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門
太原市
西華門又名凈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
(圖)西華門
元之季年,朱元璋領導的明軍,驅逐元順帝,定鼎南京,建立明王朝。明初,被驅出長城之外的元王朝殘餘勢力,時刻圖謀復辟,經常率軍南下騷擾明之北境。為防禦元勢力的南擾,鞏固既得的政權,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藩籬北境。號稱為“多謀善斷,威猛能征”的三子朱(木岡),遂被封爵晉王,來到“控帶山河,居天下之肩臂”的北方軍事重鎮太原。
西華門,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
太原市是一個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史稱晉陽,簡稱並,是山西省省會。始建於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時期,稱為晉陽邑,戰國初期為趙國都城。秦代,太原郡為36郡之一,西漢又稱并州,為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稱并州的淵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趙、後燕、前燕、前秦及北齊,都以太原為國都。隋朝時,晉陽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發祥於晉陽,封晉陽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亦以太原為國都。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史載有“控山帶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譽,郭沫若先生也有“遠望太原氣勢雄”的詩句。到清代,太原已發展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手工業城市。民國時期,太原即為省轄市。
太原位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黃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橫貫全市,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屏障,座落在兩山間的河谷平原上。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
(圖)西華門景觀
(圖)西華門遠景
清初,晉王府城失火,化為灰燼。關於這次失火之因,《陽曲縣誌》載曰:“丙戌(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不知火從何起,烈焰燭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內城,至宮門、大殿、東西齋、靈壽等宮,盡為灰燼。飛煙逾月始息。傳曰人火,曰天火,曰災。晉藩之毀,天與人必當有辨之者。”一座歷經二百多年的宏偉建築,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技藝的古建築群,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毀之一旦。
前朝的志書曾肆意地抵毀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佔太原之後的所謂“暴行”,但是,除去太原城東南角樓,自毀於城中所藏火藥之外,城中各類建築物均無毀之記載,就連晉王府城,亦保護如初。然而,清軍攻佔太原近半年之後,“督撫馬公下令禁止,不許一人人府,布政陸公封扃曉示”的晉王府,卻平地起火,夷為廢墟。聯想到清初,大同代王府之火,長治沈王府之火,西安秦王府之火,究竟是人火,還是天火?豈不昭然若揭!
晉王府失火之後,僅留兩座土城垣尚存。後來清軍“精騎營”駐入火焚故址,隨之城中百姓亦逐漸遷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後,這裡成為居民密集的住宅區,留下的只是以王府舊址引得的街巷名稱,諸如,以原宮殿台基為名的“東丹墀”、“西丹墀”,以原祭天祈地的祭壇為名的“天地壇”,以原晉王管理膳食遺址為名的“典膳所”以及以宮城門遺址為名的“西華門”等等。
(圖)西華門舞獅
獅具表演舞獅,這隻獅子便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了。
舞獅,又稱獅舞或獅子舞。舞獅有南獅北獅之分,文獅武獅之別。太原西華門的舞獅大致屬北獅文獅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圖)北京西華門
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漢白玉須彌座,城台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檐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漢字。
西華門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側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門一側,與宮城總體規劃有很大關係。紫禁城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構成貫穿外朝的橫軸,東、西華門分處於軸線兩端。如此布局既便於外朝使用,也可減少人員出入對內廷生活的干擾。將這一橫軸繼續向東、西兩方延伸至皇城,恰為東安門與西安門,顯然東、西華門乃連接皇城與宮城的重要樞紐。
出西華門,正對皇家園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彩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即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圖)南京西華門
明故宮城門名稱混亂。
第一種說法是:皇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北安門,宮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安門、西安門、玄武門。
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相反,認為皇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安門、西安門、玄武門,宮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北安門。
在很多書里,比如《南京的名勝古迹》、1959年出版的《南京遊覽手冊》、《石城南京》、《中國都城概況》等都用了這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皇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宮城的東、西、北門分別是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民國的《首都志》、《金陵古迹圖考》等都持此說。
第四種說法又正好跟第三種說法相反。
“總之,就是這幾個名稱的門在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