗口,也成為吉林省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能夠產生廣泛深刻影響的優秀品牌。取得了一批標誌性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學成果。2009年榮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和“吉林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2005年學院教師主持的《創建殘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吉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09年《創建視力殘疾大學生本科全納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獲得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被評為吉林省高校首批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本做法和體會是:
一、明確培養目標,探索人才培養途徑培養目標:我們根據殘疾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自身發展需要,確立了既掌握專業理論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較強融入社會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圍繞上述目標的實現,我們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一)走殘健融合的辦學之路為提高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們打破了傳統封閉的特殊教育模式,將特教學院設在校本部,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殘健融合,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共享人文環境與教育資源。開設殘健學生都能選修的課程,鼓勵殘疾學生跨學院輔修自己喜歡的專業,組織殘健學生共同參加科技創新、“三下鄉”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文藝體育競賽、學生社團等校園文化活動,殘健學生互幫互助,共享人文環境與教育資源。實踐證明,殘健融合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適應工作崗位快,融入社會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畢業學生中,9人分別獲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大學生五四獎章、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兩次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二)開展了視障學生融合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2004年以來,對近百名視障學生實施了融合教育。1.採取4種融合教育方式:環境共享:在教學環境設計上,我們遵循了有利於學生融入社會的原則,提高了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和信心。殘健融合:將視力殘疾學生的音樂表演專業設置在音樂學院,共享音樂學院的教學資源,實現了殘健互助,共同進步。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院的視力殘疾學生可以轉入相關學院的專業隨班就讀,與健全學生平等參與所有教學活動,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全納。自主輔修:學有餘力的視力殘疾學生在完成主修專業學習的同時,可輔修其他學院的第二專業。主要選擇英語、特殊教育等2個專業。2.探索出4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探究: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建立提前預習課程內容模式,使主動學習和課前自主預習成為學習習慣。教師引導:激勵引導殘疾學生,鼓勵同學之間交流探討,提高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克服依賴習慣和心理,提高學習效率。合作互動:積極營造對視力殘疾學生認同、寬容和友愛的教學氛圍,形成互相尊重、團結互助、合作分享、樂於溝通的合作氛圍。全面發展:在教學目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方面,充分考慮有利於視力殘疾學生的生理、認知與心理素質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完善配套的支持系統 融合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依靠一整套先進的教育技術資源作為可靠保證。我們建成了以國家高等教育視障資源中心為代表的支持系統。配備先進的盲文閱讀、打字、印刷設備以及點字翻譯軟體、盲人讀屏軟體等。配備有4名輔導教師和工作人員,為視力學生提供盲、漢文輔助閱讀和翻譯幫助;製作語音教材和盲文教材等。開發了具有全程語音導航功能的視力殘疾人輔助教學網站,國內領先的視障圖書專用閱覽室,配有國內先進盲人讀屏軟體的視力殘疾學生計算機房。 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融合教育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特殊教育學專業隨班就讀的視力殘疾學生林美霞,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榮獲三等獎學金;在英語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的學生倪震、洪偉彬、謝健健2008年參加雅思考試成績均超過7分,成為第一批通過該考試的中國視障大學生。倪震同學已成功赴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三)加強專業及課程建設我們針對聽障學生形象思維和動手能力較強的特點,設置了繪畫、動畫、藝術設計三個美術類專業,針對視障學生觸覺、聽覺靈敏,記憶力好的特點,設置了音樂表演和針灸推拿學專業。為實現培養目標,我們調整課程內容,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比重,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特色。聾人美術類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針灸推拿學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四)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殘疾學生特點,探索出了直觀教學法、缺陷補償教學法、模擬實踐教學法、口訣式教學法等一整套教學方法。聾生教學運用語音轉字幕、動畫模仿、多媒體等多媒體教學支持手段。盲生教學使用漢語、英語的明文轉換盲文、轉換語音等多媒體教學支持手段。上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了學生學習障礙,學生成績顯著提高。
