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6條詞條名為張庄村的結果 展開

張庄村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永安鎮張庄村

渾源徠縣永安鎮張庄村位於渾源縣城南15公里,永安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 濟、文化的中心。總面積4.7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耕地2200畝,共有居民1010戶,3285人,其中:農業人口2800人,勞動力1800人。境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張庄市場”經濟繁榮、百里聞名。1993年實現“小康村”,1996年被評為全市小城鎮建設示範村,1998年被山西省命名“省級文明村”,2000年列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村,黨總支2002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活動“先進集體”,2008年被山西省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175億元,人均收入6317元。

村情介紹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村率先完成了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在完善以的基礎上,黨總支、村委著重在二、三產業上創新發展,依託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加強全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配套建設,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張庄集貿市場,硬化市場面積30000多平方米,修建大型超市、酒店5000多平方米,並招商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還建設商業一條街,使各類商業網點達到120多家,經營類型涉及衣服、小商品批發、飲食、加工、維修等20多個領域,運輸戶達到80多戶。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出台優惠政策,扶持了以興發養殖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養殖企業,帶動和促進了全村的各類養殖業的發展;林業發展方面,以梨棗、核桃等新型產品為模式的益農果品基地也走出了一條獨特之路,成為我村十二五規劃發展的典型;在工業發展上,鼓勵和支持個體積極多元發展,為私營積極發展積極提供便利條件,促進了以煤炭深加工為主體的各類產業的發展,全村冶鍊、建材、煤炭、服裝、機械加工業都有長足發展,使全村各類年產值達100萬元,企業達到8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以創建和穩定和諧新農村為主,開展三城同創建設,2009年至2010年,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了張庄村文化中心的建設、張庄文化廣場建設、張庄中心小學的建設,使張庄村各項事業都走在了鎮的前列。

建制沿革


渾源夏商時屬冀州。西周時以恆山鎮屬并州。春秋時屬代國。
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不久改稱平舒,屬代郡。
西漢時,平舒縣廢,復置崞縣,屬恆山郡王莽新朝期間,改為崞張縣,仍屬常山(即恆山)郡。東漢恢復崞縣名,三國沿襲之。
北魏時遷都平城(即今大同),為京城內地,改名石城縣,屬神武郡。天興元年,改稱崞山縣。東魏時,改為廊州。北齊時,又改為北顯州。
隋初,北顯州改稱平寇縣,后又改回崞縣。唐時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
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
金貞祐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
元初改渾源縣為恆陰縣,
屬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復用渾源州。
明清時俱稱渾源州,均屬大同府
民國元年五月改為渾源縣,后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南北山區均為抗日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1937年,屬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屬晉察冀邊區政府察南雁北辦事處。1940年至1945年,先後屬晉察冀邊區政府二、五、一專署。1945年渾源縣解放。1947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
1952年重歸山西省。屬山西省雁北專署,后改山西省晉北專署,山西省雁北地區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區大同市合併,屬大同市轄縣。

行政區劃


2001年,渾源縣下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
渾源縣行政區劃
鄉鎮名政府駐地下轄地區
大仁庄鄉大仁庄21個村
駝峰鄉駝峰18個村
下韓村鄉下韓村7個村
西留村鄉西留村11個村
裴村鄉裴村12個村
黃花灘鄉黃花灘25個村
南榆林鄉南榆林22個村
官兒鄉官兒30個村
吳城鄉吳城17個村
東坊城鄉東坊城17個村
青磁窯鄉青磁窯26個村
千佛嶺鄉千佛嶺36個村
大磁窯鎮大磁窯11個村
蔡村鎮蔡村12個村
西坊城鎮西坊城12個村
王莊堡鎮王莊堡32個村
沙圪坨鎮沙圪坨25個村
永安鎮西順街24個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渾源縣位於北緯39.67°~39.83°東經113.72°~113.92°之間,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

氣候特徵

渾源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天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40天,山區為110~120天。渾源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少雪,天氣寒冷,多晴朗天氣。春季乾燥多大風,風沙。夏季溫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發生山洪。秋季溫涼,晴天較多,能見度好,天氣穩定少變。冬春長,夏秋短。
渾源縣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發量1932.3mm,年最大蒸發量2395.5mm,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地下水初見3~10m。
渾源縣全年各月盛行北風,年平均風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極端最大風速曾達33.7m/s。最大凍土深度為1.29~1.5m。

地形地貌

渾源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全縣海拔高度為1050—2333米之間。縣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間川。南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54%;北坡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29%;川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7%。域內地勢起伏較大,卧羊場山海拔最高,主峰高達2333米。渾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僅為1050米。境內山脈較多
,主要有恆山、卧羊場山、穆桂英山、鬍子嶺、馬鬃崖、翠屏山、搶風嶺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恆山山脈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沿東北――西南走向,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構成渾源的地貌骨架。境內河流主要有渾河、唐河,分屬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內山脈主要為恆山山脈,西銜雁門,東延燕雲,兩千米左右山峰並肩而立,號稱108峰。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渾源縣植物主要品種有:穀子、黍子蠶豆、豌豆、莜麥、小麥、玉米、高粱、土豆,也就是山藥蛋、黃豆、黑豆等。黃芪面積33萬畝。宜林面積103萬畝,主要品種有華北落葉松、油松、樺樹、楊柳樹、經濟林等。

