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風雲
2007年宋業明、黃港執導電視劇
《船政風雲》是由宋業明、黃港執導,王朝柱編劇,巍子、夏天、鮑國安、許還山、韓再芬、劉勁、孫飛虎等參加演出。共二十二集。
《船政風雲》以船政興衰為載體,深刻揭示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大篇幅地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寫出了共和革命的前奏。
這部電視劇獨特於取景在福建省連江縣琯頭鎮川石村。
該劇於2007年5月8日在中國大陸首播!
劇中既有對清廷官場各色人物的描摹,也有對近代軍工業萌芽的寫照,同時還有壯烈的中法海戰的再現,漢族、畲族、高山族等民俗生活的描寫。除了再現沈葆楨、左宗棠等人勵精圖治、籌建海防、開辦船廠,也勾勒了從船政學堂中走出的鄧世昌、劉步蟾、張成、嚴復等傑出的海軍將士和第一批中國近代工業的優秀人才。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王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強不斷進行侵略和恫嚇,1856年英法兩國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更是國力日衰。面對列強的威脅,朝廷中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改革派提出開展洋務運動,走富國強兵之路。
1866年,以左宗棠、沈葆楨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慈禧太后、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進行了反覆、激烈的鬥爭,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福州馬尾建造了造船廠,開設了船政學堂,造出我國第一艘具有當年先進水平輪船,培養出我國第一代海軍。
32集電視劇《船政風雲》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謳歌了左宗棠、沈葆楨等一批愛國者的歷史功績,突出表現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一主題,以及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1866年春左宗棠就在福州設廠造船一事給朝廷上書,慈禧太后在恭親王奕訢的力勸下同意左宗棠在福州設廠造船。8月,左宗棠親至福州,購買民田200多畝做為廠基,又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正當籌備工作緊張進行時,清政府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去西安鎮壓捻軍起義。突然的變化使處於初創階段的船政局工程面臨夭折的危險,左宗棠表示決不半途而廢,他向清廷保舉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上任后積極籌備造船廠,設立船政學堂,以培養自己的造船工程師和海軍軍官;設置船政衙門,總理船政事務。面對來自至上而下守舊勢力的干擾、破壞,英桂、沈葆楨等船政官員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為了懲治以閩浙總督吳棠、布政使鄧延楠等反對船政的貪官,沈葆楨果斷處決了吳、鄧的下屬蘇利和李有才,達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洋監工日意格帶領十幾位專家和技工到來,馬尾船廠正式開工造船。1869年第一艘具有先進水平的兵商兩用輪船——萬年清號成功下水,實現了船政大業。
沈葆楨拒絕了法國人駕駛輪船出海試航的要挾,親自帶領船政學堂培養的第一批中國未來的海軍軍官,登上“萬年清”隨船試航。並委託吳大廷隨船北上天津衛接受朝廷檢閱。
由於船政超支較多,沈葆楨奏請朝廷追加撥款,朝廷批准。沈頂住保守派壓力,擴大造船廠,增加學堂,在合同期內共造各種兵船、商船15艘,為中國之最。
1874年5月,日本中將西鄉從道下令路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率兵在台灣南端登陸。以強大的火力逼迫當地牡丹社投降,被打得狼狽後撤。由於漢奸的出賣,阿祿酋長不幸中彈犧牲。當地百姓化整為零,藏在密林中打擊倭寇。1874年6月沈葆楨率領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出兵台灣。沈到台後,確定了“驅倭撫番”的大計。他為安平炮台題寫了“億載金城”四個大字。就在沈葆楨一切部署完畢,等待向日寇發起致命一擊時,收到了中日簽訂的《北京條約》,沈等官員悲痛萬分。倭寇從台灣撤退後,沈葆楨制定了“開山撫番”的方針,開山修路,移風易俗,建設台灣、保衛台灣,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為了學習西方各國的造船技術和駕船經驗,朝廷批准船政學堂畢業生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嚴崇光、劉步蟾等學成回國后都成為清政府海軍骨幹。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船闖入福建馬尾港,利士比親率四艘法艦駛往基隆,發起攻擊。