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大愛”鑄就師德我們堅持以師德建設為基礎,專業化培訓為保障,優化結構為手段,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制定了《長春大學特教學院師德規範》,“以情育人,無私奉獻,以身立教,誨人不倦”為核心,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擔當起學生父母、親人、朋友的責任,把學生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湧現了無數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迹。2003年學院被國務院殘工委授予“殘疾人之家”稱號。
(二)形成教師培訓的有效機制制定並實施了《長春大學特教學院教師培訓制度》,對引進、轉崗、外聘教師進行特殊心理學、特殊教育學和手語、盲文等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學院平均每年選派8-1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參加學術交流、提高學歷層次。近五年,共派出36人次赴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學習培訓。
(三)多渠道優化教師結構建院初期,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外聘了一批高水平兼職教師、外籍教師任教。隨著特教事業的發展,從其他院校引進優秀專業教師,充實了教師隊伍,優化了教師結構。經過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愛崗敬業、師德高尚、專業化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的38.6%,博士、碩士研究生占教師總數的61%。教師中有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青中年技術人才、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全國特教園丁獎獲得者、吉林省自強模範、吉林省新長征突擊手、長春市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殘疾人、長春市勞動模範等。近五年學院教師共承擔省級以上科研、教研項目3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2篇;出版著作、教材27部。
三、培養了大批身殘志堅的高素質優秀人才建院24年來共為社會培養了2000多名優秀殘疾畢業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殘疾人事業的骨幹。畢業生中多人被評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教師。有200多人在各級殘聯機構任主要職務,有7名聽障學生被評為“世界聾人美術家”。有多人被評為省市“文明大學生”、“十佳大學生”。視障學生楚洪波曾獲“全國五四獎學金”,是全國唯一獲得“優秀學生幹部”的殘疾大學生。視障學生王結、何川,聽障學生洪澤等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張卓還參加殘奧會和世博會的第一個節目的演出。美術專業殘疾大學生的100餘件作品曾在美國華盛頓、紐約、費城等地巡展,他們還被破例被安排在聯合國總部大廳現場作畫,受到國際友人的廣泛讚譽。近幾年學院學生在殘疾人體育、文藝、科技、創業等一系列競賽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國家、吉林省和學校爭得很多榮譽。聽障大學生的舞蹈《綠野》、小品《生命誓言》在第一、二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均取得一等獎。視障學生王超曾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聽障學生殷士靜榮獲“第六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視障學生連續榮獲第四屆和第五屆“挑戰杯”吉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視障學生在第三屆全國盲人歌手及器樂獨奏決賽中一舉囊括了美聲唱法的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民族唱法的一、二、三等獎,通俗唱法的優秀獎。由特教學院聾人女子籃球隊代表長春大學女籃參加吉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高校組)女籃比賽。與省內各高校健全學生同場競技,她們不畏強手,奮勇拼搏,勇摘亞軍。男子盲人門球隊代表吉林省隊奮力闖進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決賽。
四、堅持特事特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特殊教育成本高於普通教育,學校始終堅持特事特辦原則,在制訂事業發展規劃、專任教師及輔導員編製、職稱評聘、經費投入、資源配置等方面向特教學院傾斜。吉林省政府給予了特殊政策和支持。1991年始,為該校特教學院教師設立了特教津貼。2006年始,按我省普通高校健全學生標準的三倍劃撥該校特教經費。建院24年來,經中國殘聯、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殘聯大力支持,國內外慈善捐助和學校自籌資金,建成了全國唯一的高校盲文圖書館,引進了先進的聾人教學支持系統,建立了先進的專業實驗室,完善了校園的無障礙設施,特教學院已成為該校辦學條件最好的學院。
