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張春來的結果 展開
張春來
教授
張春來,男,中國漢族,1962年生,畢業於大連海運學院輪機系船電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船舶動力裝置、船舶電氣、船舶電站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張春來,男,1962年生,1984年畢業於大連海運學院輪機系船電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船舶動力裝置、船舶電氣、船舶電站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完成“船舶動力裝置實驗室的建設”、“船舶電氣工藝實驗室建設” 、“船舶電站實驗室改造”等科研項目。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篇,出版著作《船舶電氣設備管理與工藝》、《船舶輔機電氣控制系統》等著作2部。
爽朗金秋,我國第23個教師節款款而至。特殊的日子,自有對“師者”情不自禁地搜索。搜索中,一位伏身於大山深處的老師張春來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曾苦於先天殘疾,在老師的背脊上完成了小學學業;又緣起感念師恩,在大山深處用病殘之軀傳承著教育之火。31個年頭,10萬里崎嶇山路,家與學校之間,在石家莊行唐山區從教的張春來一瘸一拐,步步攀爬著……
-家訪路上摔昏在山溝內
9月7日,初秋的石家莊行唐山區,風色殊好。沿山路逶迤前行,疏林擁翠下,記者找到了武庄小學,但記者並未見到此行要尋找的老師張春來。其他老師告訴記者,因為當天一個孩子沒來上學,張老師到“山溝那邊孩子的家”去家訪了。“山溝那邊”,並不像聽起來那樣輕鬆,蜿蜒山路,溝坎縱橫,足有三四公里。記者迎著張老師歸來的方向上山,行不到里許,已感足繭腰折。難以想象張老師一個殘腿之人如何不憚險阻、跋山涉遠,且一走就是31年。
日頭高懸,置身於暴晒之下,迎著光連眼睛都不願睜開,恍恍惚惚間見遠處山坡上蹣跚著走下兩個身影,似乎互相攙扶著,其中一人還拄著一根拐棍。隨著一步一跛腳的身影的漸近,記者確定來者就是張春來。
等待張春來的間隙,與記者同行的其他老師說,這樣的家訪張老師每星期都有兩三次,對於身體健康的老師來說,尚感家訪辛苦,吃不消,何況一個殘腿之人了,“張老師的家訪是他心中流淌著的大愛使然”。
說起張春來的家訪,有一幕是不能忘掉的。那是一年春天的夜晚,家訪路上天黑路滑,上坡時,他不小心摔進山溝里,昏厥過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才蘇醒,又不知費了多少勁兒,他才從滿是泥水的溝里爬出來,從路旁摸了一根棍子,蹣跚著撐回家。
-在妻子的“攙扶”下教學
山坡上初次見面,張春來的樸實全部刻在了他那簡樸的衣裝和憨厚、略顯蒼老的面容上。張春來說,在他的教學生涯中,陪其一路走來的正是他的妻子。說起自己的妻子,張春來總感覺有些虧欠。由於腿疾的緣故,上、下班路上或家訪途中,張春來經常跌倒摔傷,妻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多次勸說張春來不要這麼拚命,甚至勸說他辭職。見丈夫對這份職業的特殊鍾愛,妻子不再說什麼了,只是默默地關愛著。
張春來說,結婚兩年後,妻子便辭掉了臨時工作,時刻陪護著自己,上下班或是家訪途中,妻子也就成了自己的一條腿,“上坡時她攙著我,下坡時她扶著我,每次都是我一身塵土,她一身汗水。記得有段時間每天早晚頻繁家訪,已懷孕4個月的妻子仍不離左右地攙扶我,由於勞累過度,導致流產,妻子一連幾天哭泣發獃。”張春來說,他的教學是和妻子共同完成的,只不過妻子藏在幕後。
-31年攀爬10萬里崎嶇山路
在山坡上短暫休息之後,繼續下山,雖然腿瘸了,可張春來行路的速度並不慢,記者緊隨其後都感覺有些吃力。張春來說,這是天長日久磨出來的。自18歲當老師,現年49歲的張春來已在山路上步行了31個年頭了。
張春來回憶說,剛參加工作時,他被安排到楊家莊小學,家與學校之間有五六公里的山路。31年來,張春來先後輾轉11所小學任教,均在山區,因要照顧父母,每天要來往於家與學校之間。父母去世以後,他有時就住在學校。周圍的老師和朋友為張春來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從教31年來,他拖著殘腿走了不下10萬里崎嶇山路,這是一般老師難以做到的。
