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李帆的結果 展開
李帆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
李帆,男,1961年9月生,遼寧撫順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代表性著作:《劉師培與中西學術:以其中西交融之學和學術史研究為核心》《中國學術:古典與現代之間——以近代學術史和劉師培研究為中心》等。
時間 |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1983年 | 吉林大學 | 歷史學 | 學士 |
1986年 | 吉林大學 | 歷史學 | 碩士 |
1999年 | 北京大學 | 歷史學 | 博士 |
1986年至1996 年在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
1994年出任副教授。
1999年7月至 2001年6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聯繫導師是龔書鐸教授。
2001年7月起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任教。
2002年下半年出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
2004年5月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出席以“中國與世界: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1840-2000 )”為主題的國際漢學大會,發表學術演講“Between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Belonging: the Case of Liu Shipei's Western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ace and Civilization ”。
2006年6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出席“東亞歷史的再解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學術演講“ Reinterpreting Late Qing History in Historical Movies and TV Dramas: the Case of the 1898 Reform ”。
2006年10月赴韓國漢城,出席安重根事業紀念會與高麗大學主辦之學術會議,發表學術演講“論安重根義舉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及對中國的影響”。
2021年1月15日,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歷史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
1985年至今,共出版以《劉師培與中西學術》《中國學術:古典與現代之間》《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清代理學史》(中卷)等為代表的專著6部,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史學月刊》《史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吉林大學學報》《文獻》《大陸雜誌》(台灣)、《中國文化月刊》(台灣)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多次獲各類科研成果獎。
論文發表
李大釗與民粹主義,《吉林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晚年毛澤東與中國傳統史學,《史學月刊》,1997年第1期。
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以費正清為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清末民初學術史勃興潮流述論,《吉林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清季學術新潮流述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清代樸學重鎮:“揚州學派”,《文史知識》,2000年第12期。劉師培論先秦學術,《長白學刊》,2000年第3期。
劉師培論清代學術,《明清論叢》第2輯,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陳獨秀與劉師培,《安徽史學》,2001年第1期。
《劉申叔先生遺書》編誤舉例,《文獻》,2001年第1期。
論劉師培學術史研究的地位與特色,《大陸雜誌》,(台灣)第102卷第6期,2001年6月。
儀征劉氏學術述略,《中國文化月刊》(台灣)第256期,2001年7月。
劉師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歧路彷徨:也談劉師培的政治選擇,《文史知識》,2002年第6期。
學術史:清末民初的顯學,《光明日報》,2002年8月6日。
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戴震,《史學論衡》,(慶祝北師大百周年校慶歷史系論文集),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簡論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育的嬗變,《歷史教學》,2003年第11期
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戴震,《中國文化月刊》(台灣)第287期,2004年11月。
中國古典學術向現代的邁進:嚴復、劉師培吸納西學之比較,《江海學刊》2004年第6期。
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對戴震理欲觀的評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中國與世界: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1840-2000)——相關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維也納大學舉行,《世界漢學》第3期,
2005年4月,從《劉向歆父子年譜》看錢穆的史學理念,《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民族主義與國際認同之間:以劉師培的中國人種、文明西來說為例,
《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4期。
關於民族精神研究的兩點思考,《史學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論清代嘉道之際的漢宋之爭與漢宋兼采,《求是學刊》,2006年第5期。
科舉考試與清代中期的理學,《長白學刊》,2006年第5期。
姚鼐學術思想述論,《福建論壇》,2006年第10期。
李紱與陸王心學,《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章太炎論清代學術,《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從“仁”和“性命”之解說看阮元的理學思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學史研究》,2007年第3期。
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史學集刊》,2008年第1期。
人種與文明:拉克伯里學說傳入中國后的若干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西方近代民族觀念和“華夷之辨”的交匯,《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略論清代中期的理學,《明清論叢》第9輯,2009年8月。
劉師培對康有為變法理論的經學駁難,《晉陽學刊》,2010年第4期。
關於清代畿輔地區內務府納糧庄的若干問題,《滿族研究》,1994年第4期。
清代畿輔皇莊的經營與管理,《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論清代畿輔皇莊,《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
評《中國東北農業史》,《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代表性著作
《劉師培與中西學術:以其中西交融之學和學術史研究為核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國學術:古典與現代之間——以近代學術史和劉師培研究為中心》,韓國新星出版社,2004年出版。
《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
《清代理學史》(中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古今中西交匯處的近代學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