礦藏資源

渾源探明的礦藏達20多種,其中煤炭、油母頁岩、花崗岩、膨潤土、沸石、瑩石均為優質礦種。
渾源煤田面積約為320平方公里,煤炭地質儲量為36.3億噸。原煤既有無煙煤也有煙煤,發熱量為5000~6500千卡/公斤。花崗總儲量達6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青磁窯鄉等南山區。膨潤土儲量1億噸,是全國大型優質鈣基膨潤土礦藏之一;沸石儲量4億噸,為山西唯一產地;花崗岩儲量1.93億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崗岩為世界石材精品,被譽為“北嶽黑”,出口是常稱為“Shanxi Black”。[6-7]

水資源

湯頭溫泉是一處較大的高溫礦泉,日涌水量為600噸。還有大白泉優質天然礦泉水,含偏硅酸18.9毫克/升,日出水量可達2000噸。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渾源縣總人口343486人,人口密度175人/平方公里。

民族

渾源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包括回族、滿族、藏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渾源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8.52億元,同比2012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43億元,同比2012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37億元,同比2012增長7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4.25億元,同比2012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17元,同比2012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43元,同比2012增長13.1%。

第一產業

2013年渾源縣農作物總播面積62萬畝,糧食產量達到3.15億斤。新增黃芪規範化種植3.5萬畝、仁用杏等經濟林1.3萬畝、設施農業1200畝,春潤、神農、泰豐等特色園區成為市百園立農工程典型。

第二產業

2013年,渾源縣風電併網發電10萬千瓦,主體完工10萬千瓦。煤炭、花崗岩分別完成稅費2.89億元、1683萬元。全年生產原煤722萬噸,上繳稅費1.39億元。花崗岩全年生產整形料1.1萬立方米,上繳稅費2909萬元。民營企業總數達到577戶,銷售收入完成19.2億元,上繳稅金1.94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渾源縣岳門灣景區修復工程完工,索道遷建工程完成,神溪濕地規劃完成,《北嶽恆山》紀錄片在央視成功上映,《恆山月光》電影拍成,成功舉辦了中國健身登山賽,開發特色紀念品50餘種。景區接待遊客82.7萬人次,直接收入完成5008萬元,綜合收入突破3.5億元,分別比年增長10.7%、11.3%和15%。服務業完成稅收4816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渾源縣新建改造中小學校舍107所,撤併薄弱學校160所,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15所,渾源中學成為省級示範中學,二中、三中、四中、六中成功合併。

醫療衛生

2012年,渾源縣新建鄉鎮衛生院18個,建成村級衛生所261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23%,醫藥費用補償4800餘萬元,參保率達到95.8%,發放城鄉低保金7288萬元。

基礎設施

渾源縣203省道縱貫境內,303省道橫貫東西。G18榮烏高速應縣至渾源段)在渾源縣城設有渾源西口,東在應縣接入大運高速。通往靈丘方向的靈山高速公路於2012年12月31通車。同源高速公路於2012年6月1日建成通車。而東向到廣靈、蔚縣的廣源高速公路於2013年11月18日正式通車運營。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渾源縣在春節、元宵期間,人們會在院子前以煤炭疊起來,呈塔狀,裡面放上木柴,貼上紅字條,午夜十二點的時候點燃旺火。

名優特產

渾源涼粉以土豆澱粉為原料,加入適量的明礬,攪成糊狀,在火上滾熟,涼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大豆為渾源縣的優勢作物之一,主要生產於北嶽恆山山脈的高寒山區。渾源酥大豆具有香、酥、個兒大、淀開花、皮好看五大特點。

風景名勝


北嶽恆山
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面積 359.62平方公里,由天峰嶺、翠屏山、千佛嶺、天賜溝、神溪、落子窪、龍盆峪、大川嶺、上樺嶺、凌雲口、五峰山、西河口、湯頭、永安、龍山等15個各具特色的子景區組成。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麻庄漢墓群
徠在渾源縣西二十里,漢崞縣治此。有漢墓群(共墓冢十四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渾源景色(4張)
歸潛堂
在渾源縣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東,金代劉祁隱居於此。
千佛嶺
千佛嶺頂上有一塊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磚塔,刻著“千佛寶塔”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塔為四層實心樓閣式,塔座高兩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四周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圖案。塔下岩石南面有3個石洞,名曰“千佛洞”。洞的正面和東西兩側分別雕刻著近兩米高的大石佛,洞的四周還雕刻著數以千計的小石佛。

著名人物


唐朝中書令郝傑。金朝尚書右丞蘇保衡,狀元劉撝,監察御史劉從益、雷淵,著名文學家劉祁;元朝行工部尚書孫公亮,都元帥高定,監察御史雷膺;明朝布政史李彝,監察御史孫逢吉;清朝河東道總督栗毓美;中華民國北方政府內務部長田應璜,國民黨山西省中將參議鴻臚、第九集團軍中將司令兼大同軍事指揮官於鎮河;陸軍中將石作衡、台灣海軍中將熊秉誠。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