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毛埠村
山東濟南萊城區牛泉鎮下轄村
目錄
據古石碑記載,畢毛埠村明末清初屬毛埠保,管轄小庄及魯西等周圍地區。民國初年屬第十區(魯西區)。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畢毛埠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畢毛埠屬萊蕪縣聖井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5年復稱聖井區。1958年聖井區為牛泉、聖井兩個鄉,畢毛埠屬牛泉鄉,同年鄉改人民公社,第二年聖井併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改為牛泉鎮,畢毛埠隸屬牛泉鎮至今。
畢毛埠村已建村500多年,現村莊有畢、王、陳、高、馮、寧、張、楊、馬、亓、邱、盧、董、郭、孟、孫、吳、谷、劉、吳、呂21姓,以畢、王、陳、高人口居多,族姓之間不分眾寡,世代和睦相處。
畢毛埠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本村高孟政(1908-1970)1937年參加革命,1938至1940在泰萊新支隊任大隊長,1940年隱蔽在畢毛埠煤礦搞革命活動,后被叛徒告密,被泰安崅峪方長瑞逮捕,並送給日本人。後來在高孟賢營救下,出獄歸隊,繼續革命,任團供給處處長,後任內蒙東勝分區後勤部長至逝世。
1983年改革春風吹及畢毛埠,一時兔毛生意興隆,成為山東境內兔毛集散地。1988年在村委馮友良、王振義的領導下,村民齊心協力搞水利,在村北打了兩眼井北水南調,使村南旱地變水澆地。次年又在艾柏山東北打了眼深井,供給山上山下用水,使多年的不毛之地艾柏山綠村成蔭。特別是2001年大旱之際,村支書畢於金又帶領村民打了7眼機井,全部解決了土地用水問題。
在畢毛埠村東北部濱臨汶河之邊,有條小溪名為“青羊耩”。傳說有一對神羊,是青梅竹馬,經常住在汶河之濱,晚上出來覓食,白天隱藏起來休息。南方有一盜寶者,聽此言語,日夜守衛此處,有一夜他用妙計逮走了一隻,另一隻逃跑。後來另一隻來找同伴,卻早已銷聲匿跡,一氣之下,這隻青羊急得耩出一條小溪,從此不見此羊,後人把這條小溪稱為“青羊耩”,現小溪已乾涸。
奶奶廟住於村中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房屋四梁八柱,民國初年曾在此當過學堂。秀才畢文彪,立碑並為碑題詞:“匾作黑板門當床,白音大殿作課堂。”畢會雲書寫。后因“文革”1967年秋被砸壞,現已拆除,建為民房。每年正月十九起廟會,四鄰八鄉人趕來,燒香叩頭,香煙裊裊,人聲沸騰。各種交易品琳琅滿目,繁榮了當地經濟。此廟遺跡還在。
明末清初本村為防止外來盜寇騷擾,在村邊建起了圍牆從東到西上千米,並各有特色。圍牆是“摺尺形”,每個角為90°,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寨”。現在的遺跡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