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6條詞條名為張庄村的結果 展開
- 曲阜市石門山鎮張庄村
- 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鎮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郊區馬廠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二十里鋪街道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永安鎮張庄村
- 上海市松江區石湖盪鎮下轄村
- 老張庄
- 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鄉張庄村
- 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呂公堡鎮下轄村
- 安徽省臨泉縣黃嶺鎮張庄村
- 安徽宿州市蕭縣劉套鎮張庄村
- 江蘇省邳州市趙墩鎮張庄村
- 河北大名縣埝頭鄉下轄村
-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穰東鎮張庄村
- 山西省高平市南城街街道下轄村
- 山西省陽城縣白桑鄉下轄村
-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石河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小路口鎮下轄村
- 隸屬遼寧省調兵山市曉南鎮
- 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高里鎮下轄村
-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張庄鎮下轄村
- 河南省新野縣前高廟鄉張庄村
- 山西省古縣岳陽鎮下轄村
-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街道張庄村
-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伙鎮闞橋張庄
-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下轄村
- 湖北省老河口市李樓鎮下轄村
-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川底鄉下轄村
- 山東濟寧微山縣馬坡鎮張庄村
-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微子鎮下轄村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下轄村
-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下轄村
-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北義井鄉下轄村
- 安徽省濉溪縣鐵佛鎮張庄村
- 江蘇省灌南縣李集鄉張庄村
-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鮑店鎮下轄村
- 安徽省定遠縣西卅店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垓鎮下轄村
-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街道張庄村
-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北周庄鎮下轄村
- 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張庄村
- 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下轄村
-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下轄村
- 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
-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下轄村
- 河北省邱縣梁二庄鎮
- 河南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張庄村
- 山東省肥城市過村鎮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王官屯鎮下轄村
- 浙江省樂清市芙蓉鎮張庄村
-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上司鄉下轄村
- 山西省浮山縣張庄鄉下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拳鋪鎮下轄村
- 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下轄村
- 山東廣饒經濟開發區張庄村
-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徐集鎮下轄村
- 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鎮張庄村
-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北義城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下轄村
-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玉皇廟鎮張庄村
- 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馬坊鄉下轄村
- 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下轄村
- 河南省中牟縣雁鳴湖鎮下轄村
-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仙人鄉下轄村
-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雙城集張庄村
-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高顯鎮下轄村
-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牛庄鎮張庄村
- 安徽亳州市蒙城縣白楊林場張庄村
-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下馬峪鄉下轄村
-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馬橋鎮張庄村
- 山西省沁水縣龍港鎮下轄村
-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八於鄉張庄村
-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張庄村
- 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西洛鎮下轄村
-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沙灣鎮張庄村
-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壺泉鎮下轄村
- 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下轄村
- 河南省夏邑縣楊集鎮王莊大隊張庄村
- 河南省淅川縣厚坡鎮張庄村
-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巨樂鄉下轄村
- 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梁二庄鎮下轄村
- 山東省臨清市尚店鎮張庄村
- 安徽阜陽市潁上縣黃橋鎮下轄村
- 山西運城市臨猗縣下轄村
- 安徽省濉溪縣百善鎮下轄
