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ity fair
康得納斯出版公司出版報刊
名利場雜誌美國1913年創刊 www.vanityfair.com,《Vanity Fair(名利場)》是美國著名生活雜誌,主要宣揚當代文化的刊物。內容包括政治、名人、圖書、幽默、新聞、藝術和攝影。依然出色地扮演著“從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華貴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讓人佩服的是,它在國家雜誌評獎中在最佳雜誌、攝影、專欄、隨筆和評論上均獲提名。
《名利場》(Vanity Fair),美國老牌生活雜誌,報道對象多是上流人物、演藝明星、時尚先鋒,其攝影力量在美國主流期刊中數一數二,較有名的有女攝影師安妮·萊伯維茨(Annie Leibovitz)以及馬克·塞利格(Mark Seliger)、蒂姆·沃克(Tim Walker)等。1935年後因為大蕭條導致銷量大幅下降而停刊,1981年復刊后常刊出當紅明星的照片寫真,報道明星私生活,同時刊登新聞、評論、隨筆等有一定深度的內容。
名利場是美國著名時尚雜誌,由康得納斯出版公司出版。報道內容多為明星私生活,同時其新聞、評論、隨筆等內容也具有一定深度,頗受高收入人群和普通民眾歡迎。
名利場扮演著“從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華貴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讓人佩服的是,它在國家雜誌評獎中在最佳雜誌、攝影、專欄、隨筆和評論上均獲提名。這種浮於華麗世界中卻紮實經營雜誌本體的內容建設的用心值得稱頌。
《名利場》是美國著名生活雜誌,主要宣揚當代文化的刊物。內容包括政治、名人、圖書、幽默、新聞、藝術和攝影。
《VANITY FAIR》
1913年,已經成功經營了包括《時尚》在內的多種出版物的著名出版商康德·納斯特又購進了兩種新雜誌———《服裝》和《名利場》。憑著一個精明商人的直覺,康德將兩個雜誌合二為一,並將新雜誌定名為《名利場》———“一份以報道上流社會生活方式、品味、宴會話題、藝術、體育、幽默等為內容的雜誌。”對於近一個世紀后的《名利場》讀者來說,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如今,《名利場》已經成為公認的美國最重要的雜誌之一。它是造星工廠,是華府政客的讀本,也是追名逐利的芸芸眾生看世界的一個窗口。
《名利場》是如何成長為今日美國時尚雜誌先鋒的呢﹖爵士時代的浮華世界《名利場》創刊之時,美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經濟發展迅速,整個社會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然而,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由於歷史短暫,美國的獨特文化傳統尚在形成之中。富裕起來的美國人渴望了解世界,渴望成為優雅的,有教養的人。他們嚮往歐洲的文化傳統,以能到歐洲遊歷為榮。但親自遠涉重洋去開眼界、見世面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只有通過閱讀書籍、報紙和雜誌來了解世界。康德·納斯特正是把握了美國大眾的這一心理,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名利場》雜誌。在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名利場》都是引領時尚的先鋒。它向讀者們介紹藝術、文學等領域的鮮為人知的進步運動,記錄並推動了前衛藝術的發展,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1929年,美國股市狂崩,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一無所有,曾經一度繁華奢糜的生活突然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當成千上萬的人步入失業者的行列時,《名利場》也進入了舉步維艱的歲月。1936年,《名利場》宣布停刊。這個一度風光無限的雜誌在經營了22年之後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8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則為《名利場》的再生創造了條件。對於一個以時尚為主的雜誌來說,這種條件甚至比《名利場》初創時期的條件更加成熟,但也更具挑戰性。1983年,美國傳媒巨頭士毅·紐豪斯收購康德·納斯特集團。雄心勃勃的紐豪斯決定將《名利場》復刊。雖然《名利場》曾經站在時代的浪尖,但今非昔日,要想使《名利場》重現昔日風采,除了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外,還要有能扭轉乾坤的雜誌核心人物———主編。在斥資上千萬美元,但市場反應不佳的情況下,紐豪斯將目光投向海外,重金請來了英國的傳奇編輯蒂娜·布朗做《名利場》的掌門人。1984年,蒂娜接掌《名利場》總編大權的時候,《名利場》的發行量只有25萬份,廣告量不足12頁。蒂娜從雜誌管理、編輯方針、雜誌內容和包裝等各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短短的時間內,她就解僱了一批不勝任的“前朝老臣”,並精心挑選組織了一個強大的人事陣容。對於雜誌本身,經過仔細深入的研究調查,蒂娜給《名利場》開出了一劑藥方:名人效應+引人入勝的報道+新聞敏感性=金錢。為了獲得高質量的文字報道,蒂娜用優厚的稿酬網羅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其中一些作家的薪酬合同甚至高達六位數。