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區

湄潭區

湄潭區屬貴州省遵義市,地處北緯27°20′18″—28°12′30″,東經107°15′36″—107°41′08″,東與遵義市鳳岡縣、餘慶縣毗鄰,西與遵義市播州區、綏陽縣接壤,南與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相連,北與遵義市正安縣、鳳岡縣交界。地域南北狹長,最長距離96.50公里;東西最寬距離25.50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高,中部、東部和南部邊境低,北部西河鎮取筍坎最高,海拔1556米,南部石蓮鎮沿江渡最低,海拔460.80米,平均海拔900米。

2017年,湄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64億元。

2013年9月,湄潭縣榮獲“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市、區)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湄潭歷史悠久,據《康熙湄潭縣誌》載:“明萬曆二十八年,播平建縣,以關外四牌地置湄潭縣,卜治於苦竹壩而城之”,“東有江水流轉至縣之主脈玉屏山北,環繞縣城,轉西至南,有湄水橋之水顛倒流合,匯為深淵,彎環如眉,故曰湄潭。”

歷史沿革

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招慰置義泉縣,以帶山泉為名,隸明陽郡。大業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設於義泉縣,領二縣。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廢牢州,置義州,治所仍設於義泉,領義泉等五縣。武德四年(621年),義州改稱智州。至貞觀五年(631年),智州領屬義泉等九縣,貞觀十一年(637年),智州復稱牢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牢州,義泉拔隸夷州。天寶元年(742年)夷州改稱義泉郡,移治於義泉,稱夷州義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該郡復稱夷州,州治復遷綏陽(今鳳岡綏陽場)。此後,義泉不復為州郡治所,義泉縣隸屬夷州。
五代十國,黔州都督府所領五縣為楚蜀相爭,夷州及其所領之義泉等五縣,實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歸附,朝廷令其為“羈縻夷州”。大觀二年(1108年),夷州廢,次年以地置承州,統領義泉等五縣。
元朝,置錫樂平等處、容山蠻夷長官司,屬播州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初年,置容山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亂,改土歸流,分播州為二,以茶山關、渡上關、大小板角關、苦竹關、青龍關為界,關外屬黔,設平越軍民府,領黃平及餘慶、甕安、湄潭、安化四縣。湄潭縣正式成立,黃 家桂首任知縣。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縣歸入清廷,仍隸平越軍民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湄潭隸屬貴州省分守貴東道平越軍民府。次年,道廢。二十六年(1687年),改稱平越府。嘉慶三年(1798年),改為平越直隸州,直至清末,湄潭縣皆為其屬縣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為鎮壓號軍之便,將湄潭暫隸遵義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建置后,湄潭縣屬貴州黔中道。
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后直屬於省。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次年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遵義專區。
1958年12月,鳳岡縣、餘慶縣併入。
1961年8月,復將鳳岡縣、餘慶縣分出。今屬遵義市。
2018年6月,中共遵義市五屆五次全會決定,同意申報撤銷湄潭縣,設立市轄湄潭區。

行政區劃


湄潭區12個鎮及3個街道辦事處:湄江街道、魚泉街道、黃家壩街道、永興鎮復興鎮馬山鎮高台鎮、茅坪鎮、興隆鎮、西河鎮、洗馬鎮、新南鎮、石蓮鎮、抄樂鎮、天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湄潭縣位於貴州省北部,地處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在名城遵義東南側。東與鳳岡縣毗鄰,西與遵義市的播州區匯川區隔江相望,南與餘慶、甕安縣接壤,北與正安、綏陽臨界。東經107°15′36″~107°41′08″,北緯27°20′18″~28°12′30",總面積1864平方公里,地域南北狹長,東西最大距離25.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6.5公里,縣城距遵義市區58公里,遵義機場35公里、省會貴陽188餘公里。有銀白(道安)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兩條高速公路過境湄潭。

