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書偶記

1936年孫殿起所著工具書

《販書偶記》原名《見書偷閑錄》,一部主要收錄清代著作的目錄。為孫殿起編,1936年出版,1982年重印。主要收錄清代著作間及1911-1935年間的有關古代中國文化的著作,共約萬餘種。其特點在於,凡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者概不收錄,錄者必卷數不同的;非單刻本不錄,間有在叢書者,必系初刻的單行本或抽印本。

書籍介紹


一部主要收錄清代著作的目錄。近人孫殿起編。孫殿起(1894~1958)字耀卿,別字貿翁,河北冀縣人。在北京琉璃廠開設通學齋書店,長期經營古舊書籍收售業務,曾編《琉璃廠小志》。他根據多年經手及見知古舊書籍,詳記各書書名、著者及版刻事項,積萬餘條,並略考各書傳授情況和內容差異,撰成《販書偶記》20卷。1936年印行,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附索引,1982年重印時又增加了雷夢水的正誤和補遺。1958年,孫殿起還曾將所積材料1萬餘條交雷夢水整理成《販書偶記續編》。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販書偶記》及《續編》主要收錄清代以來在《四庫全書》和各種叢書中未收錄的單印本、稿本、抄本、校本等,偶爾收錄1911~1935年間的有關古代文化的著作。兩書還收錄了一般書目所不收的禁毀書、明清白話小說和戲曲書。兩書均按四部分類法分類,只對小類作了調整和補充。各書在書名、卷數、作者之後為註釋,或簡述作者經歷,或附記作者其他著作名稱,或辨明版刻特點、書名異同,或指出各篇(集)的內容,有時還對《四庫總目》作補充著錄,凡作者未見之書均加以說明。這一目錄已成為查找清代作家作品及圖書版刻情況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作者介紹


孫殿起(公元1894年—1958年),現代版本目錄學家。字耀卿,別號貿翁,河北省冀縣人。少年時,聰穎好學,博學而強記。光緒34年(公元1908年)經友人薦至北京琉璃廠宏京堂書坊學徒,他如魚得水,深入學習掌握圖書版本目錄知識,勤於敬業,終日埋頭於古籍群書之間,視野擴大,學業長進,成為經營書業的行家。民國8年(公元1919年)他自己創建了通學齋書店,販書齋數十年,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由於他精識書籍版本,明辨優劣,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他販書數十年,養就一種良好的習慣,凡經他過眼和販過的書籍,均一一記錄其書名、卷數、作者姓名、籍貫、刻印時間、刊印廠肆、書之序、跋、校勘等資料,日積月累,並動手於民國23年(公元1934年)編纂成為《叢書目錄拾遺》12卷,兩年以後的民國25年(公元1936年)他又編纂了《販書偶記》20卷,文是清代以來的圖書總目,相當於《四庫全書》的續編,所以書目是《四庫全書總目》不曾收入的,即使收入,在卷數、版本方面也有所不同的。書中所錄,絕大部分是清代的著述,也有一些是辛亥革命以後至抗日戰爭以前(公元1935年)的著述。
這是一項大工程,就是由專業圖書收藏機構來整理,也需要費時費力,由他一個人編纂成書,可見其對弘揚中華文明、為研究者和學子提供方便,作出了多麼大的貢獻!
《販書偶記》由通學齋書店出版發行以後,風靡全國,版本部門、圖書機構、出版機構、文化教育部門、研究學者和專家爭相購買,編史修整單位更是視若珍寶,影響之大,令人起敬!
著名學者倫哲如寫序贊道:“君博賢而強記。其博賢也,能詳人所略。他人研究者,宋元版耳,君於版本外,尤留意近代漢宋之淵源。詩古文辭之流別,了晰於胸,隨一書,即能別其優劣。其強記也,始舉一事證之。君曾窺我架上書,凡某類缺某種、某卷,某卷缺某頁,默志之,一一為余覓補氣爽,君最勤析辨異,恆至午夜,餓忘食,倦忘息。君心最細,每校書,一點一畫不肯忽。”
孫殿起不僅長於目錄學,對廠肆掌故,各省竹枝詞及茶煙方面均有研究。著有:《清代禁書知見錄》、《琉璃廠小志》、《台灣風土雜詠》、《慈仁寺志》、《煙草稿》、《茶譜》、《各省竹枝辭彙編》等。
孫殿起辛勞一生,對社會奉獻甚多。於1958年辭世,享年64歲。他的事業由其得力門生、也是他的外甥繼續經營和發展。

