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是1917年劉師培在北京大學國文門講授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論述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家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嚴辨“文”、“筆”二體之別,為聲偶之文爭正統。劉師培率先肯定魏晉玄學“擷佛老之精華,棄儒家之糟粕”,“不可謂非哲學大昌之時代”,給予魏晉文學充分的重現。這本著述作為課堂講義,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國文門文學史教學思想的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

概述


劉師培(1884—1919)三十四歲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論述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家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嚴辨“文”、“筆”二體之別,為聲偶之文爭正統。作者認為,“非偶詞儷語,弗足言文”,那些據事直書弗尚藻彩的散體之作,不能稱“文”,而只能稱作“筆”。
有《學文四忌》。第一,文章最忌奇僻。所謂務求高古,反失本色。第二忌駁雜。所謂無所專主,必致駁雜。第三忌浮泛。所謂語不離宗,馳騁無害,文溢於意,浮泛斯成。第四忌繁冗。所謂須能斂繁就簡,以少傳多。例如《漢書》字句,尤較《史記》精鍊,凡《史記》中有可省者,《漢書》並為刪削。故知斂繁就簡之術,非皆下筆自成,實由錘鍊而成。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又有《論謀篇之術》。蓋文章構成,須曆命意、謀篇、用筆、選詞、鍊句五級。必先樹意以定篇,始可安章而宅句。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
又有《論各家文章與經子之關係》。欲撢各家文學之淵源,須推本於經。例如《漢書》就其文論,氣厚而濃密,淵茂而含蘊,字裏行間饒有餘味,純系儒家風格。
又有《潔與整》。《論語》所謂修飾潤色,《老子》所謂損之又損,按諸為文,亦莫不然也。總之,臨文之際,對於字句務求雅馴,汰繁冗,屏浮詞。由茲致力,庶可句勁文潔,篇章整齊矣。
劉師培《甲辰年自述詩》有曰:看鏡悲秋鬢漸華,年來萬事等摶沙。飛騰無術儒冠誤,寂寞青溪處士家。
又曰:四海風塵虜騎喧,遺民避世有桃源。青門瓜事垂垂老,斜日江天獨閉門。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別號左庵。儀征人,居揚州。少通儒學。19歲參加南京府試,中第13名經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參加會試落第,在上海結識章太炎、蔡元培、陳獨秀等人,接受革命思想,贊成光復,改名光漢。從此,從事革命完全活動多年,發表許多有影響的文章、論著及學術著作。三十一年秋,由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次年轉入同盟會。后與章太炎等因思想分歧而反目,並投靠清廷兩江總督端方。民國初年,為袁世凱效力,任公府咨議、參政院參政、上大夫,曾參與發起成立“籌安會”,為袁復辟帝制鼓吹。洪憲帝制破產後,流落天津,貧病交加。民國6年,受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漢魏六朝文學,編寫《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受到學術界好評。還與北京大學創辦《國故月刊》,任主編,以“保存國故”與宣傳新文學的《新青年》相抗衡。民國8年病逝北京。
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駢文。並受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思想影響,提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系列新觀點。主張以字音推求字義,用古語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語,通過古文字的結構探究中國“人群進化”之軌跡。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話文。一生著作甚豐,後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書》,凡74種,有“著作等身”之譽。

目錄


第一課 概論
第二課 文學辨體
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
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附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弁言
一 緒論
二 各家總論
三 學文四忌
四 論謀篇之術
五 論文章之轉折與貫串
六 論文章之音節
七 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八 《史》、《漢》之句讀
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
十 論各家文章與經子之關係
十一 論文學有主觀客觀之別
十二 神似與形似
十三 文質與顯晦
十四 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
十五 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
十六 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囿
十七 論各家文章 之得失應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
十八 潔與整
十九 論詞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
二十 輕滑與蹇澀
二十一 論文章宜調稱
附錄
劉君申叔事略
甲辰年自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