氣候

湄潭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的基本特徵在清康熙《湄潭縣誌》就有所記載:“氣候平和,雖寒不嚴,雖暑不酷,四時皆是夏,一雨變成秋。”
季風氣候明顯,環流影響顯著。夏季,以來自南邊海洋的夏季風為主,天氣顯得溫暖濕潤;冬季,以來自北邊極地的冬季風為主,顯得乾燥寒冷;春秋兩季為冬季風和夏季風交替過度季節,當兩種不同性質的氣團在縣境附近,強弱相持的進退階段,雨水相對集中,陰雨天氣多。7月至8月,縣境上空,常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青藏高原東移的暖性高壓的控制,易導致夏旱。
無霜期長,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年內氣溫變化比較平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水熱同季,熱量和水分的有效性高,並與植物生長旺盛期大體一致,有利於林木的生長,林木生長旺盛期(5~9月),降雨量為年雨量的66.50%。
立體氣候和小區域氣候明顯。南部烏江河谷海拔500米以下為高溫區,年平均氣溫16.50℃,年總積溫6023℃,無霜期300天左右;中部湄江河流域地區及其他海拔700-900米的低山平壩高溫區,年平均氣溫14.8℃,年總積溫5400℃。無霜期280—290天;東南部及北部海拔900-1000米的中低山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14℃,年總積溫 5110℃,無霜期270~280天;南部及其他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平均氣溫在14℃以下,年總積溫在4900~C以下,無霜期260—270天。境內氣溫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體為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60℃,年總積溫減少200℃。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湄潭縣的土地面積為185913.17公頃。共有耕地31.026萬公頃;林地面積10186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4.79%,其中有林地86858.63公頃,森林覆蓋率46.72%;園地4594公頃(其中茶園4200公頃),牧草地18083.81公頃;水域2318.39公頃。

生物資源

全縣共有用材喬木30科60種;木本糧食林木2科4種;經濟林木9科16種;水果林木4科14種;竹類12種;木本花5科10種;主要灌木23科47種;主要藤木植物10科14種;古老原始樹種1科1種;蕨類植物6種;主要草本及其它植物33科82種。較珍貴的樹種有銀杏、黃杉、馬掛木等,但分佈稀少。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柏木、杉木、柳杉、香樟、楓樹、白楊;有野生中藥材558種,其中植物葯529種,動物葯18種,礦物葯7種,菌類藥材4種。野生植物資源主要有杜仲、黃柏、銀花、白芍吳芋泡參等。

礦產資源

湄潭縣礦產資源貧乏,已探明的礦種有關12種,但蘊藏量不豐富,品位低,礦點分散。主要礦產資源有硫鐵礦、原煤、石灰岩、電石岩、磷礬礦、重晶石高嶺土等。其中硫鐵礦主要分佈在新南、天城和復興等鄉鎮,多與煤礦伴生;儲量693萬噸,品級為一級。其中儲量最大的是新南鄉涼井村,已開採多年,主要是供應黃家壩化肥廠,用於生產普鈣。本縣原煤煤礦資源貧乏,探明儲量672萬噸,礦點分散,有50多個。煤層厚度0~25米,發熱量800~4500大卡/公斤。儲量較大的有涼井、茅壩、德隆、楊家坪、天合等礦點。

水資源

湄潭縣的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有幹流(烏江)1條,一級支流4條,二級支流9條,三級支流13條,四級支流5條。河流總長513.3公里,包括溪流在內的河系總長786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28公里。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2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8條。境內河川徑流主要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年內徑流變化大,均不能通航。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9.421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為2.225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量2600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是最少年徑流量的兩倍,5~8月徑流量佔全年的56.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湄潭區戶籍總戶數 15.41 萬戶,總人口 50.66 萬人,同比減少 448 人。年末常住人口 38.2 萬人,同比增加 900 人。

民族

湄潭縣境內有漢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等民族。

政治


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李勰

經濟


綜述

2017年,湄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12.0%。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02億元,比2016年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27.36億元,比2016年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47.26億元,比2016年增長 15.6%,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6年增長6.7%;批發和零售業同比增長10.3%;住宿和餐飲業同比增長2.1%;金融業比2016年增長8.3%。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7%、26.1%、45.2%。與2016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0%,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提高0.4、0.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6年上漲1.5%。

第一產業

2017 年,湄潭區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 47.9億元,比2016年增長6.7%,其中,農業產值30.3億元,比2016年增長 7.6%;林業產值1.2億元,比2016年增長7.9%;牧業產值12.3 億元,比2016年增長 4.2%;漁業產值2.2億元,比2016年增長 6.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億元,比2016年增長9%。主要農作物面積有所減少。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53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0.21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4萬公頃,比2016年增長0.07萬公頃,烤煙種植面積0.32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80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23.24萬噸,比2016年增加0.17萬噸,比2016年增長0.7%。其中:夏糧產量4.11萬噸,比2016年增長 5.9%;秋糧產量19.13萬噸,比2016年減少0.3%。全年油料產量1.98萬噸,比2016年增長4.2%;烤煙產量0.61萬噸,比2016年減少1.5%。全年肉類總產量2.93萬噸,比2016年增長3.5%,其中:豬肉產量2.56萬噸,比2016年增長3.2%;牛肉產量為 0.13 萬噸,比2016年增長7.5%;羊肉產量 0.03 萬噸,比2016年增長5.4%,全年水產品產量0.61萬噸,比2016年增長 15.8%。