五、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殘疾學生就業完善就業服務,促進殘疾學生就業
(一)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服務。一是建立了信息化就業服務平台,以服務促就業。二是開設就業指導課,使學生了解就業形勢、掌握求職技巧。三是堅持就業與自主創業相結合,加強自主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四是發揮典型示範作用,每年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作報告。五是每年劃撥專項經費,舉辦針對視障學生、聽障學生的專場就業洽談會。
(二)努力實現集中就業和高層次就業,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市場一是依託和發揮各級殘聯組織的優勢,與吉林省、長春市殘聯等部門聯合召開就業洽談會,有效促進了殘疾大學生就業。二是抓住國家大力扶持殘疾人就業的機遇,引入或聯合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努力把長春打造成中國最大的殘疾人大學生暨殘疾人就業基地。三是學校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0餘家殘疾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已接納畢業生近400人。近幾年,已有多家用人單位接收畢業生20名以上。四是抓住我國特殊教育加快發展的有利契機,輸送300多名聾人畢業生教師。社會影響與國際交流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自建院以來,己先後接待了包括泰國公主詩琳通、韓國前總理姜英勛和日本、瑞典駐華大使在內的加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官員、王室成員、駐華使節、友好人士、海外華僑和台灣同胞的參觀訪問,學院的發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孫子奇納·白求恩來校時興奮得與殘疾學生同台舞蹈,盛讚“真了不起”。美國國際基督教交流會主任格萊·格特先生參觀學校后,認為"是個奇迹",回國后在《國際時事周刊》上撰文,提出在特教方面要"面對來自中國長春的挑戰"。2000年,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理查德教授、馬丁教授帶領二十多人的聾教訪華團、德國漢堡大學特教學術訪華團先後來校參觀考察,探討在殘疾人教育方面建立合作關係。
未來的設想與規劃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任重而道遠,我們充滿期待。為適應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需要,積極構建融殘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學科及師資培訓、殘疾人成人教育、高等特殊教育研究、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殘疾人康復訓練、殘疾人用品用具研發為一體的現代特殊教育與研究平台。改善辦學條件,打造高等特殊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繼續保持在全國高等特殊教育領域的“龍頭”地位。按照“殘健融合、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環境幽雅、方便舒適”的建設原則和標準。擬申請國家投資建設項目。滿足1500人的辦學需求,擬規劃立項建設一棟26000平方米的教學樓、一棟140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項目建成后,特教學院總建築面積將達到4.5萬平方米,使學院的教學科研設施、室內外無障礙設施、功能完善配套程度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招生髮展


2013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美術類高考招生簡章
一、學院簡介
1987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創辦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這是我國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學院。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開創了我國視障、聽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經過25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界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基地和社會服務基地。
學院現設有針灸推拿學、音樂表演、繪畫、視覺傳達設計、動畫5個高等特殊教育本科專業,特殊教育、英語、漢語言文學3個高等全納教育輔修專業, 1個特殊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現有專任教師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占教師總數的75%。學院榮獲“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單位”稱號,被中國殘聯確定為“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學院學生辦公室主任劉海涵等三名教師獲得全國特殊教育園丁獎。
學院現有在校生958人,其中殘疾學生804人。為提高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院打破傳統封閉的特殊教育模式,堅持走殘健融合的辦學道路,做到教育對象特殊,但教育環境、教育過程、學生成長經歷不特殊。在現有的6個高等特殊教育專業中,音樂表演、特殊教育專業是完全融合的教育專業,其它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輔修第二專業的形式接受融合培養。在融合的校園環境下,殘健學生互幫互助,共享人文環境和教育資源。實踐證明,殘健融合模式培養出的學生適應工作崗位快,融入社會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