流傳過程


民國時期,孫殿起先生利用經營古籍之便編成《販書偶記》及《販書偶記續編》。學術界普遍認為《販書偶記》及《續編》是一部反映清代著述的總目,其作用相當於《四庫全書總目》的補編。在《販書偶記》及《續編》中,孫先生對所經手書冊的書名、卷數、作者的姓名、籍貫、刻版的年代等都做了詳細地記錄,對於卷數和版刻有異同者、作者姓氏有待考訂者、書籍內容需要說明者,也偶有備註。近讀《販書偶記》“子部·釋家類·一切經音義二十六卷”孫先生所作備註,對其中的一些說法頗感疑惑。
《販書偶記》“子部·釋家類·一切經音義二十六卷”原文如下:
《一切經音義》二十六卷唐釋玄應撰舊抄本首冊之前.末冊之尾.俱鈐有文肅公四世孫文簡公孫十字朱印各一方.名宦鄉賢之後六字朱印各一方.此書與武進庄炘校刊本種類相同.惟卷數互異.每卷著作人名上端題唐大慈恩寺.他刊本無唐字.至於書中某字某某切.刊本切字皆作反.其餘異字甚多.內中匡玄諸字闕筆.大抵康熙間影宋抄本。
在這段文字中,孫殿起先生記錄了所收《一切經音義》的版本情況,最後認定“大抵康熙間影宋抄本”。在閱讀該條備註后,產生了兩個疑問:1.僅記“首冊之前、末冊之尾”鈐“文肅公四世孫文簡公孫”、“名宦鄉賢之後”兩方朱印。這究竟是何家之書?何人之印?2.僅憑“內中匡玄諸字闕筆”,就作出推斷“大抵康熙間影宋抄本”。抄寫時間可以憑藉避諱字闕筆,而“影宋”的依據何在?帶著這兩個疑問,調查了一些相關文獻,對這兩個問題作了初步考察,試辨析如下。
“文肅公四世孫文簡公孫”與“名宦鄉賢之後”,究竟為何人何家?
考清代謚“文肅”者有:文震孟、王安國、王念孫、沈葆禎、李殿圖、呂大器、范文程英廉、愛新覺羅·恩桂、許景澄陳大受、馮延福、銘安、蔣廷錫、蔣赫德、黎培敬、盧坤、盧萌溥。謚“文簡”者有:溫達、希福、金士松、章煦、陳元龍、王引之、王士禎、王士正、王念孫、吳襄、唐景崇、惲彥彬、黎培敬、魏廷珍。
在“文肅”、“文簡”這兩個謚號中同屬一家的有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三人。
據《清史稿·列傳九十一·王安國傳》:“(乾隆)二十二年春,卒,賜白金五百治喪,謚文肅。”《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王念孫傳》:“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王念孫無謚號。同卷《王引之傳》:“道光十四年,卒,謚文簡。”
龔自珍所撰《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公諱引之,姓王氏,江南高郵人。祖安國,禮部尚書,謚文肅。祖妣車氏徐氏。考念孫,四品卿銜,前分守永定河兵備道。妣吳氏。公乾隆六十年舉人,嘉慶四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累禮部尚書,改工部尚書,卒於位。賜謚文簡。”
又《高郵王氏六葉傳狀碑誌集·卷六·子蘭府君行狀》:“曾祖諱安國,康熙五十六年舉人,雍正二年會試第一,殿試一甲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吏部尚書。賜謚文肅,崇祀鄉賢祠。國史有傳。祖諱念孫,乾隆三十年恭逢高宗純皇帝巡幸江南,以大臣子迎,鑾獻頌冊,恩賜舉人。乾隆四十年,殿試二甲七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一等五名,改工部主事,歷官直隸永定河道。道光五年乙酉科舉,旨重宴鹿鳴,欽加四品銜,崇祀鄉賢祠,山東名宦祠。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誌》。考引之,乾隆六十年舉人,嘉慶四年殿試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工部尚書,賜謚文簡,國史有傳。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由上面三條,我們推斷“文肅公四世孫文簡公孫”當為王引之的孫輩中某人。究竟為何人,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又《禮部志稿·卷三十》即有“鄉賢名宦祠”的記載。《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八十二》“中祀·直省祀名宦鄉賢祠”:“順治初年,定直省府州縣,建名宦、鄉賢二祠於學宮內,每歲春秋釋奠於先師,同日以少牢祀名宦鄉賢。皆地方官主祭行禮。”
“名宦、鄉賢二祠”各有所指。“名宦祠”是指祭祀名宦之祠。清代直省各府州縣,凡仕於其土而有功德者,歿後由督撫會同學政,合詞具結,題准入祀其中,地方官歲以春秋致祭。“鄉賢祠”指奉祀本鄉已故賢士之祠也。清時直省各府州縣皆有鄉賢祠,凡本地德行著聞之紳士,歿後由有司題准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陳奐為王引之的孫子王恩晉撰寫的《高郵王孝子墓誌銘》,文中對王家祖先的地位作了簡單的介紹:“孝子姓王氏,諱恩晉,字仲蕃。世為高郵巨家,高、曾、祖皆成進士,列名臣,詳見國史傳與鄉賢名宦祠志中。”高郵王氏子孫自稱“名宦鄉賢之後”,切合當時禮制。
通過考察這兩方朱印,孫殿起所收的《一切經音義》二十六卷抄本當為高郵王氏家傳之書,經高郵王氏後人之手散出,民國時期被孫殿起收得,著錄進《販書偶記》中。詳細的流傳過程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