第二產業

2017年,湄潭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實現91.93億元,比2016年增長13.8%;增加值實現28.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13.6%;工業產品產銷率達 9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17億元,比2016年增長29.6%,虧損企業虧損額232萬元。
2017 年底,湄潭區擁有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5家,累計實現總產值3.91億元,比2016年下降 29.9%;實現增加值8.1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5.4%。
2017年,500 萬元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6.93億元,比2016年增長8.2%。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 16.42億元,比2016年增長0.9%。人均500 萬元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30682元。

第三產業

2017年,湄潭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2億元,比2016年增長16.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2.33億元,同比增長19.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69億元,比2016年增長12.0%。分行業看,批發業9.27 億元,比2016年增長15.2%;零售業18.61億元,比2016年增長19.0%;住宿業0.51億元,比2016年增長25.4%;餐飲業5.63億元,同比增長11.8%。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1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 6.7%。郵政電信業發展趨緩。全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2.33億元,比2016年下降11.7%。其中,電信業務收入1.98億元,比2016年下降 13.9%;郵政業務收入0.34億元,比2016年增長 3.0%。
全縣旅遊綜合收入累計25.76億元,比2016年增長47.9%;累計接待遊客412.68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 42.8%。
全年財政總收入105833萬元,比2016年增長 8.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365萬元,比2016年增長 6.6%;本級稅收收入33573萬元,比2016年增長10.4%;非稅收入12792萬元,比2016年下降2.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2284萬元,比2016年增長19.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8948萬元,比2016年下降11.1%,教育事業支出74424萬元,比2016年增長 9.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25607 萬元,比2016年增長 87.7%。
全年稅收收入9.14億元,比2016年增長10.9%,其中國稅完成5.66億元,比2016年增長70.5%;地稅完成3.48億元,比2016年下降 29.2%。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63.94億元,比2016年增長7.0%,全部貸款餘額137.75億元,比2016年增長25.5%。
全年保險業務收入5745萬元,比2016年增長 5.9%,其中:財險業務保費收入2805萬元,比2016年增長 0.7%;壽險業務保費收入2940萬元,比2016年增長 11.4%。保險業務支出1744萬元,同比增長3.5%,其中:財產險賠付1624萬元,與2016年持平;人身意外險賠付120萬元,比2016年增長 100.0%。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7年,湄潭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為 3578 萬元,比2016年增長 19.9%。

教育

截至2017 年,湄潭區各類學校共計 219 所。專任教師 5920 人,比2016年減少 22 人。在校學生 78886 人,比2016年下降 2.2%。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 99.66%,小學輟學率為0.009%。初中毛入學率100.0%,初中輟學率為0.64%,比2016年下降 0.9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8%。

文化

截至2017年,湄潭區有文工團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體廣場80個,農民文化家園22個,鄉村學校少年宮17個,圖書室20間。全年新增農村有線數字電視入網3680戶;安裝“戶戶通”直播衛星地面接收設施14200 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3%。

衛生

截至2017 年,湄潭區有醫院11個,衛生院13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3個。年末衛生機構人員數2376人,其中,執業醫師613人,執業助理醫師245人。年末病床位2120張。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生數和床位數分別為2.25人和5.55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湄潭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2137元,比2016年增長 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9536 元,同比增長 8.1%。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 30.7%,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 33.6%。
2017 年,湄潭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數4.16萬人,比2016年增長 48.7%;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3.33 萬人,同比持平;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數6.34萬人,比2016年增長 3.6%。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2.11萬人,比2016年增長14.1%。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1.73萬人,比2016年增長 2.8%。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40.11萬人,比2016年減少 9298人,各級財政人均補助標準為450 元,參合率達98.98%。
2017年末,湄潭縣共有1704人享受城鎮低保,10988人享受農村低保,756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全年共保障城鎮低保14734戶次,22191人次,農村低保69347戶次,141403人次。全年共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困難對象 568人次,臨時救助 6280 戶,救助流浪乞討86人次,優撫對象3235人。