學院學生的文藝作品連續獲得第一、二、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2010年視障學生在第三屆全國盲人歌手及器樂獨奏大賽中一舉囊括了美聲組的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民族組的一、二、三等獎,通俗組的優秀獎。學生科技作品連續榮獲第五屆、第六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連續榮獲第四屆、第五屆“挑戰杯”吉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學生在冰雪項目上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冬季聾奧會等國際賽事,在盲人門球、聾人籃球等項目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2年我院視障學生周國華在倫敦殘奧會上打破世界紀錄並獲得金牌。
25年來,學院共培養了2267名高等特殊教育畢業生。他們中有全國政協委員、社會活動家、公務員以及各級殘聯及殘疾人協會負責人;有藝術家、企業家、醫生和教師;有多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教師等;多名學生在校期間被評為“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文明大學生”、“十佳大學生”;有30餘人赴美國、英國等國攻讀碩士學位;有7名聽障學生被評為世界聾人美術家。畢業生洪澤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曾與她親切交談。美術專業學生的100餘件作品曾在華盛頓、紐約、費城等地巡展,部分學生還被安排在聯合國總部大廳現場作畫,受到國際友人的廣泛讚譽。
學院建有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吉林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省級科技創新中心——吉林省殘疾人康復設備及技術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視障高等教育資源中心和國際聾人遠程教育網路系統。
近年來,學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聾人美術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針灸推拿學專業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師資遠程培訓計劃專業。
2010年,學院承辦了西藏視障人推拿培訓班,2011年承辦了澳門與內地特殊藝術師資和特殊藝術人才兩個培訓班,2012年承辦了長春市殘疾人專職委員和手語兩個培訓班,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
學院已先後接待了包括泰國公主詩琳通、韓國前總理姜英勛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與國際組織官員、王室成員、駐華使節、友好人士、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參觀訪問,他們對特教學院所取得的成就讚嘆不已。學院師生應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國際組織的邀請多次出訪。學院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高等教育院校、國際教育研究機構等建立起了長期友好協作關係,並開展了務實的合作。
面向未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秉承“誠信至善,知行合一”的校訓,銳意進取,求實創新,致力於中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努力構築殘健共融的平台,為中國殘疾人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二、專業簡介
※ 該校聾人美術類專業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藝術學門類,本科,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招聽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造型藝術的基本規律、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進行獨立藝術創作、藝術實踐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藝術學。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構成藝術、室內外設計、招貼設計、飾品設計、展示設計、民間藝術、包裝設計、電腦平面設計軟體、電腦三維設計軟體等。
就業方向:面向殘疾人的各級組織、機構,各類特殊學校,視覺傳達設計、廣告宣傳、服裝設計等單位。
(二)繪畫(油畫方向)專業
藝術學門類,本科,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招聽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繪畫(油畫)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繪畫的各種技法,能夠從事繪畫藝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藝術學。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油畫肖像、油畫人體、油畫創作等。
就業方向:面向殘疾人的各級組織、機構,各類特殊學校和社會各界需要繪畫、廣告宣傳的部門和單位。
(三)繪畫(國畫方向)專業
藝術學門類,本科,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招聽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繪畫(國畫)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繪畫的各種技法,能夠從事繪畫藝術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藝術學。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視、中國畫(工筆、意筆)臨摹、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寫生等。
就業方向:面向殘疾人的各級組織、機構,各類特殊學校和社會各界需要繪畫、廣告宣傳的部門和單位。
(四)動畫專業
