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鎮

安徽省定遠縣轄鎮

倉鎮,隸屬安徽省定遠縣,全名倉鎮,其前身為老牛倉老人倉。主產水稻春小麥,其中花生芝麻大豆等產量豐富,是個農業大鎮。

截至2020年11月1日,倉鎮常住人口為16466人。

人口民族


國土面積1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931.45公頃。轄19個行政村、2個街道居委會,分別是倉北村、北鄭村、龍塘村、新塘村、回民村農科村倉南村、梅塘村、倉東村、二郎村、尚觀村、觀錦村、觀寺村、馬場村、張巷村、高旺村、南何村、楊湖村、老尹村、倉鎮街道居委會、觀寺街道居委會。
2021年7月,根據定遠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倉鎮常住人口為16466人。

地理環境


倉鎮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區,位於定城東南15公里處,北與定城鎮交界,南和大橋鄉接壤,東與藕塘鎮朱馬村毗鄰,西和嚴橋鄉、張橋鎮高塘村隔河相望。
地質地貌
倉鎮地勢由北向南,兩邊地勢較低,馬鞍型,中間一條大崗,屬於丘陵地帶。全鎮的工程地質條件,以地勢較高的崗地、坡地為最好,平原地次之,淤積地最差,地基承載力一般為10—20噸/平方米。
氣候條件
倉鎮氣候條件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季風氣候顯著,雨量正常年景中等偏少,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4.8℃,全年日照時數2340小時,無霜期一般為210天,年平均降雨量944mm。
水文
倉鎮屬淮河流域,境內涉及池河、馬橋壩河兩大水系。
1、池河池河發源於定遠縣西北邊境鳳陽山南麓,大頂山的雙龍泉和東架山腳下的噴石泉為其東、西兩個源頭。流向始為西北—東南,行至縣南界的連江鎮轉為西南—東北向,池河在定遠縣境呈“U”字形。由本縣三和集出境后,經定遠鳳陽明光三縣(市)交界處的梅市,注入明光市女山湖,最後入淮河。縣境內全長130公里,流域面積2240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面積的77.5%。池河支流倉東河源於倉鎮小李庄東側一方塘,南流經倉東水庫,折向東南,過倉東集、陶湖庄入干,全長15公里。2、馬橋壩河總長度4.5千米,發源地是定遠縣城生活用水及上游集水,最後流入池河,主河道為南北走向,正常水位33.3米,年最高水位34.0米,最低水位32.1米,河底平均寬5米,河底高程30米,設計防洪標準50年

歷史沿革


倉鎮以駐地倉鎮命名。倉鎮系自然集鎮,原名“老人倉”。據傳說,原為明初重臣藍玉糧倉,差有老人看護,故名“老人倉”。解放前系定遠縣“八大鎮”之一,故又名“倉鎮”。這裡每月農曆一、六逢集,方圓百里群眾雲集,廣泛進行貿易。1949年6月設老人倉區,建國後設倉鎮鄉,1956年為倉鎮農業高級社,1958年倉鎮與倉南、張巷、觀寺等高級農業社合併成立倉鎮人民公社。1966年設名“紅鎮”,1971年恢復原名。1984年改稱倉鎮鄉。1992年撤區並鄉,觀寺鄉、南店鄉併入倉鎮鄉,設倉鎮。2001年12月,觀寺鄉併入倉鎮為現轄區域。轄6個行政村、2個街道居委會,分別是倉北村、倉南村、回民楊、二郎村、觀寺村、楊湖村、倉鎮街道居委會、觀寺街道居委會,214個村民組,7916戶,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回民聚居在回民村、倉鎮街道。全鎮現有人口325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80人。[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國土面積115.5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土地面積0.371公頃。
1、農用地9051.79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78.37%。其中耕地6931.45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60.01%,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38公頃,耕地中水田4727.29公頃,佔耕地面積的68.2%,旱地2204.16公頃,佔耕地面積
的31.8%。園地面積19.81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0.17%。林地面積35.65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0.31%。牧草地0.16公頃,水面2078.9
0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18.0%,其中河流水面面積83.92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4.04%,水庫水面面積811.17公頃,占水面面積的39.02%,坑塘水面面積1183.82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57.0%。
倉鎮
倉鎮
2、建設用地2505.84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21.70%。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108.96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9.60%;交通用地面積125.88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1.09%;水利設施用地258.97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2.24%。
3、未利用地1012.03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8.76%。其中荒草地面積是18.86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1.86%;田坎面積是941.57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93.04%;灘塗44.63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4.41%;其他用地是6.97公頃,占未利用地面積的0.69%。
定遠縣倉鎮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區,嚴重缺水易旱,大部分地區地表覆蓋較厚的粘性土或為滲透性差的裂隙岩層,僅有小面積碳酸鹽類岩層露出地表,絕大部分面積缺水,地下水總量僅有1.86億立方米。全鎮現有人飲深井45眼,倉鎮集鎮擁有日供水10噸自來水廠一座,全鎮群眾飲用水問題得到根本改觀。
境內有倉東、小李兩座國管中型水庫,觀錦、官塘兩座小(一)型水庫,倉北水庫、龍新水庫、大新塘、斜塘、鄭家壩、小羅水庫、瓮塘、草塘、倉西水庫等9座小(二)型水庫,各個村民組均有當家塘壩,全鎮共有水域面積2382.5公頃。所有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2133公頃,基本緩解了因缺水易旱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農副產品資源
1、植物資源
樹木類:主要是蘋果桃子柿子等。農作物:a、糧食有:水稻、小麥豆類、山圩、玉米等。b、油料有:花生、油菜等。c、經濟類作物:棉花。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41227噸,油料總產1819噸。
2、動物資源
家禽:雞、鴨、鵝等;家畜:豬、牛、羊、狗等;水產:魚類、蝦類。

旅遊


境內北有包公祠早廢,現尚有遺跡可尋,南有全國最大的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陵園內有174座墳塋,埋藏著抗戰時期犧牲的700多名新四軍官兵。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是滁州市愛國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已被定為全國紅色旅遊景點,年接待瞻仰觀光人士萬餘人次。

社會


全鎮擁有中學2所、中心小學2所、村級小學8所,有線電視站2座,中心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院1所,綜合集貿市場1座,電信公司1所、移動公司1所。截止2006年底全鎮程式控制電安裝6592戶,行動電話7031戶,有線電視集鎮普及率達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