清政府急召劉銘傳受命,加以巡撫全權督辦台灣事務。劉銘傳欣然受命,渡海抵達台灣,籌謀抗擊法軍,取得重大勝利。朝廷給於他們獎勵。借口“基隆事件”法國政府向清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8月23日下午法艦向中國軍艦發動襲擊,士兵臨危不懼奮勇還擊。由於李鴻章妥協退讓,不許“輕言戰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做戒備,還禁止軍艦移動,使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慈禧太后對馬江之戰11艘兵船損失和上千人傷亡的慘狀傷感不已。面對法國人的囂張氣焰毅然決定對法宣戰。授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孤拔命令利士比率八艘戰艦向基隆發起猛攻,劉銘傳作出“撤基援滬”決策,取得了有名的“滬尾大捷”。左宗棠率五千人馬進入福建。他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偷渡計,使援軍安全抵台,在劉銘傳指揮下粉碎了法國遠東艦隊侵台的夢想。孤拔親率法遠東艦隊從基隆撤退後佔領澎湖群島身染赤痢去世。
左宗棠表示,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不忘船政魂魄,一定要建造馬江昭忠寺,將所有將士的英名刻碑留存。但當他看到屈辱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氣得頓時口吐鮮血,病逝福州。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及眾鄉親為紀念馬江之戰建成昭忠祠,他們向烈士墓行大禮,祭奠烈士英魂。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王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強不斷進行侵略和恫嚇,1856年英法兩國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更是國力日衰。面對列強的威脅,朝廷中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改革派提出開展洋務運動,走富國強兵之路。
1866年,以左宗棠、沈葆楨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慈禧太后、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進行了反覆、激烈的鬥爭,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福州馬尾建造了造船廠,開設了船政學堂,造出我國第一艘具有當年先進水平輪船,培養出我國第一代海軍。
32集電視劇《船政風雲》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謳歌了左宗棠、沈葆楨等一批愛國者的歷史功績,突出表現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一主題,以及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1866年春左宗棠就在福州設廠造船一事給朝廷上書,慈禧太后在恭親王奕訢的力勸下同意左宗棠在福州設廠造船。8月,左宗棠親至福州,購買民田200多畝做為廠基,又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正當籌備工作緊張進行時,清政府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去西安鎮壓捻軍起義。突然的變化使處於初創階段的船政局工程面臨夭折的危險,左宗棠表示決不半途而廢,他向清廷保舉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上任后積極籌備造船廠,設立船政學堂,以培養自己的造船工程師和海軍軍官;設置船政衙門,總理船政事務。面對來自至上而下守舊勢力的干擾、破壞,英桂、沈葆楨等船政官員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為了懲治以閩浙總督吳棠、布政使鄧延楠等反對船政的貪官,沈葆楨果斷處決了吳、鄧的下屬蘇利和李有才,達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洋監工日意格帶領十幾位專家和技工到來,馬尾船廠正式開工造船。1869年第一艘具有先進水平的兵商兩用輪船——萬年清號成功下水,實現了船政大業。
沈葆楨拒絕了法國人駕駛輪船出海試航的要挾,親自帶領船政學堂培養的第一批中國未來的海軍軍官,登上“萬年清”隨船試航。並委託吳大廷隨船北上天津衛接受朝廷檢閱。
由於船政超支較多,沈葆楨奏請朝廷追加撥款,朝廷批准。沈頂住保守派壓力,擴大造船廠,增加學堂,在合同期內共造各種兵船、商船15艘,為中國之最。