交通運輸


湄潭交通便利,縣城距新蒲新區僅40餘公里、貴陽200餘公里、重慶300餘公里,三處車程分別為30分鐘、120分鐘和150分鐘。杭瑞高速、326國道、204省道及道安高速交匯於湄潭,已規劃建設6個下匝口。

歷史文化


紅色文化

1935年中央紅軍進駐湄潭開始,到湄潭解放,湄潭這塊土地就與“紅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片熱土上發生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革命事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戰士,留下了紅色歌謠、紅色實物和紅色故事……紅九軍團駐湄故事、天主教堂的紅色標語、“一把七星刀”的故事、浙大地下黨的抗戰吶喊、湄潭暴動的號角,建設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茶文化

湄潭區的“茶文化”發展歷史已久,湄江河和湄水河二河交流相匯,滋潤沃土,讓這片土地成為茶葉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寶地。4.3萬畝茶海風光,是世界上連片面積最大的茶園湄潭縣的茶業成為小縣城人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同時也帶動了小城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湄潭縣人民的就業率,為國家的新農村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值得效仿的典範。
湄潭縣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感受“紅色文化”的路途中也體會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特色,為接下來對紅色沃土湄潭縣更加深入了解打下了基礎。

特色美食


湄潭米豆腐

湄潭米豆腐
湄潭米豆腐
湄潭米豆腐,色澤紅亮,酸辣可口,清涼解署,榮獲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稱號!將米豆腐切成長5厘米的條或菱形的片放入盤內,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兌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油茶湯

油茶湯
油茶湯
油茶湯,油茶湯又稱“幹勁湯”,主要原料系茶葉、花生、黃豆、糯米、豬油。其味香甜可口,具有飽腹,提神等功能。同類美食有油茶稀飯、油茶湯圓等。

風景名勝


浙大西遷歷史文化館

浙大西遷歷史文化館
浙大西遷歷史文化館
浙大西遷歷史文物陳列室,位於貴州省湄潭縣義泉鎮縣文廟內,陳列室於1990年對外開放,由湄潭縣文管所管理。湄潭文廟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時的辦學地點之一。
1989年,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湄潭縣文廟進行全面維修。1990年在維修后的大成殿及東西兩廡舉辦浙大西遷歷史文物展覽,展出各種文物和資料500多件。展覽分為“漫漫西遷路”、“遵湄辦學史”、“竺公風德頌”、“求是群芳譜”、“今日求是園”、“湄杭情意深”6個部分。

象山茶文化公園

象山茶文化公園
象山茶文化公園
象山茶文化公園,坐落於湄潭縣城南濱路湄江東岸象山上,南面及西南緊靠象山;北臨美麗的湄江河及濱河景觀帶。象山,當地人稱為打鼓坡,原是中央民國實驗茶場茶葉基地。
整個景區共佔地5000多畝,分為:茶文化度假酒店、茶博園、碑林、茶葉科普基地、遊樂場、彩繪階梯額、櫻花大道等幾個部分。其中茶博覽園、遊樂場、櫻花大道、彩繪階梯已建成投用,茶文化度假酒店及碑林正在規劃建設中,整個景區以茶為引入點,與對面的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博覽園遙相呼應,充分體現了茶文化的底蘊。該景區布局形式因地制宜,採取結合地勢高差沿河布置景觀,公園內的每個建築都能共享到湄江河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集茶文化旅遊、茶樹及櫻花觀賞、茶葉科普學習、休閑等為一體的綜合型茶文化公園。

著名人物


鄒卓群(1898--1986年),字人(仁)俊,湄潭縣黃家壩鎮塘頭河人。1919年畢業於貴州省立師範學校,曾任湄潭督學,中學教師,曾參加過北伐,任部隊秘書,后專業為醫。1953年當選為湄潭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1956年任湄潭縣人民醫院副院長;1958年調遵義地區醫院中醫科。其行醫60餘年,經驗豐富,心德甚多,為貴州省名老中醫。著有《邑縣述聞》、《醫海探驪》等。其長於詩文,善書法,與苟中一交往甚密,酬唱甚歡。先後被選為貴州省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貴州分會常務理事,遵義地區中醫學會名譽會長。1986年病逝於湄潭。
肖勤,女,仡佬族,青年作家。魯迅文學院第十二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貴州省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貴州省宣傳文化系統第三批“四個一批”人才。現就職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