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小至的結果 展開
- 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 2019年劉暢作詞的歌曲
- 小至
小至
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小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交代時間,一個“催”字奠定了全詩愁悶的基調;頷聯寫人的活動,頸聯寫自然景物的變化,讓人感到天氣漸暖、春天將近的一絲喜悅,尾聯轉而寫詩人想到自己身處異鄉而不免悲從中來,於是邀兒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詩選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小至》寫冬至前後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裡孕育著春天的景象。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首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是總起,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詩題緊扣,同時給人以緊迫感:時間飛逝,轉眼又是冬去春來。
中間兩聯是分承,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和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裡孕育著春天的景象。其中,“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二句直承首聯“冬至”的自然節令特徵,別出心裁,用刺繡添線、葭管飛灰,進一步點明季節變化;“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二句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徵,用柳葉“將舒”承一“容”字,使人產生柳葉如眉的聯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給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覺,富有動感特徵,蘊含著生命的張力,體現出春臨大地的蓬勃生機。雖然春天容易引發鄉愁,但詩人的鄉愁卻是樂觀向上的,
尾聯“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二句以抒情作結,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
全詩立意高遠,選材典型,遣字鑄辭,精工切貼,緊緊圍繞冬至前後的時令變化,敘事、寫景、抒感,“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漸次由開端時光逼人的感觸演進為新春將臨的欣慰,過渡得十分自然,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這首詩作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或公元767年(次年),當時詩人漂泊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異鄉,不禁感慨萬千。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