病殘之軀卻這樣超負荷工作,張春來的身體每況愈下。2001年的冬天是張春來身體最虛弱的一段時間,上級領導、家人都勸他休養一下,可他考慮到自己帶的是畢業班,硬是堅持著上課。一天上課時,張春來眼前一黑,一頭栽倒在講台上。這次病倒,他一連打了20多天的吊針。
-山區從教緣起感念師恩
張春來自幼患小兒麻痹,落下一條殘腿。“我的童年本應是灰色的、悲哀的,然而在老師的背脊上我卻有了一個金色的童年。”張春來說,8歲時,自己的腿還很軟,幾乎不能獨立行走,壓根兒就沒敢想上學。但是,老師給了他一個希望,小學幾年裡,是幾位老師輪流背他到學堂聽講,放學再背他回家,他的小學學業是在老師的背脊上完成的。“正是對這段刻骨銘心的師恩的感念,時時激發著我在山區從教的激情,我要捧出山裡娃那顆感恩的心去傳承山區的教育之火,”張春來說,“能為山區教育做一點工作,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值了’”。
(圖)張春來
“中國的民營企業像一群下金蛋的野雞,只要有個好環境,就有可能有好的發展。國企是‘家雞’,我們是放養在山裡的‘野雞’,雖然環境嚴酷但也有自由的空間,只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就能快樂地成長,為國家‘生蛋’。”在一次民營企業家論壇上,唐山曙光實業集團(以下簡稱曙光集團)董事長張春來的發言風趣而生動,引發了陣陣笑聲。有著“民營水泥大王”之譽的張春來每每語出不凡,熟悉他的人都說,他之所以有這樣敏銳的機鋒,與他個人不凡的經歷密不可分。
1984年,張春來放棄了“鐵飯碗”,投資4000元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水泥廠。2006年,張春來成為身價十幾億元的“民營水泥大王”,把分廠開到了馬達加斯加。22年間,他累計拿出1億多元資產投入到扶貧助困的光彩事業之中。
由於承接了中國支援馬達加斯加的水泥項目,在前不久“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之時,馬達加斯加總統特意會見了張春來,表示對曙光集團的稱許。已經榮譽加身的張春來又被冠以“民企外交家”的稱號,再次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
001號營業執照
“我是唐山人,1976年我親身經歷了大地震、參與了抗震救災,親自感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這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我覺得人活著就要有事做,就要有價值。”張春來說,這是他創業最純粹的動機。
1984年,吃“公家飯”的張春來決定自己“下海”,32歲的他帶著8名女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水泥企業。“當時,領導、朋友都來勸我,說‘小心成為資本主義的尾巴’。然而,在國企工作的我深深地感受到體制的束縛,憑什麼私人就幹不了水泥廠?我就是要闖一闖。”張春來說,“我的營業執照是某字001號,政府當時還拿不出私營企業的牌照,那時候我們叫個體聯合體。”
民間融資難、銀行貸款難,這是早期“下海”者經歷的第一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時,張春來提出了一個入股籌資方案:入股者每人投資500元,算作1萬元股份,股期3年,到期一次還清。人們抱著試探的態度入了股,張春來一下籌到8.5萬元,解了燃眉之急,建起年產2萬噸的水泥廠,投產當年就生產了5000噸水泥。1987年,張春來頂著賬面虧損十幾萬元的風險,依照承諾向入股者還清了本息。從此,張春來“一諾千金”的名聲不脛而走,民間融資、銀行貸款統統向他敞開了大門。
化“敵”為友
合作共贏是張春來光彩事業的重要突破點。
上世紀90年代,在曙光集團的周邊有一些鄉鎮的、民營的小水泥廠。這些企業產品質量差、效益低下、積壓嚴重,有的企業為了生存就利用產地接近的優勢假冒曙光集團的“強興”品牌,既干擾了水泥市場秩序,更敗壞了曙光集團的名譽。“一開始,我曾選擇配合工商部門開展打假行動,但是這樣治標不治本。後來,我問自己:已經做強、做大的民營企業,能否幫扶剛剛起步的民營企業,讓他們儘快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能否防患於未然,變事後的打假為事前的合作?已經擁有知名品牌的民營企業家,在打造一方經濟強勢中應該擔負什麼責任?”