- 河南省長垣縣武邱鄉下轄
- 山東省微山縣趙廟鎮下轄村
- 北京市延慶縣延慶鎮下轄村
-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鎮張庄村
-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新鎮鎮張庄村
- 河南省長垣縣孟崗鄉下轄村
- 甘肅省成縣黃渚鎮張庄村
- 安徽省淮北市百善鎮張庄村
-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鎮張庄村
- 山西運城市夏縣下轄村
張庄村
上海市松江區石湖盪鎮下轄村
張庄村隸屬於上海市松江區石湖盪鎮,位於石湖盪鎮東南約3.5公里,2006年末,全村有901戶,3067人。
張庄村位於石湖盪鎮東南約3.5公里,東臨姚涇河與永豐街道倉吉居委會為鄰,南依新中河與新中村為界,西瀕斜塘江與東夏、新姚村隔江相望,北枕滬杭鐵路與小崑山鎮的民華、陸家村接壤。村以張庄集鎮命名。有袁家埭、冷水灣、沈家埭、石家罅、新開河、港佬、潘家埭、北浜、王家埭、強家浜、網埭、張庄、廟浜等13個自然村23個村民小組組成。村的地形呈南小北大寶塔狀,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田面積234.73公頃,糧食常年單產8250公斤。2006年末,全村有901戶,3067人。境內有“同三A30”高速公路縱向穿越村的中部,閔塔路橫貫村的南部。
1949年5月,松江解放后,廢除民國時保甲制,建鄉、村政權組織。袁家、沈家和冷水灣等3個自然村建三友村;石家罅與新中村的金家自然村建丁石村,隸城西區興隆(后改新豐)鄉;新開河、港佬、廟浜等3個自然村建新廟村,潘家、王家、北浜和強家浜等4個自然村建強王村,網埭與張庄集鎮等建張南村,隸天昆區古浦鄉。11月,從古浦鄉分建張庄鄉,新廟、強王和張南村隸張庄鄉。
1953年4月,各自然村相繼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4年後,各互助組又相繼合併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三友村為三星初級社,石家罅自然村為景華初級社,張南村為民樂初級社,新廟村為開豐初級社,強王村為聯民初級社。1956年2月,三星與景華合併建星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民樂、開豐和聯民等3個初級社合併建民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12月,松江縣撤區並鄉,划天昆區南部建古松大鄉、星華、民豐2個高級社隸古松鄉。
1958年9月,古松鄉建先鋒人民社,初時採用軍隊編製。公社為團,下設營、連、排等單位,今張庄村被編為第四營,下設7個連21個排。12月,先鋒易名古松。
1959年3月,撤銷軍隊編製建生產大隊。第四營分設星華、民豐2個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1960年11月,從民豐大隊分部分生產隊建聯民大隊,其中:星華大隊轄東灣、西灣、袁家、沈家、石南、姚家、石家、新北、新南和港佬等10個生產隊,共有耕田104.75公頃,家庭373戶,人口1344人;民豐大隊轄網埭、南廟、張庄、盧家、金家場、廟浜等6個生產隊,共有耕田73.33公頃,家庭267戶、人口913人;聯民大隊轄潘家、王家、南埭、北埭、東浜、西浜等6個生產隊,共有耕田56.67公頃,家庭229戶,人口801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生產大隊行政機構改稱革命委員會,各生產隊設政治、生產和貧下中農協會三套班子。1970年1月,復原一套行政機構。
1978年3月,松江縣劃分公社,割城西公社西南部和古松公社東南部建塔匯公社,今張庄村原3個生產大隊隸塔匯公社。1981年,星華、民豐、聯民大隊易名為雙橋、張庄、新強大隊。
1984年4月,原3個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各生產隊為村民小組。
1998年7月,李塔匯鎮部分行政村撤併,撤雙橋、張庄、新強村建張庄村。
2001年1月,松江區部分鎮撤併,撤石湖盪、李塔匯鎮建石湖盪鎮,張庄村隸石湖盪鎮。
張庄村傳統農業以種植糧食為主,二麥、油菜、棉花或其他經濟作物等按農戶需要種植,一般很少出售。1956年,始種雙季稻。1959年,人民公社下達增加複種指數。1963年,基本實現稻(雙季)、麥、或油菜三熟制。1966年,大面積試種棉花,各生產隊按耕田面積的15%輪作。1981年,調整“糧經”種植比例,張庄村原3個大隊共增油菜面積900多畝,西、甜瓜200多畝,青小圓630多畝。雙季水稻逐步改為單季晚稻。1983年,種植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戶勞動力承包責任田,“聯產計酬”取消工分制。其他經濟作物減少。1989年,分田到戶承包,1994年,棉花停種,1999年,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個人與村簽協存檔。
張庄村工業始於1963年,原星華大隊率先創辦磚瓦廠和糧食飼料加工廠。1964年,創辦星華鐵業組。1968年後,原3個大隊先後創辦3個機電修配廠、星華五金廠、民豐紙袋加工廠,聯民拎包和呢絨廠,雙橋方塔毛巾、巾被和皮革廠,新強電器、紙品等廠。198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7.74萬元,創稅利11.5萬元。199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58.9萬元,稅利27.27萬元。1997年,企業產權改革時,大部分已停產和歇業。只有新強電器、雙橋巾被和上海松靈機械設備等廠改製為民營企業。
副業生產發展始於1954年,全村家庭有草包織機200多台套,年產草包約20多萬張。1968年,發展棒針手工編結,由大隊和生產隊選派專人管理和收發。
1963年,發展集體養殖,張庄村原3個大隊共創辦3個大隊中心場和21個生產隊養豬場。年均圈養母豬200多隻,肉豬2000多隻。1968年,生產大隊各辦肉雞養殖場。年出售肉雞3萬多羽。1982年,家庭養雞的興起,集體養雞停止轉長毛兔養殖。1984年,家庭長毛兔養殖的發展,集體轉為家庭養殖。農業生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集體養豬逐步停辦。
1979年,部分農宅翻建樓房,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翻建高峰,1994年,全村老式農宅基本全部翻建成2至3層樓房。根據抽樣調查,人均住房從原6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1980年,開始修建鄉村道路。1998年,撤併村時,先後修建砂石路15條,總長15.5公里,水泥路4條,總長2.2公里。2006年,有5條砂石路改成水泥路面總長2.1公里。
1991年,部分家庭裝接“程式控制”電話,至2000年,全村家庭電話基本普及。
1994年,鎮自來水廠遷址竣工供水,全村全部飲用自來水。
2001年,有線電視線路通到農村,有100多戶家庭率先收看有線電視,到2006年,全村約有50%的家庭收看有線電視。
醫療衛生事業始於1966年,原3個大隊有鄉村醫生8個(俗稱赤腳醫生),各設衛生室。撤併村後設標準衛生室1個,全村歷年參加衛生保健率均在95%以上。老年活動室創建於1986年,后逐漸完善,全村共有3個,其中1個為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為全村老年人提供了文化娛樂場所。
2006年,村、組集體經營收入275.12萬元,家庭經營總收入1029萬元,可分配凈收入總額1589.4萬元(其中農民務工收入1340.4萬元),人均分配8479元,勞均15261元。年內享受農保退休232人,小城鎮保險退休355人。
1997年,原雙橋村獲區“農業普查工作”先進集體,鎮“綜合治理工作”二等獎。2001、2002年度,被評為區“五好”黨組織。2003年,被評為市級“衛生村”、區“文明村”。2006年,獲“上海市村容整潔達標村”和松江區“平安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