不過蒂娜堅信:沒有一流的稿件就沒有一流的雜誌。事實證明蒂娜是對的。1984年,《名利場》的一篇深度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期刊界大獎“國家期刊獎”,《名利場》立時成為傳媒矚目的焦點,並躋身一流雜誌的行列。蒂娜的新聞觸角更是深入到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絕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尤其是有關名人的新聞。1985年6月號的《名利場》刊出里根夫婦相擁跳狐步舞的封面故事,頭條標題為《里根隨爵士起舞》。該刊一經出版立刻引起轟動,在報攤上的炙手可熱。《名利場》隨即聲名鵲起,成為紐約社交界最熱門的雜誌。從1984年到1992年的8年間,《名利場》先後四次獲得美國“國家期刊獎”,兩次被評為美國“最暢銷雜誌”。有評論者認為,《名利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於其記錄的浮華生活和娛樂姿態把握了80年代美國的時代精神。
1991年,《紐約觀察家》雜誌力邀卡特出任主編。《名利場》也由此步入了發展的全盛時期。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卡特就將這份死氣沉沉雜誌變為反映曼哈頓職場白領百態人生的趣味刊物。也許正是卡特的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編輯本領打動了紐豪斯,他的目標就是要讓《名利場》不但有忠實的讀者群,更要有廣泛的影響力,成為“當前文化的主流雜誌”。接手《名利場》后,卡特保持了雜誌原有的風格,並努力將其完善,盡量做到圖片、文字到設計都是最好的。在內容上,《名利場》以報道名人私生活為主,但並不局限於好萊塢的艷事秘聞,它也關注社會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例如,“9·11”恐怖襲擊發生后,《名利場》立刻派作家到襲擊現場進行採訪,並跟蹤事件進程,寫出的“9·11”紀實報道成為雜誌的一大賣點。這樣一本混合了時尚、政治、名人、金錢和社會新聞的雜誌不但普通人愛讀,社會名流和知識分子也愛讀。而廣告商更是看中了《名利場》的讀者群:平均年齡37歲,平均年收入5.8萬美元,70%上受過大學教育。這樣的讀者群正是廣告商心目中理想的消費者對象。卡特經營下的《名利場》不但發行量繼續增加,而且廣告投放量也增加了60%,達到了每年近1900頁,收入超過1億美元。
通過卡特10年的經營,《名利場》無論是在聲望、影響、地位,還是帶給出版商的利潤方面都比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近兩年美國經濟不景氣,但《名利場》依然是紐豪斯媒體集團中最賺錢的雜誌之一,也依然是傳媒、娛樂和政界追名逐利的舞台和普通大眾欣賞名利中人華麗人生的看台。
2009年9月《名利場》雜誌收集了10年來該雜誌拍攝的最具價值的華麗女人像,中國影星章子怡位列其中,這些女人像的主角不是電影明星,便是超模,而背後的攝影師和造型師也就相應地成了《名利場》10年來最具價值的攝影師和造型師。這些人像的拍攝一方面歸功於攝影師和造型師,另一方面也服從人像主角的內心,比如說巴西名模吉塞勒·邦辰赤裸著身體騎在一匹白馬上,這也是她本人樂意接受的事情。
巴西名模吉塞勒·邦辰:攝影師Walter Chin2000年拍於紐約,造型:Tina Skouras
2001年度的“全世界最性感女子”詹妮弗·迦納:攝影師Herb Ritts2003年拍攝於馬利布,造型:L’Wren Scott
法國影星、“邦女郎”伊娃·格林:攝影師 Patrick Demarchelier 2007年11月拍於倫敦的新光影城,造型:Michael Roberts
好萊塢新一代性感偶像傑西卡·貝爾:攝影師Norman Jean Roy2006年9月拍於貝弗利山莊。造型: Deda Coben
捷克超模卡洛利娜·庫爾科娃: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2001年8月拍攝於紐約,造型:Patti Wilson
美國女星安妮特·貝南:攝影師 Brigitte Lacombe 2006年拍於位於西好萊塢的洛麗泰·楊故居,造型:Amy Hall Browne
美國女星凱麗·拉塞爾:攝影師Wayne Maser2001年5月拍攝於紐約,造型:Daniela Paudice
美國女星塞爾瑪·布萊爾:曾獲得攝影學美學學士,攝影師Norman Jean Roy2008年10月拍於近洛杉磯的薩爾瓦多幻影干湖床,造型: Jessica Diehl
美國女星詹瑞·瓊斯:名字“一月”來自七十年代暢銷愛情小說《一次並不夠》里的角色。攝影師Patrick Demarchelier2009年2月拍攝於洛杉磯,造型:Jessica Diehl
美國女影星安妮·海瑟薇:攝影師Mark Seliger2004拍攝於洛杉磯,造型:Janine Israel
美國偶像新玉女琳賽·洛翰:攝影師Mark Seliger2004年6月拍攝於馬裡布,造型:Janine Israel
美國實力影星斯嘉麗·約翰森:攝影師Annie Leibovitz 2005年8月拍攝於加利福尼亞州大蘇爾的菲佛沙灘,造型:Lori Goldstein
帕梅拉安德森與馬庫斯森根貝格:攝影師Herb Ritts 2001年3月拍攝於馬裡布,造型:L’Wren Scott
義大利女星艾米·亞當斯。拍攝於2007年比佛利山莊。
烏克蘭超模奧爾加·庫瑞蘭柯:攝影師 Michael Roberts 2008年4月拍攝於巴黎的莫里斯酒店,造型: Jessica Diehl
英國氣質女演員蕾切爾·薇姿:攝影師Tom Munro2005年9月拍攝於紐約市,造型: Victoria Bartlett
章子怡:2007年10月拍攝,造型:Jessica Die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