深思之後,張春來決定採取品牌嫁接強弱聯合式合作方案,與自願加盟的中小水泥企業共同使用強興牌商標進行聯營。但前提是,曙光集團要派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進駐聯營廠進行指導和監督;聯營廠必須接受曙光集團的文化,產品必須達到強興牌的認證標準方可出廠,並執行曙光集團規定的統一價格。許多中小型水泥廠紛紛加盟,曙光有選擇地接受了八家。
作為光彩事業的新模式,品牌嫁接式的強弱合作使各聯營廠獲利頗豐,不僅其產品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造就了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骨幹隊伍,而且大大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為所在地方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稅收,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曙光集團不僅每年可收取數額不低的品牌使用費,同時還根治了周邊地區的假冒現象,並以此延伸了“強興”品牌,更好地保有了其品牌市場佔有率。
這一招使曙光集團與這些小型水泥企業由兩敗俱傷的“敵人”變為了合作共贏的“朋友”,開創了曙光集團光彩事業的新天地。
曙光給非洲帶來了什麼
2006年10月,中國曙光馬達加斯加龍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馬達加斯加成功註冊。11月3日,前來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總統馬克•拉瓦盧馬納納特意與張春來會面,表達了對他的稱許。
建水泥廠是中國支援馬達加斯加建設的項目之一。據了解,該建設項目最初由吉林省長春建工集團來承建。後來,由於長春建工集團連年虧損,難以獲得總投資為1030萬美元的貸款資金,項目便擱置了。此後,在中國大使館的力促下,該項目轉給曙光集團,張春來成為中國第一位通過中非民間商會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建廠的民營企業家。
“我是9月11日到達馬達加斯加,18日就拍板決定在這裡投資建廠。這是曙光集團進軍海外的第一步。”張春來說。是什麼原因讓張春來如此迅速地作了決定?在馬達加斯加,水泥每噸能賣到180多美元,是國內的五六倍,可謂水泥企業的“黃金市場”。除了法國企業,在該國沒有其他的競爭對手。此外,馬達加斯加政府還對曙光集團的項目予以了土地、稅收等方面的極大優惠。張春來告訴記者,該工程一期投資為1.2億元,今年10月已開始動工,預計明年4月完工;二期投資為5.3億元,建成之後,干法水泥年產量能達到100萬噸。這個項目由國家貸款,預計能在3年內收回投資。
張春來以“民營外交家”的思維來闡釋建廠目的:“曙光集團去非洲不是去淘金的,因為困難要比優惠多。不要問非洲能給我們什麼,首先要問我們能給非洲帶來什麼。中國民企到非洲首先是代表友誼、和平,然後才是合作共贏,要把我們倡導的‘義利兼顧’的理念在非洲發揚光大。當地人能幹的就讓他們干,他們幹不了的我們帶著干。建這個水泥廠不僅是要掙錢,還要傳授先進技術、吸收當地勞動力,幫助馬達加斯加發展經濟。政府給予我們這麼大的信任,曙光集團一定要幫助中國樹立更好的外交形象。”
私企不私是一種快樂
2004年,張春來被列入《歐洲貨幣》(中國)與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共同評選的“中國大陸50位慈善家排行榜”。據統計,張春來先後投入光彩事業12899.54萬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27項,興辦光彩事業項目7項,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1500餘人。
對此,張春來表示:“募捐也好,參加光彩事業也罷,其出發點只是承擔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獲得榮譽不是我們做事的初衷,我們是因為做了該做的事情,所以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這個因果關係不能倒置。”他說,二十幾年來,曙光一直堅持“以黨為本,私企不私”的宗旨,把“國稅不漏,員工不少,企業不空,社會不丟”作為企業發展原則,拿出稅後利潤的10%作為光彩事業的基本金來回報社會,並率先成立了“光彩事業拓展中心”。
1996年河南省的嚴重水災,1998年河北省張家口的6.2級強烈地震,2003年的“非典”……每遇災情張春來都積極捐款、捐物。
與此同時,張春來一直致力於為貧困地區“造血”的事業:1989年,張春來帶領公司骨幹南下廣西百色地區,對靖西水泥廠進行技術扶貧,使虧損上百萬元的水泥廠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緊接著,張春來又北上河北圍場縣建廠,投資150萬元、捐贈50萬元把當地虧損的農用膜廠改建成以生產水泥袋為主的塑編廠,同時以傳、幫、帶的形式培養當地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使該廠當年盈利30萬元,並逐漸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1993年,他還在其故鄉河北省遵化市姚各庄村,投資650萬元建成年產5萬噸的水泥廠,這一項目為全村每年帶來幾十萬元的收益;2002年,曙光集團放棄原廠基地,投資3.8億元在相對貧困的革命老區灤縣建設現代化干法水泥生產線,為當地增加了稅收,擴大就業,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在遵化市昌瑞山南麓的清東陵附近建設光彩事業生態農業旅遊園區,把周圍的八個村建設成大型、高標準的農業科技示範區,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經濟水平。
二十多年來,曙光集團累計投入扶貧的資產過億元,這對於張春來而言也決不是小數目。當時,他的下屬、親人對其做法並不理解。對此,張春來說:“對社會責任完全‘甩手’,企業肯定要出毛病。企業家的價值就體現在責任兩個字上,能盡到責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要是說人完全不在乎名利,那是假的。但是一定要擺正名、利、義三個字,每字各佔三分之一。我認為做人是第一,做事是第二,掙錢是第三。”
[1]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0/031913853374.shtml
[2] 中國機電企業網 http://www.eecce.com/upload/qydongtai/6122115653.asp?id=24855&ndg=3&etime=2006-12-21
[3]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隊伍 http://www.espre.cn/yjjgry.asp
張春來博士
所屬部門
部門:民政部 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
乾旱與風沙災害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沙漠研究中心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