藝術學門類,本科,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招聽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影視動畫專業知識及技能,熟練掌握卡通漫畫創作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藝術學。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速寫、動畫基礎、動畫背景製作、漫畫創作、電腦動畫、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設計、動作設計原畫創作、短片創作等。
就業方向:面向動畫創作、漫畫設計、廣告美術、網頁設計、動畫公司等部門。
※ 該校針灸推拿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五)針灸推拿學專業
醫學門類,本科,學制五年,授予醫學學士學位(招視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醫推拿醫學理論、實踐及其他相關知識和能力,有良好醫德醫風,能夠從事針灸推拿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中醫學、針灸推拿學。
主要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基礎、經絡學、腧穴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學、推拿學基礎、推拿學手法、推拿治療學、小兒推拿學、保健推拿學等。
就業方向:面向殘疾人的各級組織機構、特殊教育學校、各類醫療康復機構與按摩院等。
※ 該校音樂表演專業為完全融合教育專業
(六)音樂表演專業
藝術學門類,本科,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招視障考生)。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紮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演奏、演唱藝術技能,能在學校、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從事音樂表演及教學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藝術學。
主要課程:表演、基本樂理、和聲學、視唱練耳、中外音樂史、曲式與作品分析、鋼琴即興伴奏、民族民間音樂等。
就業方向:能在專業文藝團體從事音樂表演工作,能在學校、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三、招生計劃及考試科目
2013年計劃招生198人,該校實行單獨考試,各專業招生計劃與考試科目見下表:
專業學制層次計劃招生對象考試科目學費(元/年)報名費(元)備註
視覺傳達設計四年本科70人聽力障礙語文、數學、英語。素描(人物頭像寫生)、色彩(水粉、靜物寫生)。54002001.考生只能報考一個專業(方向),不能兼報。2.考試範圍詳見考試大綱。
繪畫( 國畫方向)四年本科16人聽力障礙
繪畫( 油畫方向)四年本科16人聽力障礙
動畫四年本科30人聽力障礙
針灸推拿學五年本科60人視力障礙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解剖學( 生物)。4600
音樂表演四年本科6人視力障礙語文、數學、英語、基本樂理、聽音、演唱或演奏。6200
註:音樂表演專業器樂方向只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薩克斯、小號、圓號、長號、大號、嗩吶、二胡、揚琴、鋼琴、手風琴和鋼琴調律考生;聲樂方向只招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四、報考條件、時間及辦法
1.報考條件:
具有高級中等教育畢業或同等學歷,年齡17周歲(1996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夠自理的殘疾青年。
2.高考報名:
考生必須在各省(區、市)規定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招生辦辦理2013年高考報名手續,並索取14位高考考生號,否則該校無法辦理錄取手續。
3.報名時間及辦法:
報名時間為2012年12月1日—10日。考生可來該校招生辦現場報名,還可以通過郵局將報名費的匯款憑證(或匯款單複印件)和報名材料郵寄到該校招生辦。請教師、家長在匯款單上寫明報考考生的姓名(同時報名多人的,請另附一頁紙列出報考考生姓名)。
4.報名要求的材料:
(1)考生在長春大學招生信息網上下載、列印報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並準確填寫。報考針灸推拿學、音樂表演專業的考生,該校採用盲文(老盲文)或漢文兩種方式答卷,請視障考生務必在報名表中註明採用何種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張,照片背面必須簽名。
(3)畢業證書複印件(或應屆畢業生證明),殘疾證複印件,體檢表(由縣級及以上醫院體檢,其中肝功和胸透為必須檢查的項目)各一份。以上材料可以通過郵局寄至該校招生辦;報名表(表四)在面試時統一交給面試教師。
5.報考美術類專業的考生自備畫具、畫板、顏料等考試用具,考試用紙由該校提供。
6.新生入學后將按規定統一進行入學資格複查,屆時考生必須提供身份證原件、高中(或中專、職高)畢業證書原件、殘疾證原件,一經發現報名弄虛作假,即取消其入學資格。
五、錄取原則
1.針灸推拿學專業:按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繪畫(國畫、油畫)專業、動畫專業、音樂表演專業:先確定文化課最低控制線,然後按專業課成績從高到低錄取。
2.如果考生文化課成績相同,則按單科順序及分數從高到底錄取,單科順序為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解剖學(生物);如果專業課成績相同,則按專業課順序及分數從高到低錄取,美術各專業專業課順序為素描、色彩,音樂表演專業專業課順序為演唱或演奏、聽音、基本樂理。
3.對報考藝術類各專業專業課成績第一名的考生,可在文化課最低控制線下20分以內參加錄取,且只能享受一次最高加分。
4.錄取成績公布后,請擬錄取考生下載報到確認單,並務必在7個工作日內傳真至我辦。
六、考試時間及地點
面試及考試時間待定,考試地點為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具體考試時間安排詳見准考證,如有特殊情況另行通知。

所獲榮譽


2019年12月,獲得“2015-2018年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