1874年5月,日本中將西鄉從道下令路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率兵在台灣南端登陸。以強大的火力逼迫當地牡丹社投降,被打得狼狽後撤。由於漢奸的出賣,阿祿酋長不幸中彈犧牲。當地百姓化整為零,藏在密林中打擊倭寇。1874年6月沈葆楨率領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出兵台灣。沈到台後,確定了“驅倭撫番”的大計。他為安平炮台題寫了“億載金城”四個大字。就在沈葆楨一切部署完畢,等待向日寇發起致命一擊時,收到了中日簽訂的《北京條約》,沈等官員悲痛萬分。倭寇從台灣撤退後,沈葆楨制定了“開山撫番”的方針,開山修路,移風易俗,建設台灣、保衛台灣,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為了學習西方各國的造船技術和駕船經驗,朝廷批准船政學堂畢業生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嚴崇光、劉步蟾等學成回國后都成為清政府海軍骨幹。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船闖入福建馬尾港,利士比親率四艘法艦駛往基隆,發起攻擊。清政府急召劉銘傳受命,加以巡撫全權督辦台灣事務。劉銘傳欣然受命,渡海抵達台灣,籌謀抗擊法軍,取得重大勝利。朝廷給於他們獎勵。借口“基隆事件”法國政府向清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8月23日下午法艦向中國軍艦發動襲擊,士兵臨危不懼奮勇還擊。由於李鴻章妥協退讓,不許“輕言戰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做戒備,還禁止軍艦移動,使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慈禧太后對馬江之戰11艘兵船損失和上千人傷亡的慘狀傷感不已。面對法國人的囂張氣焰毅然決定對法宣戰。授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孤拔命令利士比率八艘戰艦向基隆發起猛攻,劉銘傳作出“撤基援滬”決策,取得了有名的“滬尾大捷”。左宗棠率五千人馬進入福建。他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偷渡計,使援軍安全抵台,在劉銘傳指揮下粉碎了法國遠東艦隊侵台的夢想。孤拔親率法遠東艦隊從基隆撤退後佔領澎湖群島身染赤痢去世。
左宗棠表示,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不忘船政魂魄,一定要建造馬江昭忠寺,將所有將士的英名刻碑留存。但當他看到屈辱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氣得頓時口吐鮮血,病逝福州。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及眾鄉親為紀念馬江之戰建成昭忠祠,他們向烈士墓行大禮,祭奠烈士英魂。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巍子 | 沈葆楨 | |
夏天 | 鄧世昌 | |
鮑國安 | 左宗棠 | 配音 原音 |
許還山 | 李鴻章 | 配音 李立宏 |
劉勁 | 恭親王 | |
韓再芬 | 慈禧太后 | |
孫飛虎 | 曾國藩 | 配音 李立宏 |
蘇茂 | 羅大春 | |
高志強 | 周開錫 | |
姚居德 | 吳大廷 | |
孫繼堂 | 李慶霖 | |
徐光明 | 何璟 | |
張琳 | 張佩綸 | 配音 田波 |
任澤巍 | 嚴復 | 配音 趙嶺 |
王伍福 | 穆圖善 | |
於東江 | 夏獻綸 | |
張再新 | 葉文瀾 | |
尼·斯·祖博連科 | 日意格 | |
謝·格·邦達列夫 | 德克碑 | |
奧利維耶·舍己韋內 | 舒斐爾 | |
馬麗亞·貝亞爾 | 海倫 | |
瑪格麗特·達布蘭 | 愛珊婭 | |
弗朗索瓦·魯瓦 | 孤拔 | |
維·弗·斯科莫羅什科 | 達士博 | |
伊·葉·切爾內紹夫 | 利士比 | |
安·亞·帕多爾笠 | 尉達樂 | |
Oliver | 博士忙 | |
Marg□ | 小愛珊婭 | |
王雙全 | 嚴宗光(少年) | |
張一山 | 蘇阿哥(少年) | |
陸逸涵 | 劉步蟾(少年) | |
馮嘉豪 | 張成(少年) | |
張雪迎 | 小阿香 | |
李小丁 | 英桂 | 配音 李立宏 |
張明健 | 蘇阿哥 | |
徐光宇 | 張成 | |
黃品沅 | 楊金寶 | |
周建鵬 | 雷亮 | |
周廣真 | 林培基 | |
王鋼 | 胡雪岩 | 配音 田波 |
羿坤 | 劉步蟾 | |
江步雲 | 同治皇帝 | |
毛堅 | 醇親王 | |
邵峰 | 安德海 | 配音 田波 |
佟駿 | 李蓮英 | |
牟雲 | 陳氏 | |
李虎城 | 勾越 | |
黃力 | 阿牛 | |
王大安 | 倭仁 | |
王斯瓊 | 林英 | |
王藝諾 | 阿蘭 | |
楊保亮 | 季斗君 | |
金鑫 | 蘇利 | |
詹姆斯 | 博士巴 | |
劉沙 | 鄧延柟 | |
張志勤 | 李有才 | |
關亞軍 | 詹天佑 | |
王建軍 | 何如璋 | |
宋禹 | 雷雄 | |
劉景范 | 王秀才 | |
孫承政 | 吳棠 | |
溫海波 | 趙烈文 | 配音 齊傑 |
徐福來 | 陳方生 | |
一真 | 劉銘傳 | |
閆志秋 | 阿祿酋長 |
歷史總顧問:金沖及、龔書鐸於正
總策劃:何靜修、張作興、鄭有光
總監製:雷春美、朱清、翁星
劇本策劃:李准、李碩儒
文學顧問:鄭伯農、杜逵
製片人:陳建平、俞建春、宋敏、王朝柱
出品人:林新國、余作堯
責任編審:張志敏、陳用毅、周朝泉、鮑閩、呂英、楊凡
執行製片人:黃有鋒、陳光裕、彭軍
導演:宋業明、黃港
船政風雲
攝像:高進軍、鄭歐
美術設計:趙立新、汪德龍
作曲:杜鳴心
造型設計:王希鍾、任宜工
視覺效果:李進、冰港